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文学作品朗诵艺术

文学作品朗诵艺术

出版社: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08-01
开本: 24cm 页数: 282页
本类榜单:教材销量榜
中 图 价:¥26.7(5.5折) 定价  ¥48.6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文学作品朗诵艺术 版权信息

  • ISBN:9787504384652
  • 条形码:9787504384652 ; 978-7-5043-8465-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文学作品朗诵艺术 本书特色

《文学作品朗诵艺术(第二版)》分理论和实操两个部分,理论部分严谨扎实,实操部分选取经典文学作品进行详细的朗诵指导,对想要提高朗诵水平的读者来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优秀的指导书。

文学作品朗诵艺术 内容简介

《文学作品朗诵艺术(第二版)》是广大朗诵艺术实践者与研究者的“应需之作”,分为上下两编,上编阐释朗诵理论技巧,下编是朗诵文本指导,技巧阐释力求简洁明了,应用指导力求针对性强,可以成为朗诵爱好者的指导读物,也可以作为播音主持专业核心课程《文艺作品 演播》教材配套使用。朗诵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技术。作为艺术朗诵具有悠久的实践历史与较为完整的理论建构,可以说,朗诵与人类同时产生,与劳动相伴相随。人们利用朗诵活动相互交流、共同生活、传达信息、完善言行。朗诵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具有巨大的社会传播功能、交际功能。朗诵的理论体系也慢慢地在朗诵实践中得以诞生并回过来指导朗诵实践,使朗诵艺术蓬勃发展、日益完善。作为技术,朗诵具有一定的技巧方法,无论是宏观技巧还是微观技巧都对朗诵表达起着明显的完善美化功能。这些技巧方法在理论的支撑与指导下经过刻苦认真的训练是可以习得的。要注意的是,技巧的获得需要长期的训练,技巧的完善需要刻苦的学习,日积月累、天长日久,朗诵表达时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才能消除技巧的痕迹,使朗诵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文学作品朗诵艺术 目录

上篇?朗诵理论技巧


**章?朗诵的特性?/ 003

一、朗诵的界定?/ 003

二、朗诵的特点?/ 004

三、朗诵的社会功能?/ 005

四、朗诵的历史发展?/ 007

五、对文学作品朗诵的认识?/ 009


第二章?朗诵的准备?/ 013

一、朗诵的前期准备?/ 013

二、朗诵作品的选定?/ 014

三、对朗诵作品的理解?/ 015

四、对朗诵作品的感受?/ 016

五、朗诵作品的语音把握?/ 018

六、朗诵者的声音造型?/ 027

七、朗诵者要具备的素质?/ 039

八、朗诵者的风格形成?/ 041


第三章?朗诵的技巧?/ 044

一、朗诵技巧的整体把握?/ 044

二、朗诵的停顿技巧?/ 045

三、朗诵的重音技巧?/ 048

四、朗诵语速与节奏的把握?/ 051

五、朗诵语势与语调的运用?/ 052

六、朗诵时特殊有声技巧的运用?/ 055

七、朗诵时目光语的运用?/ 057

八、朗诵时脸部表情的控制?/ 058

九、朗诵中的手势表达?/ 060

十、朗诵时的姿态调整?/ 063

十一、朗诵者服饰装扮技巧?/ 065


第四章?朗诵的进行?/ 069

一、朗诵进行的整体设计?/ 069

二、朗诵时的状态调控?/ 070

三、朗诵过程中的心理表征?/ 072

四、朗诵怯场的心理调控?/ 073

五、朗诵进行中的情感调控?/ 076

六、朗诵作品的配乐?/ 077

七、朗诵时麦克风的使用?/ 079

八、集体朗诵的设计与进行?/ 079

九、朗诵比赛的策划与实施?/ 081



下篇?朗诵文本指导

第五章?古典诗词的朗诵?/ 097

一、诗歌的文学特征及古代诗歌的类型?/ 097

二、古代诗歌的朗诵方法?/ 098

三、古典诗词文本朗诵指导?/ 099


第六章?现代诗词的朗诵?/ 126

一、现代诗歌的文学特征与类型?/ 126

二、现代诗歌的朗诵方法?/ 127

三、现代诗歌文本朗诵指导?/ 128


第七章?散文的朗诵?/ 166

一、散文的文学特征与类型?/ 166

二、散文的朗诵方法?/ 167

三、散文文本朗诵指导?/ 168


第八章?小说、故事的朗诵?/ 205

一、小说、故事的文学特征与类型?/ 205

二、小说、故事的朗诵方法?/ 206

三、小说、故事文本朗诵指导?/ 207


第九章?童话、寓言的朗诵?/ 227

一、童话、寓言的文学特征与类型?/ 227

二、童话的朗诵方法?/ 228

三、寓言的朗诵方法?/ 229

四、童话、寓言文本朗诵指导?/ 230

第十章?剧本的朗诵?/ 251

一、剧本的文学特征与类型?/ 251

二、剧本的朗诵方法?/ 252

三、剧本文本朗诵指导?/ 254


参考文献?/ 279

后??记?/ 281


展开全部

文学作品朗诵艺术 节选

**章?朗诵的特性 一、朗诵的界定 朗诵是把诉诸人们视觉的书面文字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它把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文学作品,经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加工,使之形于声,创造出有声语言的艺术品,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朗诵是一门艺术,是文学作品的延伸。当朗诵者以优美的声音,清晰而富有激情的语言,同时通过内心辅之以手势、眼神等表情动作,绘声绘色地将文学作品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给听众以强烈的感受和艺术上的享受时,朗诵就是融语言与表演为一体的艺术。 朗诵与说话都是语言表达的方式,都可以传情达意,但两者又有很大差别:朗诵表达书面语言,而说话是表达口头语言的。一个人只要没有生理缺陷,即使不识字,也能说话,能随时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与人进行交流;朗诵则是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人才能做到,因为,要朗诵,首先要阅读。要理解书面材料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才能把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活生生的口头语言。朗诵是阅读、思维、想象、口头表达等各种能力的综合运用。要使朗诵达到一定的效果,需要掌握一定的朗诵知识和技巧,需要经过一定的训练。 朗诵和朗读,都属于单向的口语表达的基本形式,都是凭借文字作品来进行的。二者都要求运用一定的表达技巧对作品进行加工。同时,二者也有很大的区别。 **,朗诵的对象选取主要涉及文学作品,如诗歌、散文、小说、寓言、剧本、台词等,而朗读的范围很广,可以说只要是文字,都可进行,不仅是文学作品,也包括新闻、通讯、社论等,甚至包括打油诗等。 第二,朗诵讲求艺术表达,要求气息要充沛、音色要优美、感情要强烈、音调要变化,而朗读本质上还是一种“念读”,一种应用型的朗声阅读,它更加注意语言的规范、语句的完整和语意的精确,将原文字的主旨明晰、准确地转换为相应的有声语言传送给听众,以呼唤听者的理智思考。 第三,朗诵一般指舞台朗读表演,它比朗读的要求更全面、更艺术。朗诵虽然也是照书面材料诵读,但要求对材料十分熟悉,要求背诵,而且要讲究语言表达技巧,不仅要达意,还要传情,通过面部表情、动作、手势、身势等来加强表达效果。同时,可以运用相应的化妆、音乐、灯光等技巧来强化感情的表达。相对来说,在这些方面,朗读就显得“弱”些。 第四,朗诵更趋于严谨规范,它一般要求表达者运用标准的普通话。而朗读,当然也要求规范标准,但现实生活中,在听者听得明白、能够理解的前提下,方言朗读如读文件社论、司法公文,以至在课堂教学中朗读也是存在的。 第五,朗诵的场合一般较大,地点确定,往往应有群体对象,而朗读的对象可以是一个人、几个人或更多的人,人数比较随便,地点也较灵活。 朗诵作为一门口耳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随着文学作品的出现而诞生,可以说朗诵和文学是一对孪生兄弟。在我国朗诵具有几千年的历史,《孟子》中的“诵其诗,读其书”就明显地反映了先秦乃至更早时期朗诵的盛况。从那以后,朗诵便成为社会进程中文化教育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朗诵的特点 朗诵是指清晰、准确、响亮、有感情地把文章表达出来,是一种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它属于再生性的口语艺术。它以独特的创作方式和表现手段产生相应的艺术感染力。其特点如下。 **,有声性。 朗诵是有声语言的“读”的艺术,这种“读”不是简单地把文字念出声来,而是圆润悦耳,吐字、声响讲究,充满感情的。朗诵要防止两种不正确的方式:一是唱读,有口无心,和尚念经,总是一个固定的腔调,导致音与义的隔离,声不表义,声不传情;二是“硬读”,即照字出声,或有字无词,或有字无句,词与短语都没有轻重之分,听不出完整的句与段,一字一字地迸出声来,死板、生硬。 第二,依赖性。 朗诵有一定的文字作品为依据,这些作品的语言、结构、思想和感情都是确定的。朗诵者只能依据原作进行再创作,不能抛弃作品任意发挥。这样可能约束朗诵者的表达,朗诵时容易形成“照字念声,有口无心”的无思维状态。这就要求朗诵者引发感情,放开思维,跳出圈子,主动创造。 第三,创造性。 朗诵是朗诵者对文字作品进行的第二次创作,这种再创作要求朗诵者深入理解、具体感受作品,调动自己的真情实感,把作品的无声文字变成饱含作者感情的有声语言,配合各种技巧立体地展示出来。 第四,规范性。 规范性主要表现在朗诵所选择的文字作品和使用的语言两方面。一般来说,朗诵作品都是规范的,它从思想内容到语言形式都是作者精心创作反复修改而成。朗诵者的表达也应标准,应用普通话表达。 第五,求同性。 在通常情况下,朗诵都是在舞台进行表演或在话筒前进行录音,供人们视听欣赏,无论在何种场合下朗诵,都应以自我身份出现在听众面前,都是直接把朗诵内容传达给听众,这样,与听众的交流是直接而明朗的。为了达到目的,要求朗诵者对所描述的环境、场面、人物的命运有身临其境之感,并通过朗诵者的语言、眼神、表情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地把这种感受传达给听众,以求引起他们的共鸣。 三、朗诵的社会功能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朗诵的运用是非常广泛的,作用和意义是巨大的。 首先,能获取信息,增长知识,开阔眼界。 一般来说,诵读的作品都是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较高的艺术性的精品。优美的朗诵作品,不仅主题鲜明,情调高雅,而且词句精当,逻辑严谨,构思巧妙,内容丰富。通过朗诵可以掌握词汇概念,学习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有助于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锻炼。朗诵过程,实际上是知识汲取的过程,作品中的知识、信息会被我们吸收储存,转化为可供我们取用的表现手段,从而使我们掌握的信息越来越多,驾驭语言的能力越来越强,知识越来越丰富。 其次,能提升语言运用能力和表达能力。 口头表达能力是人的重要素质,一个人口头表达能力强,主要表现在发音纯正,吐词清晰,言语得体,运用自如;同时有中心、有层次,干净利落,形象生动。要获得这种能力,一方面要进行发音吐词、语音语调的训练;另一方面,还要扩大知识面,丰富词汇等。这些都可以通过长期的朗诵实践而获得。 通过朗诵可以加深对文字作品的深入体会,为用有声语言表现文字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提供依据。另外,朗诵作品一般都是规范、优美的,是良好的语音运用与表达的范例,朗诵时如果反复读,反复练,体会思想,捕捉情感,可熟能生巧,学为己用。 再次,能使语音规范统一,纯化语言表达。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章总纲第十九条明确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朗诵是推广普通话的重要形式,是达到语音规范化的*佳途径。因为朗诵某部文学作品,作品里的每个字、每个词、每句话,都要首先解决声母、韵母、声调以及轻声儿化等语音规范问题,这些范本自然是人们学习普通话掌握共同语的范例,它将引导人们学会用规范标准的语言方式去交流、去表达。 *后,能修身养性,提高人文品质。 优秀的作品总能给人以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熏陶,而优美的朗诵则可通过艺术的声音塑造一个生动、形象、丰富的世界,引导听众进入作品情境,无论是读者还是听众都可以观照时代风云,了解历史变迁,洞察世人心灵,明白深刻道理,特别是作品塑造的平凡而高尚的人物形象,在饱含激情的朗诵中,使真、善、美潜移默化地渗透,从而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诸方面受到启发,得到教化。 四、朗诵的历史发展 朗诵作为口耳艺术,源远流长。远古时代,东方学者就大力倡导朗诵艺术。《诗大序》说:“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说的是人们为了抒发心灵感悟,情不自禁地要吟诵、要歌咏,于是便手舞足蹈起来。南宋大哲学家朱熹告诫人们读书时,一定要朗诵,朱熹在《训学斋规》中说:“凡读书,需要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变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但是,在中国古代,人们不把朗诵叫朗诵,而是称为吟诵或吟咏。古代诗人或文人墨客聚集在一起,往往是一边饮酒、品菜,一边吟诗作赋,吟诵者踱着方步,晃着脑袋,拖着长声,带着颤音陶醉在诗作之中。这就是我们*早的朗诵。 朗诵作为语言表达艺术有悠久的实践史,可以说与人类劳动同时产生,在《淮南子·道应训》中有这样的记载:“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鲁迅曾对此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说:“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大家也要佩服、应用的,这就等于出版;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也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派’。”鲁迅这段话是针对文学的产生而言的,很清楚地阐明一个问题:文学起源于口头传诵。 朗诵从劳动中诞生后,发展迅速。 在周代,诗歌吟诵是当时大学(即太学)以及小学里都开设的一门必修课。在《礼记·内则》中曾有记载:“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这反映了当时贵族子弟学校教学诗歌吟诵的情况。到了汉魏六朝时期,我国吟诵之学得到重要发展,汉武帝时,《易》《书》《诗》《礼》《春秋》五部儒家典藏被尊为“五经”,人们普遍重视诵习诗书,加之当时声律理论的兴起,完善了吟诵作品的声律之美,对文学作品的创作与欣赏产生了重大影响。 到了唐宋时期,格律严谨、音律铿锵的近体诗词产生了,整个诗词创作进入了百花争艳、万紫千红的黄金盛世,一个个伟大的诗人、一个个吟诗诵词的爱好者,他们或自吟自赏,或品味他人之作,或聆听他人之诵,怡然自得。到了明清时期,吟诵之学得到进一步发展,更是出现了诸如《三字经》《千家诗》《幼学琼林》《增广贤文》等朗朗上口、易诵易记的启蒙读物,吟诵艺术在民间得到广泛传播。 其实,在朗诵艺术茁壮成长的同时,对朗诵艺术的理论跟进也很早。在战国时期,《孟子》中的“诵其诗,读其书”就明确地总结了先秦时期以至更早时期诵读的盛况。先秦时期的**部历史散文《尚书·舜典》有记载:“诵其言谓之诗,咏其言谓之歌。”从中可以看出,当时不仅有“诵”的表达形式,并且十分清楚地与“歌”的形式进行了区别。到了汉代,古文字学家郑玄为“诵”字作了更为专业的注解:“以声节之曰诵。”意思是用声音把诗的节拍表示出来就叫诵。这种解释是符合“诵”的本义的,与今天我们理解的“朗诵”基本相似。到了宋代,“朗诵”二字正式出现,宋代著名文学家陆游极其重视读书、诵诗,他写过很多抒怀的诗篇,吐露了“此生有志不移”的志向。在他的《剑南诗稿》中,出现了“朗诵”二字: 浮生过六十, 百念已颓然; 独有枕书癖,犹同总角年; 横陈粝饭侧,朗诵短檠前; 不用嘲痴绝,儿曹尚可传。 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陆游读书、朗诵的良好习惯。朗诵也从此出现并成为一门艺术日臻完善。 朗诵艺术从诞生到成熟、从实践到理论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年代,这漫长的时代中,文学作品也从内容到形式在不断发展变化,从歌谣辞赋、格律诗、近体诗到散文、杂文、小说、戏剧等构建着丰盈宏伟的文学殿堂,由于朗诵艺术的参与陪伴,二者更是相得益彰、光耀辉煌。多少年来,不但文学家们自己吟诗诵赋、调词会友,广大百姓也父传子继、师生相沿地吟诵美篇佳作。特别是私塾授受、寒窗苦读,几乎全仰仗吟诵之功,由得心应手到得心应口。同时,朗诵在宗教界也广为运用,读经或诵经,是各教派的普通法规,甚至有因诵经文而得名的“声教”的存在。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随着新诗体、散文、杂文等各种文学作品的大量出现,古人那种饮酒赋诗、以诗会友、低吟轻诵的方式难以适应时代了,随之而兴起的是有组织、有系列的大型朗诵会、朗诵表演等方式,朗诵也因此被赋予了除欣赏性外的教育性、娱乐性、号召性等更大的社会功能。 在战争年代,朗诵成了斗争的有力武器,许多仁人志士振臂高呼,倾心呐喊,咏诵着发自肺腑的诗文佳作,向民众宣传救国救民的道理,传播强国富民的知识。长征途中的宣传队员,用深情的朗诵,鼓舞红军战士克服从“三皇五帝到于今”从未有人遇到过的生与死的困难,走向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多少热血青年在长诗《向困难进军》《雷锋之歌》的激励下满怀豪情地到边疆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建设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朗诵更是以其巨大的艺术魅力为人们喜闻乐见,它被广泛运用于教学活动、媒体宣传、人际交往中。 五、对文学作品朗诵的认识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以语言为手段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形式。它将语言文字用于表达社会生活和心理活动,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艺术范畴。文学按载体分,可分为口头文学、书面文学和网络文学三类;按体裁分,包括诗歌、小说、散文、报告文学、民间传说、童话、寓言、电影、剧本、对联和笑话等。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具有审美性、形象性、情感性、虚拟性等特征。文学对人类具有巨大的社会功能,首先是审美功能,能使受众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在情感上产生激动,心灵上得到熏陶,思想上受到启迪;其次是认识功能,能给人们以历史和现实生活的认识,使人们增强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了解,从而扩大视野、增长阅历、发展智能;另外是教化功能,文学可以通过其所反映的生活内容及其所渗透于其中的是非判断和爱憎倾向,对人们的政治思想、道德情操、精神性格产生较大的影响。 由于文学作品以上的性质、特点和功能,决定着对文学作品的朗诵具有自身独特的原则与要求。 首先,对朗诵者有素质技能要求。 我们对朗诵的通俗理解是准确、清晰、响亮、有感情地把文章表达出来。这就要求我们朗诵表达时要语音纯正、准确无误,不出现错别字,不出现方言土语,在推广普通话规范语言表达方面起到积极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吐词清晰,声音响亮,圆润丰满,正如川剧表演艺术家胡度所说的:“播字如擒兔,字字圆如珠。”既要求表达者咬准字音,又要“圆润悦耳,满如贯珠,使人听来有立体感”。任何口齿不清,言语含糊,语意不明的朗诵都是不能达到*佳效果的。这就要求朗诵时音声轻松自如,自然悦耳,毫不做作,给人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感,那些矫揉造作、声嘶力竭的表达令人生厌,这就要求朗诵时技巧灵活,情感丰盈,变化多姿,给人以“凤头、猪肚、豹尾”的完整充实感。要达到以上目的,我们平时必须坚持训练,天长日久才能渐入佳境。 其次,对作品的表达有特征定位要求。 这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是形象性。这取决于文学作品的形象性特征。文学形象即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是作家根据创作规律创造出来的具体、生动、真实、可感而又具有审美意义的生活图画或生活情境。在叙事性作品中,文学形象就是一幅幅生活的图画,而在抒情性作品中,文学形象就是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氛围、意象、情景或意境。文学形象是间接性和可感性的统一,是具体性和概括性的统一,是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是审美意象和语言物象的统一。由于文学作品文本的形象丰富,生动感人,主题深刻,意境深远,要求作为二度创作的朗诵必须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使表达言之有物、言之有形、言之有景、言之有意。 第二是情感性。我们知道,情感是艺术的内在生命。如果说形象感是文学作品及其朗诵的基础与依托,那么,情感则是其灵魂与归宿。因为,情感性是文学区别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主要特点,艺术是情感的符号,情感是艺术形象的内核、血液和生命,是产生艺术感染力的内在驱动力。文学作品的朗诵必须借助形象表达情感、释放情感,也作用于人的情感,并唤起人的情感体验,使人得到情感的满足和净化。在文学创作与表达的历史进程中,曾有很多对情感性的强调与肯定的观点,魏晋时出现的“诗缘情”说,刘勰提出的“情以物迁,辞由情发”,白居易认为情是诗的“根”,清代诗人袁枚说“诗者,由情生也”,都把“情”的作用摆到了文学本体与阅读的主导地位。因此,文学作品的朗诵情感必须处于激昂状态,饱满浓烈、昂扬向上方可体现文学作品的内蕴和一度创作者的初衷,才能使之感染人、打动人、启迪人、教育人。 第三是艺术性。文学作品是在人们的经验世界以外创造出来的幻想世界,是基于现实世界又超越现实世界的艺术再现,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展示。因此,虚拟性也是文学艺术的基本特征,也是生活走向艺术的必由之路,而这种虚拟需要借助语言构筑的形象体系,实现其语言指称的双层功效,通过想象的途径,用虚构、夸张、变形、寓意、象征等艺术手法,构建起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的艺术世界。因此,朗诵文学作品时必须借助深切的感受、丰富的想象、多变的技巧等艺术处理手段才能达到出神入化、感人至深的目的。 *后,对技巧的处理有整体把握要求。 文学作品的朗诵形象定位是基础、情感处理是灵魂,而技巧把握是关键。成功的朗诵是建立在灵动可控的技巧处理上的。文学作品朗诵的技巧处理应从以下五个方面注意: **是整体把握。朗诵作品时切忌单刀直入、局部求奇,必须从作品的主题思想、情感基调、语音面貌、音声调控、表达技巧诸方面综合考虑,立体把握。 第二是内化意象。理解作品时必须深入细致,真心感受,捕捉意象,再现情景并内化为表达的心灵意识,以联通起理解和表达之间的桥梁。 第三是外化情感。文学作品以情动人,朗诵时必须真情外露,情感指向鲜明,情绪激昂似火,切忌遮遮掩掩、虚情假意、言不由衷。 第四是超越技巧。朗诵的表达技巧分为内部技巧和外部技巧两种,有很多具体的方法,文学作品朗诵时必须大胆而得体地运用,必须注意的是“有技巧但不能有技巧的痕迹”,这是技巧运用的指导方针,超越技巧是指灵活自由地将朗诵技巧运用得天衣无缝、恰到好处,从技巧的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第五是展示风格。风格是个性化的*佳境界,文学作品的朗诵要有个性体现、有风格追求,当然我们不反对初级阶段的模仿学习,但绝不可依样画瓢、照搬不变。只有不断创新出奇出巧,才能达到朗诵艺术的巅峰。

文学作品朗诵艺术 作者简介

谢伦浩,播音主持专业硕士生导师,普通话测试员,湖南省大众语言艺术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湖南省播音主持专业职称高评委,全国“齐越朗诵节”评委。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语言学系获硕士学位,2004年进修于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1999年至2000年访学于北京大学中文系,2008年结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专业高校骨干教师研修班。出版播音主持相关学术著作50多部、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主持、参与省部级课题10多项。从事播音主持教学15年。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