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东亚评论》第32辑

《东亚评论》第32辑

作者:张蕴岭
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07-01
开本: 16开 页数: 216
本类榜单:政治军事销量榜
中 图 价:¥34.2(5.9折) 定价  ¥5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东亚评论》第32辑 版权信息

《东亚评论》第32辑 本书特色

本刊面向**问题研究,以东亚研究为重点,突出东北亚研究特点。 本书为其第32辑,收录了对海洋观和海洋秩序的思考、再议影响**秩序演变的动力与条件、穿越历史透析中美之变——当前对两国关系的若干思考、新冠病毒疫情冲击下的世界和中美关系——为“后疫情时期”的博弈做准备等。

《东亚评论》第32辑 内容简介

本集刊由山东大学(威海)主办,东北亚学院承办,为半年刊。每期开设靠前政治、靠前关系、经济与合作、思想与社会、历史与文化、语言与文学等专栏,刊登有名专家学者论文,为中青年教师、科研人员,在读研究生提供很好成果发布平台。本刊面向靠前问题研究,以东亚研究为重点,突出东北亚研究特色。诚邀来自大学、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提供论文。本刊创建于2003年,现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山东大学特聘一级教授张蕴岭担任主编,聘请靠前知名学者专家为编委。

《东亚评论》第32辑 目录

目录

主编笔记
对海洋观和海洋秩序的思考
张蕴岭 /
国际关系
再议影响国际秩序演变的动力与条件
吴白乙 /
穿越历史透析中美之变
 ——当前对两国关系的若干思考
 
章百家 /
新冠病毒疫情冲击下的世界和中美关系
  ——为“后疫情时期”的博弈做准备
安 刚 /

国际政治
《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条约》百年回顾:法律争议、政治博弈与中国北极权益维护
白佳玉 张璐 /
  中国—东盟海洋合作现状与动因 林勇新 /

东亚海洋安全:秩序演化与治理困境
金 新 /
透过“强征劳工”等问题看日韩矛盾的演进及影响
李 旻 /

经济与合作
百年变局下中国国际贸易环境面临新挑战
张丽娟 /
突发事件对东亚产业链的影响及对策
  ——以新冠病毒疫情为例
潘雨晨 /

历史与文化
跨国史视野下的东亚史书撰写与韩国东亚史教育
刘宝全 /

学术信息 崔明旭 /

展开全部

《东亚评论》第32辑 节选

主编笔记 对海洋观和海洋秩序的思考 张蕴岭 2019年4月,中国领导人在人民海军成立70周年多国海军活动上,提出了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为什么是海洋命运共同体,何谓海洋命运共同体?如何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针对这些问题,山东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组织召开了一次关于新时代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学术研讨会,邀请国内专家学者就涉及这个问题的诸多方面问题进行了讨论。 如今,海洋问题凸显,引起世界的高度关注。地球上2/3是海洋,海洋之变足以影响整个人类的生存。笔者在研讨会上做了一个发言,提出了一些看法。这些看法是笔者在*近研究世界大变局问题中思考的。笔者的一个基本认识是,在世界正经历的诸多大变局中,自然环境之变是重中之重,而在自然环境变化中,海洋之变具有重大影响。 关于海洋观的思考 在长期的历史中,人类对海洋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经历了从“无知”到“有知”,从“浅知”到“深知”的过程。海洋观是人们对海洋的总体认识,代表着主流,具有主导性影响力,我把基于对海洋认识所形成的“海洋观”总括地归结成1.0、2.0和3.0,从1到3的认识,不是割裂开来的,它们相互间是有联系性的,是累积发展的结果。 地球由海洋与陆地构成,海洋面积远大于陆地,但人类生活在陆地上,因此,人类对海洋的客观认识与利用要比陆地晚。在“地理大发现”之前,人对海洋的认识是简单的,很难说有鲜明的和作为主导性影响的海洋观。 工业革命为造船与航海提供了新的物资和技术支持,于是,可以用于远航的大船开辟了利用海洋的新天地,让海洋由阻隔变成通途。鉴于此,那些*先接受了工业革命洗礼的欧洲沿海国家,很快成为商业中心和进行殖民扩张的强国。于是,代表主流的海洋观形成,其主要的启蒙认知是:海洋是便捷的大通道,利用海洋,发展海上运输,扩大对外贸易,国家大力支持远航,发现财富,拓展殖民。 在此情况下形成的对海洋的认识,即海洋观可以称之为“海洋观1.0”。在这样的海洋观指导下,一些海洋国家,主要是欧洲国家快速崛起,海洋为这些崛起强国进行海外扩张和殖民提供了基础支持。事实上,没有海洋大通道,“地理大发现”不可能进行。同时,大发现也激发了海上竞争,引起海上争夺与战争。基于海洋观1.0,海洋战略思想得到发展,*具代表性的是19世纪末美国军事理论家马汉提出的海权论。海权论的主导思想是一个国家要强大,就要利用海洋优势,拥有海洋优势,把持海洋优势,其影响延续至今。 随着世界的发展,人类对海洋的认识不断拓展和深化,逐步形成了新的海洋观。新海洋观是在海洋观1.0的基础上发展的,因此可称之为海洋观2.0,其主要的认识是:海洋不仅是大通道,还是拥有丰富资源的储藏地,其中*为重要的是油气资源和稀有矿产资源。海上油气资源的发现和开发助推了能源结构由煤炭向油气的转变,让一些拥有沿海油气资源的国家、公司的财富快速增长,这助推了对海洋本身所拥有资源的争夺,以及国家海洋权益的争夺。海洋观2.0也推动了关于海洋新思想、新战略的发展,比如,发展海洋经济,扩大海洋权益,国家经略海洋,等等。这些发展也推动了国际社会对海洋的管理,经过联合国三次海洋法会议,通过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于1994年生效。《公约》确立了新的海洋制度,包括确立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制度,扩大沿海国对海洋的主权权利和管辖权,对包括海洋科学研究、海洋环境的保护和保全,以及公海、国际海底的开发利用等事项作出制度和法律安排,规范各国开发利用海洋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 随着海洋的过度开发,加上综合环境恶化对海洋的影响使人们对海洋的认识发生转变,开始重新认识海洋。人们认识到海洋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依托。对海洋的过度开发,海洋受到严重污染,这不仅危及海洋生物的生存,而且对海洋本身的生态和循环造成破坏,无疑会影响到人类的生存环境。特别是,气候变化使南北极冰盖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海水温度升高,这对整个地球的生态环境造成灾难性影响。在此情况下,新的海洋观萌生,即人类必须维护海洋,治理海洋,这生成了以海洋治理为核心的新海洋观,亦可称之为海洋观3.0,其核心认识是,人类必须保护海洋,对海洋污染进行治理,恢复海洋生态平衡。 新海洋观还在发育期,还要逐步形成国际共识,让所有国家都承担相应责任,开展有效的合作。人类已走到十字路口:据报道,地球开始负能量运行,即整体环境在恶化,包括海洋环境,各国合作的目的,*为重要的是让地球,包括海洋回到正能量运行状态。 关于海洋秩序的思考 海洋观引领人们的海洋行动,而在行动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海洋秩序。与海洋观和实际的发展相联系,也形成不同时期的海洋秩序。 海洋秩序1.0的主要特征是利用海洋大通道,发展海洋航行便利的功能。但受利益的驱使,列强海上争夺激烈,一旦强者获得优势,必定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利益制定规则和维护秩序,由此,自由航行的海洋受制于霸权力量主导,这样的海洋秩序具有很强的海上霸权主导的特征。 强国优势和霸权秩序是排他性的,维护优势与霸权是为了获取*大的利益。因此,在霸权秩序下,海洋冲突、战争迭起。维护霸权要比争得霸权更难,在长期的海上争夺中,海上霸权不断交替更迭,曾先后出现不少地区性和全球性占主导地位的强国。英国自1588年开始到一战结束,一直维持着海上霸权,而一战结束时,美国发展为仅次于英国的海上霸权,二战后,美国在海上取得绝对优势,至今,可以说仍没有挑战对手。 海洋秩序2.0的主要特征为用海、拥海立规,建立基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海洋秩序。基本原则是在维护海上航行开放的前提下,确立和维护沿海国的海洋权益和责任。在联合国层面和其他诸多领域,先后建立了海洋管理的机构和机制。但在实施《公约》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与矛盾,比如,专属经济区管辖范围的重叠以及所产生的矛盾,资源开发与保护的不平衡,还有像美国这样拥有海上霸权的国家拒绝签署《公约》,却又基于自己的利益自行解释《公约》等。 值得指出的是,海洋秩序2.0是在工业化大发展的背景下形成的,由于注重利用,轻视保护,注重权益,轻视责任,导致海洋资源过度开发和利用,大量污染物任意向海洋倾倒和排放,导致海洋可持续的环境受到严重威胁,而海洋生态危机成为人类生存环境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海洋秩序3.0,基于对海洋的新认知,即海洋观3.0。新的海洋秩序正在酝酿,要旨是海洋治理,恢复海洋生态,以维护人类的生存环境。通过综合措施治理,其中包括防止气温升高和治理海洋污染,阻止海洋温度和海平面提升。海洋治理是一项综合工程,既需要新认知,又需要新行动,特别需要人类的新觉醒和联合行动。以海洋治理为中心的海洋新秩序具有新时代的特征,涉及人类生存的大计,肯定需要很长的时间,但是,危机形势严峻,我们不能没有紧迫感。当然,新秩序的建立是在原有秩序的基础上进行的,实际上也是以解决原有秩序中存在的问题为前提。中国是一个陆海国家,海洋是中国立足和生存发展的重要支撑。历史上,中国曾经有过占据优势地位的海洋力量,郑和下西洋留下永久相传的佳话。但是,中国没有形成与时俱进的海洋观,在海洋秩序构建上被边缘化。近代,海洋成为列强进犯中国的便利通道。面对列强进犯,清朝后期曾引进西方技术和舰船,试图建立强大的海军,但中日甲午一战,清朝*强的海军部队——北洋舰队覆没。从此,在很长的历史中,中国人对海洋有一种恐惧感。 1978年,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把沿海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于是,中国人对海洋的认知发生了重大变化。通过设立沿海经济特区,实行“两头在外”“借船出海”,大力发展加工制造业,沿海地区成为热土,海洋成为对外交往的大通道,海洋由威胁变成机会,新海洋观得到确立。 随着经济发展的综合实力增强,中国进一步提升了自身的海洋地位,不仅加强了对海洋权益的护卫、对海洋资源的开发,还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总的来看,中国构建的海洋观,具有很强的1.0、2.0印记,是一种赶超和争雄的思维,这对一个“后起海洋大国”来说,无可厚非。 然而,中国必须加快步入海洋观3.0和海洋秩序3.0的进程,承担起维护、治理海洋的重任。这对中国来说是个挑战,刚刚熟悉了1.0和2.0,要跨入3.0。当然,这不是要在它们之间进行取舍,而是要融入新时代的新内容。海洋治理涉及人类生存的根本利益,作为世界人口*多的国度,中国义不容辞。在海洋治理方面,中国面临诸多挑战,无论是在海洋污染治理,还是在构建新海洋规则和秩序方面,不仅需要学习和参与,还要发挥引领作用,肩负起新兴大国的责任。 中国领导人提出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是着眼于海洋观3.0和海洋秩序3.0的。顾名思义,海洋命运共同体,就是基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共同愿景考虑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是新时代新海洋观和秩序构建的中国方案。 重在行动,不仅要从自身做起,更要组建合唱队,要多做工作,增进共识,行动起来。地球已经开始进入负能量运转程式,海洋也是,也就是说,人类面临生存危机,再也拖延不起了。

《东亚评论》第32辑 作者简介

张蕴岭,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学部委员,山东大学特聘人文一级教授,山东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曾任第十、十一、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外事委员会委员,还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地区安全中心主任,中韩友协副会长,外交学院亚洲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广西大学东盟区域研究协同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东盟与东亚研究院(ERIA)董事会董事(代表中国)等。 '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