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山腰上的中国:红旗渠

山腰上的中国:红旗渠

作者:杨震林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时间:2021-04-01
开本: 其他 页数: 280
本类榜单:文学销量榜
中 图 价:¥40.0(6.9折) 定价  ¥5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山腰上的中国:红旗渠 版权信息

  • ISBN:9787559651259
  • 条形码:9787559651259 ; 978-7-5596-5125-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山腰上的中国:红旗渠 本书特色

★一部向“*美奋斗者”致敬之书,生动而具体的诠释“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红旗渠是当代中国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一个缩影,也是“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生动而具体的诠释。十年修渠期间,林县前后有30万人参加,父子、母女、兄弟、姐妹齐上阵,人民斗志昂扬、劈山造渠,没有工具自做,口粮自带,石灰自烧,水泥自制,炸药自造,修渠过程中还涌现出一大批能工巧匠——总指挥长马有金、技术员吴祖太、“除险队长”任羊成、“神炮手”常根虎、“凿洞能手”王师存、农民水利技术员路银等先进模范。十年间, 81人英勇牺牲。本书是一部向“*美奋斗者”致敬之书。 ★一部彰显党员干部的忠诚、责任与担当,“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的通俗读物。 红旗渠为什么能够成功建成?首先应归功于党组织的有力领导。林县的领导杨贵、李贵、李运保、秦太生、周绍先、王才书、马有金、张中和……他们形成了一个坚强的战斗团体,站在了修渠队伍的*前面,不管白天黑夜,还是刮风下雨,常年坚持在工地上,他们与民工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商量,成功地将全县的人力、物力、财力有效集中起来,发挥出效应。本书全方位诠释了什么才是共产党员的责任、作为与担当。 ★本书可作为红旗渠精神研学活动的通俗读本,亦可作为读懂弄通红旗渠精神当代价值的有益导读和理论辅导。

山腰上的中国:红旗渠 内容简介

本书从红旗渠建设者后人的视角,以“红旗渠三问”即“为什么要”“为什么敢”“为什么能”三个问题为主线,详细梳理了红旗渠从酝酿到决策,从上马到建成的波澜壮阔、战天斗地的过程,努力还原描摹那个火红年代的时代背景、社会画面、建设场景、人物细节、心路历程,深刻揭示红旗渠这一人间奇迹得以建成的原因,大力讴歌红旗渠建设者的奋斗精神,集中论述红旗渠精神的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倡导每个人要认真秉持践行奋斗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在新时代里建功立业、奋发有为,筑就一条属于自己的“红旗渠”。本书既可以作为学习红旗渠精神的通俗读本,也可以为开展红旗渠研学提供有益导读和理论辅导。

山腰上的中国:红旗渠 目录

前 言 1

**章 红旗渠源 001

第二章 治山治水 023

第三章 引漳入林 055

第四章?? 鏖战太行 085???

第五章 攻坚克难 121

第六章 再战干渠 ?157

第七章 ??渠系配套 181

第八章 继续奋斗 197

第九章 ??何以功成 221

结 语 山腰上的中国 250

后 记 259

参考文?献 262


展开全部

山腰上的中国:红旗渠 节选

1960年2月11日,农历正月十五,豫西北太行山东麓的林县仍是春寒料峭、残雪未消,全然没有一点儿春天的味道。乘着曙光微明,3.7万人涌出了村庄寨堡,肩扛各式工具,自带干粮行李,红旗迎风招展,汇成了一支浩浩荡荡的强大洪流,直奔晋、冀、豫交界处的浊漳河畔。 60年后的2020年1月25日,农历正月初一,我与友人一起,在新春**天灿烂的正午阳光里,沿着当年修渠人走过的路线,怀着无比崇敬之情,驱车百里由豫入晋,去寻访“人工天河”红旗渠的源头。 20世纪70年代,周恩来总理曾无比自豪地对国际友人说:“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南京长江大桥横亘于浩渺长江之上,是新中国集全国之力拼搏攻关的国家工程。红旗渠盘桓于太行山腰、浊漳河畔,是林县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奋斗硕果。两者一南一北、遥相呼应,诠释了朝气蓬勃的新社会风貌,彰显着百舸争流的新中国气质。 红旗渠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今林州市)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花费十年之功,从山西省平顺县引浊漳河水,在陡峭的太行山上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60年前正是国民经济三年困难时期,物质条件异常艰苦,以一县之力和简陋工具“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不啻于创造了一个人间奇迹。即便以现在的眼光看,能够在太行山上建成如此宏伟的工程,也是一件了不起的壮举。2013年9月23日,红旗渠以其中国式的设计理念和极其环保的设计方式,荣获“北京国际设计周”设计大奖中*具分量的“经典设计奖”。2019年9月25日,新中国“*美奋斗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红旗渠建设者(集体)被党和国家授予新中国“*美奋斗者”的称号。红旗渠以其独特的魅力再次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红旗渠建成后,国际友人纷纷给予很高的赞誉,称它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中国的水长城”“太行山上的蓝色飘带”等,周恩来总理亲切地称之为“人工天河”。我个人觉得, “人工天河”的比喻更为贴切,既鲜明地点出了红旗渠凝聚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力量,又形象直观地说明了它是一条悬于太行山腰的人工长河。红旗渠是一项惊艳的高山引水工程,也是一座巍然屹立的时代丰碑,记载着一个崭新社会的创造激情和奋斗足迹,是新中国奋斗史中弥足珍贵的财富。 我特意选择与红旗渠开工时间相近的时间节点,沿着当年修渠人走过的路溯流而上去寻访红旗渠源头,主要有两层寓意: 一为纪念。六十年寒来暑往一甲子,三千里沐雨栉风红旗渠。这一媲美南京长江大桥、屹立于太行山腰的新中国奇迹,已经载入史册、化作丰碑,赢得了应有的荣光,我们理应仰视它,认真向其学习。我生长在太行山下,小时候也常到渠边玩耍,可以说是被红旗渠水滋润长大,但遗憾的是,几十年来却从来没有去看过它的源头。我想,寻访它的源头活水,了解它的前世今生,挖掘它背后的故事,传承它蕴含的精神,正是我们不忘本来、缅怀先辈的应有之义。 二为体验。60年前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如今早已拓宽为柏油通途,但它依山傍河的走势大体上仍是当年的轨迹。山腰上那一块块层层叠叠、紧紧依偎的渠石,也还是半个世纪前的老样子。它们不舍昼夜地护送着浊漳河水缓缓而来又匆匆远去。只有重走当年路,翻山越岭叩石问水,才能体验当年的荒山秃岭、那时的燃烧岁月。只有登临山上长渠,用脚丈量渠岸,用手触摸山石,用心凝视渠水,才能感受当年劈山造渠、重整山河的豪情壮志。 寻源,其实更多的是寻根。观源知流,可以从河流的源头了解河流,在蜿蜒的河道里发现隐伏的力量,在历史的绵延里捕捉不羁的气质。千百年来,河流塑造了人类,人类也在塑造着河流。正是在两者相互作用下,文明的曙光熠熠生辉、薪火相传。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治水串起了治乱兴衰,见证了王朝更替,也形塑了社会肌理。水利是农业社会的命脉,大规模兴修水利、疏解水患离不开强大的社会动员和组织能力。新中国的成立,保证了大规模治水得以有效实施。从这一意义上来说,红旗渠就不单单是一个物质意义上的引水渠,而是了解一个时代、洞悉社会治理的鲜活案例。要深入了解这么一条穿山越岭而来、人工筑就的长渠,就必须溯流而上,近距离感知它的呼吸,用心聆听它的脉动,用科学和理性去咀嚼它承载的希望、蕴含的伟力。 发源于山西省境内的浊漳河正是红旗渠的水源。浊漳河共有三个源头,南源出自山西长子县发鸠山,西源出自沁县漳源镇,北源出自榆社县北。三源合流后转向东南,向东凿穿南太行,从今日的河南省林州市和河北省涉县之间穿过,*后在涉县合漳镇与清漳河汇合,后统称为漳河。漳河现在已经取代黄河成为现代地理中河北、河南两省的分界。 历史上“东流注于河”的漳河是黄河支流。后来黄河几次改道,不再流向东北注入渤海,而是渐趋东南注入黄海。漳河就这样与黄河渐行渐远,*后汇入了海河。漳河南岸几十公里处的河南省内黄县,就是因毗邻黄河而得名。黄河故道沙地适宜种植西瓜,“内黄西瓜”在豫北小有名气。南源经过的上党盆地属黄土高原,水中多含泥沙,汛期时更是浊水奔腾,故被称为浊漳河。 南太行的层层山峦也拦不住浊漳河水一路向东。这一段高山夹峙,峡谷川行,水势跌宕,水流湍急,自古就有“九峡十八断”之称。当地人形象地把河流急剧跌落形成的瀑布称之为“断”。“断”者,既有地势断落之述,也有水势下跌之态,的确比“瀑布”更为传神。红旗渠的引水点,就位于“十八断”之一侯壁断下600米处。

山腰上的中国:红旗渠 作者简介

杨震林 河南省林州市人,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法学博士,长期专注于中国农村问题和政治社会学、制度经济学、传播学等方面研究,先后在《人民日报》《国家行政学院学报》《中国软科学》《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学术界》《学海》《天津社会科学》《社会主义研究》《中州学刊》等报刊上发表多篇文章,部分文章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现为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员。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