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项目制贫困治理:理论与实践

项目制贫困治理:理论与实践

作者:刘俊英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10-01
开本: 24cm 页数: 10,257页
本类榜单:经济销量榜
中 图 价:¥38.1(5.6折) 定价  ¥6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项目制贫困治理:理论与实践 版权信息

项目制贫困治理:理论与实践 本书特色

项目制是国家专项资金的再分配机制,中央政府的财政拨款通过“项目”或“专项”的形式,依靠专项化转移支付资金,自上而下对农村进行“反哺”。政府专项化的扶贫资金与对贫困村的特色产业扶持和发展,带动了整个贫困村的贫困农户,为摆脱贫困困境、脱贫致富而努力。如何以精准扶贫理论为指导,通过项目制缓解农村地区的贫困,整合现有的扶贫资源和方式,吸收农村人口积极就业,带动贫困人口收入增长,增强贫困地区的发展活力已成为一项急需解决的课题。
本书综合运用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以及政治学等多学科理论和方法,围绕项目制贫困治理问题,对中国项目制扶贫的运作逻辑、参与主体、政策执行碎片化、目标异化、治理困境及其实现路径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深层次的理论分析和实证考量,以期能够为中国项目制扶贫政策的高效实施提供较具操作性的指导性意见和建议。

项目制贫困治理:理论与实践 内容简介

本研究综合运用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以及政治学等多学科理论和方法, 围绕项目制贫困治理问题, 对中国项目制扶贫的运作逻辑、参与主体、政策执行碎片化、目标异化、治理困境及其实现路径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深层次的理论分析和实证考量, 以期能够为中国项目制扶贫政策的高效实施提供较具操作性的指导性意见和建议。

项目制贫困治理:理论与实践 目录

第1章 政府反贫困政策演变与转型
1.1中国政府反贫困政策演变
1.1.1**阶段:计划经济干预下的小规模救济式扶贫(1949—1977年)
1.1.2第二阶段:经济高速增长下的制度脱贫(1978—2011 年)
1.1.3第三阶段:经济新常态下的贫困治理与精准扶贫(2012 年至今)
1.2政府反贫困政策转型特征
1.2.1扶贫政策由政府全面参与转变为政府主导多元参与
1.2.2扶贫政策由大水漫灌方式转向精准扶贫
1.2.3扶贫政策更强调国家各部门、各地区之间的协作
1.2.4扶贫政策由全面浅层次转变为全面和局部深层次相结合
1.3中国政府贫困治理政策新取向
1.3.1坚持政府主导,但更注重社会参与
1.3.2继续完善贫困治理法制建设,加强反贫困的立法研究
1.3.3保障贫困人群物质需求,更加关注其精神文化建设

第2章项目制与项目制扶贫理论基础
2.1概念厘定
2.1.1贫困与精准扶贫
2.1.2项目制
2.1.3项目制扶贫
2.2理论基础
2.2.1治理理论
2.2.2包容性增长理论
2.2.3内生式发展理论
2.3项目制扶贫的特性和优越性
2.3.1项目制扶贫的特性
2.3.2项目制扶贫的优越性

第3章项目制扶贫主体及其行为逻辑
3.1项目制扶贫主体
3.1.1政府
3.1.2企业
3.1.3市场
3.1.4社会组织
3.1.5贫困群众
3.2项目制扶贫主体参与扶贫的动机
3.2.1政府的行为动机
3.2.2企业的行为动机
3.2.3市场的行为动机
3.2.4社会组织的行为动机
3.2.5贫困群众的行为动机
3.3项目制扶贫主体角色定位
3.3.1政府是管理者
3.3.2企业是支持者
3.3.3市场是调控者
3.3.4社会组织是第三方协调者
3.3.5贫困群众是参与主体
3.4项目制扶贫主体间的关系
3.4.1政府与贫困群众
3.4.2政府与企业
3.4.3政府与市场
3.4.4政府与社会组织
3.4.5贫困群众与企业
3.4.6贫困群众与社会组织
3.5项目制扶贫主体的行为逻辑
3.5.1上级政府:项目资源和行政权力的*高调配者
3.5.2地方政府:项目资源和行政权力的直接争取者和中端调配者
3.5.3基层政府:项目资源和行政权力的终端争取者和调配者
3.5.4农村贫困群体:项目资源的法理受益者

第4章项目制扶贫中的精英俘获
4.1项目制扶贫与精英俘获
4.1.1项目制的产生与项目制扶贫
4.1.2精英俘获的内涵
4.2精英俘获成因解析
4.2.1扶贫项目的精英偏好是精英俘获现象产生的制度原因
4.2.2社会分化是精英俘获现象产生的现实原因
4.2.3贫困治理价值观念偏离是精英俘获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
4.3精英俘获的消解与项目资源的合理分配
4.3.1回归项目制扶贫的公共性价值导向
4.3.2建立合理的项目申请及分配制度
4.3.3建立完善的项目考核审查制度

第5章地方政府自利性与项目制扶贫理性困境
5.1地方政府自利性与扶贫项目的困境
5.1.1地方政府参与项目制扶贫的偏好
5.1.2精英俘获现象严重
5.1.3存在“条块分割”现象
5.2扶贫项目陷入困境的原因
5.2.1地方政府的过度自利性行为
5.2.2地方政府的短视行为
5.2.3政府内部的利益分化
5.3走出项目制扶贫困境的建议
5.3.1系统规划项目制扶贫发展战略
5.3.2建立统筹管理制度
5.3.3规范参与主体的行为

第6章项目制扶贫政策执行中的碎片化
6.1理论梳理
6.1.1国内的研究
6.1.2国外的研究
6.1.3简要分析
6.2核心概念界定
6.2.1政策执行
6.2.2碎片化
6.3整体性治理理论阐述:价值诉求与理论工具
6.3.1整体性治理理论产生的背景
6.3.2整体性治理理论的核心要义
6.3.3整体性治理理论对研究项目制扶贫政策执行碎片化的适用性分析
6.4河南省H县S镇概况及其扶贫工作成效
6.4.1H县S镇情况简介
6.4.2S镇扶贫工作成效
6.5项目制扶贫政策执行数据采集与数据处理
6.5.1调查区域的选取
6.5.2问卷调查的设计
6.5.3问卷调查的实施
6.5.4调查数据统计
6.5.5访谈的设计、实施及结果整理
6.6 H县项目制扶贫政策执行中的碎片化现象分析
6.6.1扶贫主体的碎片化
6.6.2基层政府内部的碎片化
6.6.3基层政府、社会、市场之间的合作机制不健全
6.6.4基层政府与贫困群体之间的隔阂
6.6.5扶贫资源的碎片化
6.6.6扶贫方式、制度、政策的碎片化
6.7基层政府项目制扶贫政策执行碎片化问题的多维整合机制探讨
6.7.1建立健全基层政府项目制扶贫政策执行中的协同合作机制
6.7.2构建基层政府项目制扶贫政策执行中的资源整合机制
6.7.3强化基层政府在项目制扶贫中的理性价值机制
6.7.4建立健全基层政府项目制扶贫政策执行中的监督追责机制

第7章项目制扶贫中的目标异化与矫正
7.1项目制的内涵与外延
7.2项目制运作逻辑
7.2.1国家部委的“发包”机制
7.2.2地方政府的“打包”机制
7.2.3基层村庄的“抓包”机制
7.3项目目标异化的表现
7.3.1地方自主权力过大违背了项目设计初衷
7.3.2地方政府的短视性和自利性倾向
7.3.3贫富差距的拉大
7.4回归项目制的普惠性核心
7.4.1强化贫困村庄的主体性地位
7.4.2系统规划项目进村方式的顶层设计
7.4.3建立统筹管理制度

第8章项目制贫困治理失灵及其路径重构
8.1项目制贫困治理失灵
8.2项目制贫困治理失灵现象考察
8.2.1项目制扶贫顶层设计失灵
8.2.2项目制扶贫政策实施阶段失灵
8.2.3项目制扶贫评估阶段的失灵
8.3技术理性层面的项目制失灵
8.3.1精细化管理的缺失
8.3.2专项化特征的局限
8.4制度理性层面的项目制失灵
8.4.1科层自身缺陷:协同机制缺失
8.4.2制度内在局限:组织结构交叉
8.5项目制贫困治理的路径重构
8.5.1政府公共性的回归
8.5.2区域协同与整体性治理
8.6结论与讨论

第9章项目制扶贫多元协作机制构建
9.1项目制扶贫与社会资本
9.1.1项目制的产生背景与内涵
9.1.2社会资本的概念沿革
9.2社会资本视域下贫困产生的根源分析
9.2.1村庄社会网络相对闭塞
9.2.2“信任塌方”现象严重
9.2.3制度保障缺失
9.3再论项目制扶贫困境
9.3.1项目制扶贫的精英俘获
9.3.2项目制扶贫监管的形式化倾向
9.3.3项目制扶贫的非连续性和局部性导致扶贫资金的溢出效应
9.4社会资本助力项目制扶贫——构建多元主体协作机制
9.4.1创造现代化的社会资本,为项目制扶贫多元主体协作机制的构建创造良好的资本基础
9.4.2拓宽贫困地区关系网络,为项目制扶贫多元主体协作机制的建立畅通渠道
9.4.3加强扶贫项目的监管力度,为构建多元主体协作监管机制提供制度保障

第10章精准扶贫背景下项目制的地方性实践
10.1县情村情简介
10.1.1鲁山县地理位置概述
10.1.2Y村贫困现状
10.2Y村贫困人口致贫原因
10.2.1地理因素的影响
10.2.2因病或伤残等导致劳动力不足
10.2.3技术和资金缺乏
10.2.4主观脱贫思想以及教育的缺失
10.3Y村扶贫开发工作概况
10.3.1相关产业发展概况
10.3.2行业扶贫政策落实情况
10.4项目制扶贫的运作逻辑与治理困境
10.4.1项目制扶贫的运作逻辑
10.4.2项目制扶贫的治理困境
10.5项目制扶贫的实践反思与总结
10.5.1项目制扶贫的实践反思
10.5.2项目制扶贫的实践总结

第11章河南省产业扶贫理论与案例
11.1产业扶贫概论
11.1.1概念与内涵
11.1.2理论基础
11.2河南省产业扶贫现状及成就
11.2.1河南省产业扶贫现状分析
11.2.2河南省产业扶贫取得的成效
11.3河南省产业扶贫模式:几个典型案例
11.3.1信阳光山“互联网 ”扶贫模式
11.3.2南阳淅川县“千企帮千村”
11.3.3信阳新县红色旅游扶贫
11.3.4案例比较分析及启示
114河南省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
11.4.1扶贫产业趋同化
11.4.2扶贫规划缺乏科学性
11.4.3扶贫过程的动态管理有待改善
11.4.4农户主体性较差
11.5河南省产业扶贫对策建议
11.5.1注重政策规划对产业发展的协调作用
11.5.2选准主导产业,健全产业规划
11.5.3完善产业扶贫联结与管理模式
11.5.4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确保参与者利益

第12章贫困治理绩效的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
12.1问题与评析
12.1.1问题的提出
12.1.2文献简析
12.2贫困治理绩效评价内涵及必要性
12.2.1贫困治理绩效评价的内涵
12.2.2贫困治理绩效评价的必要性
12.3贫困治理绩效评价的理性分析
12.3.1公共行政视野下贫困治理绩效评价研究
12.3.2社会治理视野下贫困治理绩效评价的理念嬗变
12.4贫困治理绩效评价体系构成
12.4.1评价主体与对象
12.4.2评价内容与指标体系
12.5精准扶贫绩效下的第三方评估
12.5.1国内的研究
12.5.2国外的研究
12.6结论与讨论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项目制贫困治理:理论与实践 作者简介

刘俊英,区域经济学博士,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研究领域:公共经济与公共政策。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对象,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对象。主持完成/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公开发表核心以上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4部,编著省级教材1部,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省政府发展研究奖1项。美国乔治梅森大学(George Mason University)访问学者。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