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新中国财政体制70年

新中国财政体制70年

出版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08-01
开本: 24cm 页数: 16,241页
本类榜单:经济销量榜
¥46.0(6.6折)?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中 图 价:¥51.1(7.3折)定价  ¥70.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全场折上9折期间 满39元包邮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新中国财政体制70年 版权信息

新中国财政体制70年 内容简介

  《新中国财政70年系列丛书》旨在展示中国财政70年的辉煌成就,分享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财政发挥的作用,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中国经验和成功案例。  《新中国财政体制70年》为财政体制分册,在内容上涵盖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财政体制方面制度的演进和变迁,系统全面地介绍70年来我国财政政策的不断规范和完善,使读者能够全面深入地了解我国财政的历史变迁和在国家经济社会中发挥的重大作用,对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也为我国财政体制下一步的制度完善和改革创新提供思路。

新中国财政体制70年 目录

**章 绪论

第二章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财政体制(1949-1952年)
**节 政策背景: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经济的窘困
第二节 财政体制的任务和重心
第三节 恢复国民经济采取的财税政策
第四节 财政体制的建立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一五”计划时期的财政体制(1953-1957年)
**节 政策背景:社会主义经济面临的形势
第二节 财政体制的任务和重心
第三节 财政管理体制的调整与修正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跃进”时期的财政体制(1958-1960年)
**节 政策背景:过度放权与财政虚假问题
第二节 财政体制的任务和重心
第三节 财政管理体制的相应变革
第四节 “大跃进”时期财政管理体制的思考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二五”末期及“三五”时期的财政体制(1961-1966年)
**节 政策背景: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第二节 财政体制的任务和重心
第三节 财政管理体制的纠正与转变:重新走向集权
第四节 财政管理体制调整过程中所采取的财税政策措施及成效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财政体制(1967-1977年)
**节 政策背景:动荡的十年
第二节 财政管理体制的整顿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十年的财政经济状况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计划经济时期财政体制变革的经验与教训(1949-1977年)
**节 计划经济时期的财政体制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以非税收入为主的财政收入制度
第三节 事无巨细的财政支出体制
第四节 财政体制改革的经验与教训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改革开放初期的财政体制(1978-1993年)
**节 政策背景:放权让利
第二节 改革开放初期财政体制的演变历程
第三节 促进国民经济调整的财政体制改革措施
第四节 国债市场的建设
本章小结

第九章 “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1994-2012年)
**节 政策背景:“行政性分权”向“经济性分权”转变
第二节 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容
第三节 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的调整与变动
第四节 财政管理体制的配套措施
第五节 分税制背景下地方各级财政对财政管理体制的改进
第六节 分税制时期国债及地方债发行管理
第七节 分税制改革背景下转移支付的探索
本章小结

第十章 全面深化改革时期的财政体制改革(2012年至今)
**节 新时代的财政使命
第二节 现代财政管理体制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现代财政体制的探索前进:从分税分征到分税合征
第四节 地方债务管理机制的初步建立
第五节 转移支付的调整
本章小结

第十一章 中国财政体制改革展望
**节 新时代中国财政体制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第二节 中国财政体制改革稳步前行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新中国财政体制70年 节选

  《新中国财政体制70年》:  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根据新时代新形势,对财税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方面,提出“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首先,“加快”二字表明我国当前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改革还十分不完善,也表明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改革的急迫性。其次,在十九大报告的表述中,将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改革放到其他两个改革之前,显示出了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改革的重要性。  在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方面,提出了更加详细的目标:“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全面实施绩效管理”的预算管理制度。在税收制度改革方面,提出要“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健全地方税体系”。这些都是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重点。  总体而言,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取得了重要进展。其中,以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为切入点,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改革稳步推进;以新《预算法》颁布实施为标志,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以“营改增”和个人所得税改革为先导,税制改革实现重点突破。  具体来看,新《预算法》的实行,对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具有里程碑意义。但是新《预算法》仍存在一些没解决的问题。  一是四本预算之间缺乏联系。四本预算由于编制原则、收支范围不同,很难整合成一本完整的预算。首先,新《预算法》要求一般公共预算要细化到“类、款、项、目”,而其他三类预算则按照相关规定执行,并没有明确相关规定是哪些,以及规定中的具体要求。其次,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一般公共预算之间有一些重合项目,这些项目的资金情况应在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一般公共预算之间统筹安排,做好预算间的衔接。由于以上的问题,导致了预算很难显示我国财政收支的实际情况,使得我国财政收支政策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是地方债管理面临新挑战。新《预算法》将举债的权力集中到省级政府,但是在发债额度的分配、债务风险等方面没有给出具体要求。若分配的发债额度较高,那么就会加大债务风险;若分配的发债额度较低,不能满足地方政府资金需求,就会影响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十九大提出,要打好精准脱贫、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防范地方债风险,特别是隐性债务风险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重要内容。隐性债务未得到有效遏制,地方债管理上面临“开了前门、后门没堵上”的问题,隐性债务应是当前地方债管理的重头戏。因此全国人大如何确定地方债总额度以及如何分配地方发债额度是今后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是预算权责落实不够清晰。虽然新《预算法》明确了预算编制过程中各部门的责任,但在具体实施中没有充分落实。首先,人大对政府预算的监督不足。这一方面是因为人大审议预算的时间比较短,另一方面是因为一些人大代表缺乏专业的预算审核监督知识。其次,预算的编制、执行未能全部集中于财政部门,发改委、教育部等部门也有预算权,这就导致权责划分不清,影响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也影响了预算的完整性和权威性。  在税制改革方面,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税收制度改革取得了很多实质性成果,资源税、增值税改革任务基本完成;消费税改革、税收征管体系改革稳步推进;个人所得税、环境保护税、房地产税改革还处于制定改革方案的阶段。但仍存在一些难题还没解决。  一是税制结构不合理。我国间接税比重过高,直接税比重比较低,这不利于发挥税收的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很多间接税的税基与企业的经营状况密切相关,经济下行时,政府的税收收入也会减少,可能会给政府逆周期调控带来更多困难。而直接税有“自动稳定器”作用,一定程度上可以熨平经济周期波动。间接税税负相对比较容易转嫁,所以那些生产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区可以较多地通过税负转嫁使得一些税收流入本地区,加剧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

新中国财政体制70年 作者简介

  高培勇,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副理事长。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学术领域以财政经济学为主,主攻财税理论研究、财税政策分析等。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