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大家小书:中国化学史稿(精装)

大家小书:中国化学史稿(精装)

作者:张子高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10-01
开本: 32开 页数: 403
本类榜单:自然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41.3(7.0折) 定价  ¥5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大家小书:中国化学史稿(精装) 版权信息

  • ISBN:9787200151428
  • 条形码:9787200151428 ; 978-7-200-15142-8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大家小书:中国化学史稿(精装) 本书特色

张子高先生在清华大学长期辛勤的化学教学工作,培养了几代化学和化工专家,为我国化学科技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还是中国化学史研究的开拓者之一。早在20年代初,他就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他曾和张江树一道,依据我国明代科学巨著《本草纲目》上的记载,进行了氯化汞制备的实验,取得了成果。这种结合文献记载进行实验重演的化学史的研究方法是张子高一再提倡的,对今天的科学史研究工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作者倡导的文献记载和实验重演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其后的科学史研究产生了积极影响,这部《中国化学史稿》是后来撰写新的中国化学史的作者必须参考的著作。

大家小书:中国化学史稿(精装) 内容简介

本文作者张子高,中国化学家和化学教育家,中国化学史研究的开拓者之一。在化学史的研究工作中,倡导文献记载和实验重演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本书即体现这一化学史研究思路。按照不同历史时期搜集文献,以大量文献记载为依据,并加入对考古发现的现代检测,使本书历史内容翔实,条理清晰。本文还力图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观点,研究总结中国古代化学的发展,具有较鲜明的时代精神。

大家小书:中国化学史稿(精装) 目录

目 录

**章 原始社会时期

  **节 火的利用…………………………………………… 002

  第二节 陶器的出现和发展………………………………… 007

    一、仰韶文化的陶器…………………………………… 009

二、龙山文化的陶器…………………………………… 013

  第三节 红铜器的出现……………………………………… 016

  第四节 酿酒………………………………………………… 019

  第五节 小结………………………………………………… 023

第二章 奴隶社会时期

  **节 陶器………………………………………………… 026

一、关于窑的结构方面的发展………………………… 026

二、关于陶器质量的提高……………………………… 027

  第二节 青铜器……………………………………………… 033

一、对金属的一般认识………………………………… 033

二、冶炼………………………………………………… 034

三、铸造………………………………………………… 039

四、配制合金…………………………………………… 042

  第三节 酿酒………………………………………………… 051

  第四节 染色………………………………………………… 054

  第五节 小结………………………………………………… 058

第三章 封建社会前期(战国—南北朝)

  **节 铁器的广泛使用和炼铁技术的发展……………… 062

一、古代铁器的出土情况及古籍中有关冶铁技术的记载 … 064

二、古代铁器的科学考察……………………………… 069

三、封建社会前期冶铁技术的几项成就……………… 077

  第二节 青铜器的演变……………………………………… 082

一、货币………………………………………………… 083

二、铜镜的发展………………………………………… 095

三、六齐规则的意义…………………………………… 107

  第三节 铝铜合金的出现…………………………………… 113

  第四节 物质变化的理论和物质构成的概念……………… 117

一、阴阳五行学说的产生及其意义…………………… 117

    二、构成物质的颗粒性概念…………………………… 126

  第五节 炼丹术的产生与发展……………………………… 129

一、概述………………………………………………… 129

二、炼丹术对化学的贡献……………………………… 141

三、炼丹术的思想基础和物质基础…………………… 149

四、炼金术与炼丹术的关系…………………………… 159

五、炼丹术与医药学的关系…………………………… 170

  第六节 由陶器到瓷器的过渡……………………………… 173

一、两汉制陶的发展和成就…………………………… 173

二、魏晋的青瓷,由陶向瓷的过渡…………………… 176

  第七节 造纸术的发明与革新……………………………… 179

一、西汉用纸的情况及造纸方法……………………… 179

二、蔡伦在造纸术上的伟大贡献……………………… 182

三、两晋南北朝造纸技术的发展……………………… 186

第四章 封建社会后期(隋唐至鸦片战争)

  **节 钢铁冶炼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194

一、炼铁遗址和炼铁技术……………………………… 196

二、炼钢技术的发展…………………………………… 203

三、金属加工工艺……………………………………… 208

  第二节 胆铜法、金属锌及有色合金的冶炼……………… 211

一、胆水浸铜法………………………………………… 212

二、黄铜及金属锌……………………………………… 216004 005

三、镍铜合金的白铜…………………………………… 227

  第三节 炼丹术进一步的发展……………………………… 233

  第四节 本草学的发展——从《唐本草》到《本草纲目》 … 241

  第五节 火药的发明和应用………………………………… 252

  第六节 瓷器的发展及其高度成就………………………… 262

一、隋唐真正瓷器的出现及青瓷……………………… 263

二、宋元烧瓷技术的发展和成熟……………………… 266

三、明代烧瓷技术的进一步提高……………………… 270

四、烧瓷技术达到高峰时期的清代…………………… 273

  第七节 造纸术进一步的发展……………………………… 277

一、隋唐时藤纸和麻纸的广泛应用…………………… 277

二、两宋造藤纸和竹纸的技术………………………… 284

三、明清的造纸术及宣纸……………………………… 292

  第八节 食盐的采集和煎制………………………………… 299

一、海盐的煎制技术…………………………………… 300

二、盐井的开凿及井盐的制取………………………… 308

  第九节 中国古代化学的成就对西方文化的作用和影响… 314

一、东西交通的历史情况……………………………… 315

二、瓷器………………………………………………… 322

三、造纸………………………………………………… 327

四、火药与火器(参看本章第五节末尾的附注) …… 331

五、炼丹术……………………………………………… 339

附录

展开全部

大家小书:中国化学史稿(精装) 节选

第四节 物质变化的理论和物质构成的概念 一、阴阳五行学说的产生及其意义 在冶金技术发展的基础上,生产工具的革新进一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由此而出现的商业繁荣和交通开拓更进一步地促 进文化高潮的来临。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盛况就是封建社会初期 一种必然的结果。邹衍的阴阳五行理论正出现于这个时期。这 一理论后来在各方面所起的影响很大,尤其是对炼丹术和医学 的影响。因此我国化学工作者对它的内容如何、来源如何、意 义如何等问题,应该予以明确的解答。 五行的明文见于《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 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左传》里有“天生五材”,杜 注:“金、木、水、火、土也。”又有“五行之官”,则明言 木、火、金、水、土五官矣。邹衍名之曰五德,所指仍是金、 木、水、火、土。五行的条目就是这样。 关于它的起源,过去我国学者曾费了许多功夫从文献上作 了各方面的考证;但往往纠缠于时期先后问题上,而对这种概 念究竟怎样产生出来的,或者避而不谈,或者谈得不够具体。 唯郭沫若同志认为是“一种自然发生的理论”,那倒是正确 的。理解前面所引《左传》里一处词句的全文是这样:“天生 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人们在利用五材中逐渐对五 材有了全面的认识,因此获得真实的反映。又如《国语· 齐 语》:“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韦昭注:“杂,合 也。成百物,若铸冶煎煮之属。”在此对五行的交互作用可说 是进一步的反映。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生产实践和生 活实践中逐步地认识到金、木、水、火、土五者的性能和它们 之间交互作用,从而总括成为五行的概念,岂不是很显然的 吗?为了彻底澄清这种“自然产生”的看法,还可举一两个例 证。关于水火,《孟子· 尽心章上》说:“民非水火不生活, 昏夜叩人之门户,求水火无不与者。”人类对水火有刻不能 离的迫切需要,就不得不谋划获取的方法,更不得不对它们 的性能有所认识和掌握。关于木,如《周易· 系辞下》所说 的:“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刳木 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弦木为弧,削木 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这些叙述都是原始社会的情 况,因为耒耜还是木制的,舟还是独木舟。这些在考古发掘中 曾得到直接或间接的证实。尽管在这样远古的时期,对于木的 加工就要经过斫(凿)、揉(顺着弯)、刳(挖)、剡(削 直)等种种手续,因此对于木的性能不能不有所了解。至于土 与金,在本书的第二、第三两章中已对陶器和青铜器发展史作 较详细的叙述,在此就无须重复。只需指出它们更与五行理论 产生有关。因为陶器不但是来自土,而且依赖于水与火;青铜 器不但来自金,而且依赖于木(炭作为还原剂)与火。若农业 产品出于土地,那更是古代劳动人民所熟悉的了。 对于五行性能的认识究竟怎样呢?《洪范》里说得很清楚。它说:“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 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 甘。”前半言五行的本性,后半则言五味与五行的联系。就五120 121 行本性说,每行各具有双重性格。水有润湿之性,同时又有向 下之性,农田灌溉则因此两性而用之。火有炎燥之性,同时又 有向上之性,陶器的焙烧与陶窑的结构则因此两性而用之。润 与炎相对,下与上相对,所以说水火不相容。木和金的相对双 重性具于物质本身。木有直性又有曲性。“蓬生麻中,不扶自 直”,言其具有直性也。“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臃肿 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言其具有曲性也。因 其本直故削之为楫为矢,因其能曲故弯之为耒为弓。金有可顺 从之性,又有可变革之性,从指铸造,革指熔化,两者也是相 对的。秦始皇“收天下之兵(即青铜兵器)聚之咸阳,销锋铸 ,以为金人十二”。销用革,铸用从,一举而两性都利用到 了。稼穑也有对应之意,稼指播种,穑指收获。“种麦得麦, 种稷得稷”,这种认识当然是来自远古而流传于后代的。由此 看来,把五行理论说成是朴素的唯物论,是完全正确的。因为 对五行的本性的概念是从生产实践和生活实践中概括出来的, 并非出于虚构或强加于物质本身的。不过它有它的朴素性,这 也正反映了它是自然产生的。希腊的四元(水火气土)、印度 的四大(地水火风)不也是在当地当时历史条件和社会条件下 各自产生而发展起来的吗? 在五味与五行的联系问题上,固然不免有些牵强,但是仍 然有它的道理。我们同意郭沫若同志的解释。他说:“润下作咸,是从海水得来的观念。炎上作苦,是物焦则变苦。曲直作酸,是由木果得来。稼穑作甘,是由酒酿得来。从革作辛,想 不出它的胚胎。本来辛味照现代的生理学说来不是独立的味 觉,它是痛感和温感合成的,假使侧重痛感来说,金属能给人 以辛味,也勉强说得过去。”咸、苦、酸、甘四种味觉与水、 火、木、土四行的联系,通过上述的解释,可以毫无疑问地 说,《洪范》里词句的原意就是这样。只有金属何以给人以辛 味,似乎还应当作一点补充的说明。由于兵器是金属所制,有 时把金字作为兵器的代表词,古书中常见之,如《中庸》里面 的“衽金革”就是披甲枕戈的意思,《孟子》里面的“去其 金”就是把矢镞去掉的意思。金属作为兵器,用于刺击,使人 感受痛楚,这是一方面。辛辣的食物使人在味觉上发生痛感, 这是另一方面。把肌肤上的痛感跟舌头上的痛感联系起来,以 类相从,就可能把辛味属之于金行了。金属本身不能给人以辛 味,就跟水、火、木、土四行本身不能给人以咸、苦、酸、甘 四种味道一样。五味是从五行性能演生出来的。辛味“胚胎” 于金行,经过这番补充的说明,似乎更接近于自然,而不至于 感觉勉强了。为了弄清五行与五味联系的本意究竟怎样,多费 了一点笔墨,看来还是值得的。

大家小书:中国化学史稿(精装) 作者简介

张子高(1886—1976) 中国化学家、化学史家、化学教育家。原名准,字芷皋,湖北枝江人。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毕业。后就读于美国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曾任东南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教授,新中国成立后任清华大学教授、副校长。早年在美国化学家诺伊斯(Arthur Amos Noyes,1866—1936)和布雷(William C. Bray,1873—1946)的指导下,对稀有元素定性分析体系中有关钨、钼、铌、钽的分离研究有贡献。毕生致力于化学教育工作,是中国最早讲授近代化学的学者之一,并最早倡议用近代科学实验方法研究中国化学史。主要著作有《中国化学史稿》等。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