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艺术人类学

作者:易中天
出版社: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07-01
开本: 16开 页数: 335
读者评分:5分1条评论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34.6(5.6折)?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中 图 价:¥38.4(6.2折)定价  ¥62.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全场折上9折期间 满39元包邮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艺术人类学 版权信息

  • ISBN:9787517133445
  • 条形码:9787517133445 ; 978-7-5171-3344-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艺术人类学 本书特色

以思辨的方法统率实证的材料 实现艺术本质的人类学还原 《艺术人类学》从美学和艺术哲学的角度对人类早期艺术心灵进行了一种探讨。在这部著作中,易中天尽可能做到不从固有的理论出发,不从定义出发,而是从人类的生存体验出发进入具体材料和超验思辨之间的广阔空间,这就使本书对史前艺术的描述除了文笔的生动、体验的真切之外,平添了一种哲理的深邃。

艺术人类学 内容简介

《艺术人类学》是易中天关于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并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和材料来研究艺术本质的著作。该书分两部分,即上编“发生机制”和下编“原始形态”,上编又分走出自然界、人的确证、图腾原则、原始冲动、实践思维、理性精神、神话模式等八章,下编分工艺、建筑、雕塑、人体装饰、舞蹈、戏剧、绘画、音乐、诗歌等九章。 该书的研究对象,并非一切艺术现象而有且只有于原始艺术(史前的和现代原始部落的),因此涉及的艺术原理,也有且只有于与之有关的部分,与一般艺术原理著作有所相同,而对于与原始艺术有关的文化人类学原理,则颇为关注。同时本书也是一部美学和文艺学著作。

艺术人类学 目录

读:人的确证需要产生艺术

上编 发生机制

1 导论 人类学与艺术本质的还原

21 **章 走出自然界

33 第二章 人的确证

60 第三章 图腾原则

84 第四章 原始冲动

111 第五章 实践思维

140 第六章 理性精神

172 第七章 神话模式

下编 原始形态

205?? 第八章 工艺

221?? 第九章 建筑

238?? 第十章 雕塑

252?? 第十一章 人体装饰

265?? 第十二章 舞蹈

280?? 第十三章 戏剧

295?? 第十四章 绘画

309?? 第十五章 音乐

321?? 第十六章 诗歌

334 后记


展开全部

艺术人类学 节选

**章 走出自然界 在它身上自然界达到了自我意识,这就是人。 ——恩格斯 一 这个课题把我们带到一个遥远得无法回忆的时代。 神话学的原始宇宙学和原始人类学告诉我们,世界在时间上的始端,可以一直追溯到那个神秘混沌的太古时代。那时,没有天空,没有大地,没有海洋(在某些神话中有无边无际的水),当然也没有人类。整个宇宙,不过是一个既无所不包,又形态不定,既变幻无常,又死寂一片的浑然整体。然而,正是在这貌似死寂的混沌统一体中,蕴藏着生命的种子,蕴藏着由绝对统一走向无限多样的潜在可能性。终于有一天,由于神的作用(没有这一点便不成其为神话),混沌整体突然阴阳大裂变,它一分为二又合二而一:那*轻扬、*活跃的飞腾上升,成为浩渺长空;那*凝重、*持久的沉积下坠,成为广袤大地;而它们的精华则交相汇合,成为人。人是神按照自己的模式和尺度创造的(没有这一点,也不成其为神话)。一个伟大的、富于创造精神的神——普罗米修斯、女娲或者耶和华,用构成大地的质料——泥土和清水,参照自己的形象造出了人,并灌注以生命和灵气。由于人是天地之精华和神灵之特创,他才成为所谓“万物之灵”,能够在所有其他动物都不得不臣服于自然、不得不匍匐而行、两眼向下时,昂首直立于天地之间,并从中悟得宇宙的真理。 这就是宇宙的起源和人的起源。希腊神话这么说,中国神话这么说,希伯来神话大体上也这么说。 神话不是信史,神学也不是科学,它当然不足为凭。但当我们发现,不同民族的创世神话竟然有如此之多的共同之处时,我们便不能不猜测:这当中是不是含有某种尚未被发现的合理内核,有着某种被神秘化了的规律性的东西呢? 我们知道,创世神话是几乎所有文化较发达民族的神话中*普遍的主题。如果对这些创世神话进行哲学的抽象,便不难发现:**,世界的诞生几乎都被无一例外地描述成一个过程,一个从无到有、从静到动、从混沌整一到无限多样的过程。如波利尼西亚人(Polynesians)的创世神话《长者纳拉乌》中,所谓“纳拉乌”(narreau)就相当于一种“混沌”状态,同时也是改变混沌状态的创世神。“那时世界上既无动物,鱼,鸟,也没有人类,围绕着纳拉乌的是一片黑暗和虚空;那时也没有食物,因为纳拉乌从不感到饥饿,也不需要进食;那时也没有昼和夜,因此纳拉乌不需要睡眠,那是一个没有时间的时代,纳拉乌就单独栖居于黑暗之中(在这个意义上,纳拉乌就是‘无’——引按)。渐渐地、几乎是不能觉察地,纳拉乌开始变化了,本来只有一个纳拉乌,你无法从中抽引出时间的一瞬间,而现在,它变成了两个纳拉乌,一个是长者纳拉乌,另一个是幼者纳拉乌。”②从此,混沌变成了多样,静变成了动,“无”中产生了“有”,而且首先是从有时间开始的。所以,在中国神话中,相当于纳拉乌而生在混沌之中的,是“盘古”。有学者认为,盘古可以解释为“盘绕起来的古代”。“原始人认为时间也可以像线状物体那样被(盘绕)起来,就像他们制作陶器时所作的盘绕一样,唯有这种盘绕,才可能把一万八千年的时间紧缩在一个蛋形的实体之中。”这也许的确是“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的*好解说。 “混沌如鸡子”的说法是有世界普遍性的,这也许与原始人看到许多动物的生命是从蛋的混沌状态中诞生有关。也有一些民族的神话把世界之始描述为一片汪洋,如西伯利亚的古代神话。《圣经·创世纪》也说:“神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更有趣的是在印度神话中,既有水,也有蛋:“创世之时,什么也没有;没有太阳,没有月亮,也没有星辰;只有那烟波浩淼、无边无际的水。混沌初开,水是*先创造出来的。而后,水生火。由于火的热力,水中冒出了一个金黄色的蛋。这个蛋,在水里漂流了很久很久。*后,从中诞生了万物的始祖——大梵天。这位创造之神将蛋壳一分为二,上半部成了苍天,下半部变为大地。为使天地分开, 梵天又在它们之间安排了空间。这位始祖在水中开辟了大陆,确定了东南西北的方向,奠定了年月日时的概念。宇宙就这么形成了。” 创世神话的第二个共同特点是把人描绘成泥土所造。如希腊神话:“天和地被创造了,大海涨落于两岸之间。”“这时有一个先觉者普罗米修斯……他知道天神的种子隐藏在泥土里,所以他撮起一些泥土,用河水使它润湿,这样那样的捏塑着,使它成为神祇——世界之支配者的形象。”④《圣经·创世纪》第二章也说:“上帝用地上的尘土造了一个人,将生气吹进他的鼻孔里,于是人就成了有生命的东西。”苏美尔人则用诗的语言说:“洪荒时代的泥土混合成了你的心脏,泥土干了以后你就会有个好看和庄严的模样……”如果说这种惊人的一致自有其原因——犹太人的创造神话来自巴比伦人,而巴比伦人则是从他们的先辈苏美尔人那里转借来的,那么,中国神话关于“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的说法,就很难说与它们有什么渊源关系了。 毫无疑问,不是神创造了人,而是人创造了神,因此造人之神正是人本身。抟土作人的说法也许正是原始时代这样一个事实的颠倒了的反映:*早的一批按照人的形象造出的神像是泥塑的。尽管目前发现的*早的神像(或者说人像)主要是石刻、石雕和牙雕,但不难推测,用泥塑像总是比用石刻像来得便当。弄清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抟土作人的说法会有世界性的普遍性。显然,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宗教是那些还没有获得自己或是再度丧失了自己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因此,作为“世界上所有创世神话所共有的一种特征”的“混沌”,也就未必一定起源于原始人对天与地的观察:“在远视的情况下,天与地都是连接的;而在近视的情况下,天与地却是分开的。”事实上,无论远视或近视,原始人的视野中绝不仅仅只有天与地而已,而“混沌”状态却是一切全无的。所以,即便要对“混沌”概念的形成作视觉上的解释,用“雾”来说明都比上述的解释好:大雾中,什么都看不见,而只有一片混沌,随着雾的逐渐稀薄,万事万物也就渐渐显露了出来,好像被神创造出来一样。但这种说法显然无法解释“蛋”的概念,也无法解释天地分开,清者上升、浊者下沉的观念。 本书认为,“混沌”概念和一切宗教观念一样,只能是“还没有获得自己或是再度丧失了自己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也就是说,不是天地混沌、世界混沌,而是我们那些半人半猿的远古祖先内心世界混沌。我们知道,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还没有获得自己”的“前人”,他们与自然界、与自己的生命活动也就必然是“直接同一”的,因此他们的“自我感觉”就只能是一片“混沌”。所以“混沌”并非真是天地未分之状,这个状态——宇宙大爆炸前蕴含着巨大能量的星云团,原始人是看不到的,也不大可能有什么外星人来告诉他们。与其把它解释为对这种状态的描述,还不如解释为人类尚处于半人半猿阶段时与自身、与自然“直接同一”状态的神话学表述,它可能是人类早期神学思想家们对人类自身认识的一种歪曲了的反映。这些思想家们是在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意识“不用想象某种真实的东西而能够真实地想象某种东西”时产生的,因此“混沌”不是“某种真实的东西”,而是真实地想象出并用这种想象歪曲地反映的真实或真理。毫无疑问,“彼岸世界的真理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定此岸世界的真理”;神学人类学的迷雾一经廓清,科学人类学就将作出它的解答。

艺术人类学 作者简介

易中天,男,1947年2月生,湖南长沙人,著名作家、学者、教育家。198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后在厦门大学中文系任教。易中天长期从事文学、艺术、美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研究,著有“易中天中华史”系列丛书、《美学思想论稿》等。曾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汉代风云人物》《易中天品三国》《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商品评论(1条)
  • 主题:一本经典之作

    易中天关于艺术人类学的经典之作,尽管有些年代了,而且学术规范也不是很到位,但是思路开阔,非常具有启发性

    2022/6/26 17:15:14
    读者:zhe***(购买过本书)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