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流浪者旅店

流浪者旅店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09-01
开本: 32开 页数: 384
本类榜单:文学销量榜
中 图 价:¥47.6(7.0折) 定价  ¥6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流浪者旅店 版权信息

  • ISBN:9787544783972
  • 条形码:9787544783972 ; 978-7-5447-8397-2
  • 装帧:一般轻型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流浪者旅店 本书特色

诺特博姆:人类文化记忆的收藏者,“*具有世界公民意识和风度的作家” “通才型”作者:既是小说家、诗人、艺术评论家,也是欧洲当代重要的旅行文学作家。 “宇宙的小书记员,部门编号284756A6I”(自称):其游记是人类文化记忆的储存库,布满了各种历史、社会学、文化研究、艺术观察的超链接。 “世界主义者”:把游牧主义变成了一种超越国界的哲学、美学和精神态度,揭示了人类视野的广阔本质。 “时光的守护者”:世上只有一个不知时光的诺特博姆。他用三十一年的时光收集了四大洲千年的岁月,对历史、文化进行深度呈现,用幽默、悲悯化解文明的悲苦和冲突。 流浪者旅店:一座不存在的建筑,一个由景观与记忆筑造的世界 多元文化:一座城市便是一间房间,房间不计其数。它不是由单一的城市类型构成,而是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和多元族裔背景。旅者始终处于一个“事件空间”之中,经历着不同的文化相遇。在这座旅店中,不存在任何的等级体系。它是穷人的旅店,也是富人的旅店。 可移动性:一座移动旅店(Mobile Hotel),流浪于地球各大洲的不同城市之间,是一座面向世界的旅店,对关心这个世界命运的思考者敞开。一如理查德·巴克敏斯特·富勒所制的《富勒地图》(Dymaxion Map),世界可以诗意地联结成“一座岛屿”。我们所生活的地球是一艘球形的飞船,也是一座可移动的旅店。 景观与记忆:所描述的景观,不只是自然景观,还有人文景观。重要的景观都与当地的记忆有关。这些记忆影响了观者的所见所感,当观者成为“记忆收藏者”,可以集体抵抗文化与历史的失忆,以及传统遗忘。 加速的时代:往昔与现在,城市与发展 往昔与现在:在他寻找城市故事的虚实记录与幽微细节间,是历史与现实的对话,是昔日与当下的互动,是彼此共生共存的永恒状态。 城市与发展:融合风土博物志、文化研究,从多角度思索城市在历史中所经历的丰富面向,让我们看到历史如何重复搬演,以及城市再生与发展的困境。 既有历史的过去时,也有历史进行中的现场:从20世纪70年代一直写到世界跨入了全球化时代,兼具纪录片功能。 精致的装帧设计,一流的阅读体验 著名设计师陆智昌装帧设计,甄选日本进口内文书纸和意大利进口封面纸。

流浪者旅店 内容简介

现代人,是流浪者;或者说,终究会去流浪的人。诺特博姆即是恒久的流浪者,永远的冒险家。他孤独而行,以当代旅人的视角描述城市的生物万象,指出那些深刻影响我们的事物——日月星辰、水文地貌、神话史诗,处处可见他对人文与世情的深切关照。漫长的旅程,创造了现实与历史的无尽对话。他置身于广袤的天地之间,俯仰今昔,唤起记忆与想象,探索每座城市的故事,从政治、文化、艺术、建筑等角度思索城市在历史中所经历的丰富面向。这是献给旅人之书。阅读它,跟上加速的时代。这里既有历史的过去时,也有历史进行中的现场。

流浪者旅店 目录

风暴眼之中
永远威尼斯
白太太和贾瓦拉先生:冈比亚船上之旅
冥想慕尼黑
阿伦岛之石
我的旅馆(一)
在撒哈拉的边缘
遥远之战:堪培拉纪念馆
园丁和死神
伊斯法罕一夜
在她的尸骨上,人们建起曼图亚
苏黎世
马里的月光
当世界戴上小丑的帽子
我的旅馆(二)
展开全部

流浪者旅店 节选

《风暴眼之中》 “万物皆源于变动,而与恒定不变无关,如果一切的起源是恒定不变,则必回归其本源,而其本源正是虚无。所以旅程永无终止,无论是此世,或是来世。”12世纪的阿拉伯哲学家伊本·阿拉比如是说。这句话出自他详尽的旅行手册《发现旅行真意之书》,这是一部神秘的、极为虔诚的著作,以迁移为角度,观察一切:神、宇宙和灵魂。迁移的含义在全书中始终如一,那就是指旅行。我既不是穆斯林,也不信宗教,以前在巴黎买这本书,是因为书中有“旅行”这个词(在阿拉伯语中是safar,复数形式是asfâr),也是因为该书是双语版,我喜爱其中阿拉伯文手稿之美,更是因为,当我在巴黎的书店草草浏览此书时,在序言中读到的意味,是让所有真正的旅行家都为之着迷的,无论他来自12世纪,或是20世纪。该书的译者,同时也是序言作者丹尼斯·格雷尔认为,也可以将“意义”译为“果实”——不但可以说明旅行之益处,而且就词源而言,阿拉伯语中果实(natâ’ij)这个词,会让人想起“孕育诞生”,引申出旅行在理性和精神上结出的硕果。序言中说,旅行之所以得名,就是因为其揭示真性,简而言之,是对那些孤身独行的人有益:“旅途中,你会认识你自己。” 序言中还有一个词:siyaba,即朝圣,同样吸引着我,也许是我对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城着迷之故。朝圣的定义是:周游世界,冥思玄想,走近神之所在。后者对于我并无意义,可是如果将“神”一词换为“神秘”,我就会赞同了。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呢?在美好的一天,我知道这听起来有多么夸张和老套,可我的经历就是如此:我将帆布背包塞满,向母亲告别,赶上了前往布莱达的火车。一小时之后——你知道尼德兰这地方是多么小——我就站在比利时边境的路边,跷起大拇指搭顺风车了,从那之后,我就没有真正停下过脚步。当时,我对任何冥想、任何玄思都一无所知,这些思考日后才降临,就像西藏转经筒的用处一般,先有了行动,思想才会随之而来。换句话说,我再也没有停止过漫游,在漫游中逐渐开始思考,称之为冥想,也未尝不可。 有两点值得关注:一个常在旅途的人就总是身在远方,不在此处。对自己是如此,对于别人,对于朋友们,也是如此;尽管你的确“身在彼处”,不在此处,但是你永远留在一个地方,一直如此,这就是所谓“自心所在”。不管听起来多简单,你总是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如实地认识到这一点。你总是要应对“其他人”的不理解。以前,我不知有多少次不得不聆听帕斯卡尔的格言:“世界不幸之根源,乃在于人类不能在同一间屋子里二十四小时不出门。”后来我渐渐发现,其实正相反,我才是那安住自心、足不出户的人。但是居家的人对于旅行总是会不断地质疑,每次谈话都是同一个问题,不厌其烦地旧话重提,以至于自己当时是如何回答的,我已经完全记不清了。他们问:“你为什么旅行,为什么你总是旅行?”然后就是,“你是不是在逃避什么?”(此话颇有指责之意。)无论过去或是如今,这话的意思就是指,你在逃避自己,在我看来,这句话勾画出一个可怕的、悲惨的、历经磨难的我,永远自我放逐于沙漠之中或大洋之上。而旅行真正的原因,是学习和思索,求知和困惑,(在问者看来)反倒不够新奇古怪。1993年,我为一本小书《苏里南的国王》写过序言,其中有我*早的一些旅游故事,写于1950年代,当时我是个海员,往来于南美东北海岸的苏里南航线。我的序言是这样开头的:“旅行,也同样是……” “旅行,也同样是需要学习的。”旅行是不断地和他人交错,而你又总是孤身一人。这就是矛盾之所在:你在世界上独行,而世界却在他人掌握之中。你想住旅店时,他们控制着食宿,飞机一星期只有一班,他们来决定你能不能在这架飞机上有个座位,他们更加强有力,因为他们能决定给不给你盖一个章或出一份文件。他们说着你听不明白的语言,在渡船上坐在你身边,或是在巴士上坐在邻座,他们在市场上卖吃的给你,还给你指出正确或错误的道路,有时他们很危险,不过一般都并非如此。所有这些都需要学习: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什么永远都不能做。你要知道在他们大醉或你大醉时如何应对;你要看懂手势和眼神,因为无论你是个多么孤独的旅者,你总是不离他人,包围着你的是他们的表情,他们的建议,他们的厌恶和他们的期待。每个地方都各不相同,什么都和你生活与熟悉的国度不同。学习日后我在柬埔寨和马里、在伊朗和秘鲁所需的知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那时开始我已经在学习。并不是因为我当时已经深知这一点,而是因为我畅游在各种新印象的汪洋大海中。我没有时间反思自己,而是像那些尚不知如何旅游、如何写作的人一般,边走边写。我所能做的,不过是观察,然后试着用文字盘点我之所见所闻。我对世界并无知识,不能用之来判断所有让我困惑的现实,我力不能及的地方,在所写的那些故事中一览无余。 也许真正的旅者,永远身在风暴眼之中。风暴就是世界,而旅者透过这风暴眼来观察世界。气象学家说,在风暴眼中一切风平浪静,沉稳如禅房。而学会透过风暴眼看世界,就能知道何为真,何为伪;通过观察,就会知道万类霜天何以同,何以异。 波德莱尔曾写道,旅者离开,就是为了告别。他还写道,旅者的信念是虚假的,他们的旅行带来“痛苦的知识”,这个“微小、单调的世界让我们有机会略微看清自己,看清昨天、今天和明天;在枯燥的沙漠中保留一小片让人惊悚的绿洲”。从这一点来看,似乎只有那些留在家中、每天过着老一套生活的人才会害怕担心,才会无法承担所谓痛苦的知识。对我而言,谁是英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谁听从心之召唤,一往无前。 曾几何时,今日我所知的一切,当时是一片惘然,但我选择了出发,后来,当我懂得了更多,我知道旅行中我会找到沉静,而沉静才能写作,行走和沉静,似异而实一。而这个世界,其所有的故事和壮美,让人眼花缭乱的众多国家、人民和历史,在这个永远飘移的宇宙中,也不过一方孤旅,走上条条旅程。或者援引伊本·阿拉比的话:“你若是看见房舍请说,我便想在此暂留片刻,可有多少次尚未歇下便已上路,只因未走的路程尚有几多。”我曾写过一首诗,写的是道路—命定之路,召唤和引诱之路,我想描述的是永无休止、周而复始的旅行。就以此开篇吧。 《道路》 我就是道路。 直如弓矢。 瞄向远方, 在远方, 我飘然远飏。 你若跟从我 到此处、彼处,无何处 你将会抵达, 莫问行何路。 远方,就是道路。 1996年

流浪者旅店 作者简介

塞斯·诺特博姆(Cees Nooteboom) 生于荷兰海牙,当代重要作家,亦是诗人、旅行文学作家与艺术评论家。一生热爱旅行,足迹遍及大半个世界,被誉为“*具有世界公民意识和风度的作家”。 他被视作卡尔维诺与纳博科夫的同类,在文坛备受推崇,拜厄特称其为“现代zui杰出的小说家之一”。代表作:《仪式》《万灵节》《西班牙星光之路》《流浪者旅店》等。 自1950年代起,已出版五十余部作品,至今仍笔耕不辍。曾获飞马文学奖、康斯坦丁·惠更斯文学奖、欧洲文学奖“亚里斯提奖”,国际IMPAC都柏林文学奖,并因《迈向柏林之路》一书获德国“联邦十字勋章”。近年来屡次入列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名单。 杜冬 南京人,摩羯座,十年文学译者,七年记者与作者,藏地的旅游开发者。在思维的漫游中走上了许多条错路,但依然希望以文字捕捉世界于万一。译有诺特博姆《流浪者旅店》《狐狸在夜晚来临》,安东尼·伯吉斯《发条橙》,著有《康巴情书》《西藏的味道》。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