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绚烂韶华——仓夷评传

绚烂韶华——仓夷评传

作者:郑卫建
出版社: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05-01
开本: 32开 页数: 330
本类榜单:传记销量榜
¥12.5(3.3折)?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00:00:00
中 图 价:¥20.1(5.3折)定价  ¥3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绚烂韶华——仓夷评传 版权信息

  • ISBN:9787566615527
  • 条形码:9787566615527 ; 978-7-5666-1552-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绚烂韶华——仓夷评传 本书特色

这个华侨青年,以天下为己任,十六岁时,不远万里,只身奔赴抗日前线,为国牺牲,精神永曜,是为传。 本书让我们看到了仓夷这个人物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之所在;对仓夷作品的引用,使读者对当时的历史大环境有个明晰的认识,具有研究抗日战争的史料价值。

绚烂韶华——仓夷评传 内容简介

  《绚烂韶华:仓夷评传》介绍了原《晋察冀日报》编辑、记者仓夷(原名郑贻进)短暂而辉煌的一生:十六岁从新加坡回国参加抗日战争,战斗在晋察冀边区;在国共谈判期间,奉命作为新华社特派记者参加军调部第25小组工作,被国民党特务杀害,年仅二十五岁。《绚烂韶华:仓夷评传》通过对仓夷成长环境、投身抗战经历、战斗在晋察冀边区、为和平献身等方面的详尽介绍,让我们看到了这个人物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之所在;对仓夷作品的引用,使读者对当时的历史大环境有个明晰的认识,具有研究抗日战争的史料价值。

绚烂韶华——仓夷评传 目录

韶华绚烂照后人柳斌杰
**章 福清人,福清哥
一、独特的福清哥
二、故乡石竹村
三、马来亚的侨居生活
四、华人的悲哀

第二章 报国之路
一、踏上报国之路
二、来到晋察冀边区
三、《救国报》时期

第三章 战地号手
一、滚龙沟的日子
二、血与火的岁月
三、《马老太太》与《记阜平县平阳大惨案》
四、《纪念连》与《无住地带》
五、《爆炸英雄李勇》与《李雨》

第四章 为了新中国
一、呼唤和平
二、刀丛采访
三、烈日蒸腾下的北平
四、定格的年华
仓夷年表
艰难的使命(跋)
展开全部

绚烂韶华——仓夷评传 节选

  《绚烂韶华:仓夷评传》:  福清,依山面海,龙高半岛向台湾海峡伸出约三十公里。在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状态下,农业生产完全靠天吃饭:台风带来大雨滂沱,又很快流入大海,或是长时间不下雨,其结果便都是十年九旱,谷类粮食极度短缺,只有生病或女人生产的时候才有可能吃上大米。所以,“汝食米(你吃米)”这句话在过去是对他人*恶毒的诅咒。  龙高半岛生产的农作物主要是花生和地瓜,因此福清被称为“地瓜县”。虽然土地贫瘠,可特殊的地理环境也得到了老天另一方面的眷顾:盛产海盐。除了近海捕捞讨小海之外,沿海那些不能耕作的滩涂,有的经过人工开发盛产蛏和花蛤,有的经过盐民改造成了曝盐的盐田。真是天无绝人之路。  龙高半岛的北侧是福清湾,南侧是兴化湾,从福清湾的石溪到兴化湾的上迳,陆路距离仅十公里。海禁时期,在福清湾和兴龙湾划了条界,界以东被称为“下底分(底下部分)”,界以西被称为“悬顶分(上面部分)”。在官道边上的渔溪,人们对“下底分”另有一个称呼:“界外”。这个称呼隐含着另一层意义,即环境恶劣。“下底分”约占福清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  宋时,福清的经济就已经非常发达了,坐落在海口的龙江桥(福建四大古桥之一)足以佐证;而同时期建成的上迳蹑云桥,隔着龙高半岛与龙江桥遥相呼应,构成水陆交通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独特的自然环境成就了海盐产业,它支撑着福清沿海及龙高半岛的经济;作为建窑系列的东张窑烧制的大量瓷器产品,为海上对外贸易提供了货源,也促进了福清航海业和造船业的发展。所以,到明代,福清“福船”是相当有名的。经商人口占据了福清人相当大部分,经济头脑,成为他们的基因,代代相承。出海贸易的效益虽一本百利,其中的风险更是不必言说,这些,造就了福清人敢于冒险、肝胆义气、合作共赢的性格特征。  大海开放的地理环境,也引来强盗的觊觎。海盗,福清人称之为“海贼”,时常对沿海人民进行袭扰,所以这里的民居大都规模相对较大,具备防匪功能:对外的窗户兼具防御功能,干打垒的墙体,外层用上三合土,耐雨水侵蚀,日久弥坚,大门一关,老弱妇孺便有了安定的居所。  明初,沿海海氛不靖。为了防御倭寇入侵,洪武二十年(1387),明太祖朱元璋委派江夏侯周德兴巡视东南沿海。周德兴是个军事工程专家,他根据福建沿海地区海岸线曲折、地形险要的特点,按照朱元璋建立明朝所创设、实行的卫所兵制,在福建沿海设福宁卫、镇东卫、平海卫、永宁卫、镇海卫。镇东卫即福清海口,镇东卫下辖的万安所则处于龙高半岛的*东端。  卫、所的设立,兵户的落地,使原来为了抵御“海贼”而形成的尚武精神更是得到推崇,并逐渐演变成了“肯生肯死”的彪悍民风。  连接贯通“福(州)、兴(化)、泉(州)、漳(州)”各府的官道,几乎与海岸线平行,在福清境内绵连达四十公里。人员交通带来了大量的外部信息,为官道沿线的居民带来了商机。  就是这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福清人开放融合、拼搏争先的性格特征。福清人称福州人、兴化(莆田)人为“福州兄”“兴化兄”,而他们回应福清人的,是显得更加亲切的称呼——“福清哥”。   二、故乡石竹村  这里是兴化湾北缘福清渔溪的一个滨海小乡村。村民的祖先是由福建南安石井迁居来的,而村边的溪流名叫竹溪,所以他们就用迁出地的“石”与落脚地的“竹”来命名:石竹村。  在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福建丘陵地带,渔溪是难得的一片广阔而平坦的土地,当地人称之为“洋”。由北向南贯通“福、兴、泉、漳”各府的官道,在竹溪和它的支流上连跨两座石桥,当地人称之为“北桥”和“南桥”,石竹村就紧挨在官道的“南桥”旁。  石竹村南边半公里处狮子山脚下的那个邻村叫“石路头”,缘于路面用石头铺就的官道到这里“到头”了,再向南去,便是崎岖的山路了。 在“洋”上延伸的官道上,两旁的榕树、龙眼树和荔枝树连绵不断,贩夫走卒商贾旅客络绎不绝。夏日炎炎的时候,大榕树、龙眼树和荔枝树为行人提供了休憩的便利。龙眼也叫“桂圆”,俗称“宝丸”,“渔溪宝丸”便是远近闻名的地方特产。  跨过了官道,石竹村的人就能到柳厝村的海边滩涂讨小海。抬头东望,隔海的,就是古称“玉屿”的江阴岛了。相对于龙高半岛,渔溪被称为“鱼米之乡”就不为过了。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官道自然就吃官道了。官道上的旅人,在走完崎岖山路后,或准备踏上山路前,都会在石竹村打尖歇脚。江阴岛上的居民外出经商,赶不及渡海的,也常常在这里住宿。石竹村人还有一种职业,就是赶着骡马跑运输。  落脚石竹村的先人,是三兄弟,待家族繁衍到一定规模的时候,自西往东在石竹村建了三个建筑群落,分别叫作“悬顶厝(上面房子)”“中厝(中间房子)”“下底厝(底下房子)”。仓夷的老家,就在这石竹村的“下底厝”。  在石竹村的东北方向五公里处,有个码头,叫郎官渡。郎宫渡据传为宋时开辟,港宽水深,外面有江阴岛屏障,风平浪静,适合船只停泊,是天然的避风良港,是福清往兴化湾方向的出海口。郎官渡码头由巨石砌筑,直伸入海,岸上有凉亭、商号、客栈等。乡民的频繁远渡,造就了郎官渡的繁荣,鼎盛时期,有轮船直达厦门。据记载,福清古代下南洋的乡民,十有六七是从这早启稗的。  ……

绚烂韶华——仓夷评传 作者简介

  郑卫建,男,1960年12月出生,福建福清人,群文副研究馆员、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员、福建省电影家协会会员、福清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福清市福清方言研究会副会长。从事过教师、记者、群众文化工作者、图书馆管理者等职业,现供职于福清市文化馆。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