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强震下金属结构的超低周疲劳破坏

强震下金属结构的超低周疲劳破坏

出版社: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11-01
开本: 26cm 页数: 178页
本类榜单:建筑销量榜
中 图 价:¥56.0(7.0折) 定价  ¥80.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强震下金属结构的超低周疲劳破坏 版权信息

  • ISBN:9787560887890
  • 条形码:9787560887890 ; 978-7-5608-8789-0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强震下金属结构的超低周疲劳破坏 本书特色

本书从金属延性断裂的微细观机理出发,探索利用材料单调拉伸试验即可模拟复杂几何的大型金属结构在复杂加载历史下的严重非线性延性断裂问题。*终统一单调和滞回加载下金属材料的断裂模型并将基于材料层面提出的断裂理论应用于金属构件、节点和结构层面。适合金属结构及金属阻尼器相关领域的技术及研究人员。

强震下金属结构的超低周疲劳破坏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研究结构钢在大塑性应变范围内的断裂行为, 建立了合理、简洁的断裂模型, 以满足材料断裂模型参数易于标定的要求。通过单调拉伸试验以及光滑和带缺口材性试验, 验证了所提断裂模型的合理性。

强震下金属结构的超低周疲劳破坏 目录

序 前言 第1章 概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超低周疲劳的内涵 1.1.2 钢构件和节点的屈曲后超低周疲劳破坏 1.1.3 钢框架焊接梁柱节点的超低周疲劳破坏 1.2 延性断裂 1.2.1 简介 1.2.2 结构工程中延性断裂相关研究 1.3 研究目标 1.4 本书框架内容 第2章 单调加载下大应变域的结构钢应力-应变特性 2.1 概述 2.2 颈缩后真实应力-真实应变 2.2.1 真实应力-真实应变的定义 2.2.2 颈缩发生的条件 2.2.3 简单修正法 2.2.4 加权平均法 2.2.5 修正加权平均法 2.3 试验 2.3.1 材料 2.3.2 材性试件设计 2.3.3 加载及测试方案 2.3.4 试验结果 2.4 数值模拟 2.5 试验和模拟结果对比 2.6 小结 第3章 大塑性应变循环加载下结构钢的本构特性 3.1 概述 3.2 金属循环塑性模型 3.2.1 金属塑性模型数学原理相关综述 3.2.2 Prager模型 3.2.3 Chaboche随动强化模型 3.2.4 Yoshida-Uemori模型 3.2.5 改进的Yoshida-Uemori模型 3.3 试验 3.3.1 材料 3.3.2 试件设计 3.3.3 试件形状 3.3.4 测试方案 3.3.5 沙漏形试件的加载历史 3.4 数值模拟 3.5 试验结果和数值结果对比 3.6 含预应变试件的滞回特性 3.7 小结 第4章 单调加载下结构钢的裂纹萌生 4.1 概述 4.1.1 研究背景 4.1.2 预测延性断裂的方法 4.1.3 结构工程领域延性断裂相关研究 4.1.4 理论研究方法 4.2 单调加载下的延性断裂模型 4.2.1 Rice-Tracey模型 4.2.2 Miner准则 4.2.3 单调拉伸加载下的断裂模型 4.2.4 模型参数的标定 4.3 试验研究 4.4 数值分析 4.4.1 有限元建模 4.4.2 塑性模型及模型参数标定 4.5 试验和数值模拟结果的对比 4.6 小结 第5章 单调加载下延性裂纹的扩展 5.1 概述 5.2 延性断裂模型 5.2.1 裂纹萌生准则 5.2.2 延性裂纹扩展准则 5.2.3 获得延性断裂参数和真实应力真实应变数据的方法 5.3 试验 5.3.1 材性试验 5.3.2 试件设计 5.3.3 试件加载 5.3.4 试验结果 5.4 数值模拟 5.4.1 有限元建模 5.4.2 试验和数值模拟结果的对比 5.5 讨论 5.6 小结 第6章 循环加载下结构钢的延性断裂模型 6.1 概述 6.2 循环加载下的延性断裂模型 6.2.1 负应力三轴度下金属的损伤 6.2.2 基于单调加载延性断裂模型修正的循环延性断裂模型 6.3 试验研究 6.4 数值分析 6.4.1 有限元建模 6.4.2 塑性模型 6.5 试验和数值分析结果的对比 6.6 小结 第7章 钢短柱屈曲后断裂的预测 7.1 概述 7.2 试验 7.2.1 试件 7.2.2 加载方案 7.2.3 加载历史 7.2.4 方形钢管柱的材性试件 7.3 试验结果 7.3.1 屈曲和断裂模式 7.3.2 滞回特性 7.4 数值模拟 7.5 试验和模拟结果对比 7.5.1 大宽厚比试件的对比结果 7.5.2 中宽厚比试件的对比结果 7.5.3 小宽厚比试件的对比结果 7.6 小结 第8章 薄壁焊接钢框架梁柱节点屈曲后断裂 8.1 概述 8.2 循环大应变荷载下的双参数延性断裂模型 8.3 薄壁梁柱焊接节点试验研究 8.3.1 试件设计 8.3.2 加载装置及加载制度 8.3.3 屈曲和断裂模式 8.3.4 滞回性能 8.4 数值模拟 8.4.1 有限元建模 8.4.2 有限元与试验结果对比 8.4.3 嵌入延性断裂模型与否对数值分析结果的影响 8.5 参数分析 8.5.1 初始几何缺陷的影响 8.5.2 轴压比的影响 8.5.3 节点域等效宽厚比的影响 8.6 小结 第9章 铝合金在全应变域内的循环塑性模型 9.1 概述 9.2 利用*少物理变量标定塑性模型参数的方法 9.3 塑性模型标定方法在材料层面的验证 9.3.1 铝合金双缺口试件试验研究 9.3.2 铝合金双缺口试件的数值模拟 9.3.3 铝合金双缺口试件塑性模型参数的标定 9.4 塑性模型参数标定方法在构件层面的验证 9.4.1 铝合金屈曲约束支撑的试验研究 9.4.2 铝合金屈曲约束支撑的数值模拟 9.4.3 基于典型力学性能参数的塑性模型参数标定 9.5 小结 第10章 铝合金材料的超低周疲劳破坏 10.1 概述 10.2 6061-T6铝合金的超低周疲劳试验 10.2.1 试验设计 10.2.2 破坏模式及断面观察 10.2.3 滞回曲线和骨架曲线 10.3 数值模拟 10.3.1 有限元建模 10.3.2 试验与数值分析结果的对比 10.4 超低周疲劳断裂模型 10.5 小结 第11章 总结和研究展望 11.1 主要结论 11.1.1 循环大塑性应变加载下的金属塑性模型 11.1.2 循环大塑性应变加载下的延性断裂模型 11.2 研究展望 附录A 改进的Yoshida-Uemori模型自定义子程序开发 A1 引言 A2 单步积分法的应力积分 A2.1 应力积分算法 A2.2 更新记忆面 A2.3 单步积分法的一致切线刚度矩阵 A3 自适应子步积分法 A3.1 简介 A3.2 自适应子步积分法的一致切线刚度矩阵 A3.3 自定义子程序的验证 A3.4 子步长度对子程序鲁棒性和计算效率的影响 A4 模型的参数标定 A5 模型在超大塑性应变问题中的应用 A6 结论
展开全部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