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辉煌交通-中国交通运输改革与探索40年

辉煌交通-中国交通运输改革与探索40年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11-01
开本: 16开 页数: 368
本类榜单:经济销量榜
中 图 价:¥30.0(3.8折) 定价  ¥7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辉煌交通-中国交通运输改革与探索40年 版权信息

辉煌交通-中国交通运输改革与探索40年 内容简介

  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我国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均取得了长足发展,货运更加高效、客运出行更加便利,产业发展竞争力和人民群众对美好交通的获得感均不断增强。回顾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发生的历史巨变,既得益于40年经济体制改革,更来自于交通运输行业及时把握各个阶段出现的不同运输方式突破发展的战略机遇,“要想富,先修路”既是这种发展模式的核心经验,又是时代改革和交通领域改革先行的重要标志。在明确改革发展目标的前提下,通过锐意进取、不断探索,由此形成了我国交通运输在体制机制和建设发展上不断创新突破的发展格局,在建设标准和速度上也形成了具有国际标杆意义的“中国速度”。  在40年的改革发展历程中,交通运输发展理论、战略研究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欧美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形成了一整套关于交通运输发展的理论和方法,对不断开放的40年我国交通运输发展起到了重要借鉴作用。但我国改革开放下的交通运输发展也并非一味简单照搬照抄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而是在改革开放中积极寻求交通运输能力短缺背景下经济发展、产业布局与交通运输伴生发展路径,适时探索具有发展机遇的不同运输方式加快发展机制,如收费还贷公路、收费经营高速公路,是在交通先行发展理论指导下以未来经济产业发展预期收益换取公路基础设施的超前发展,交通能力的提升又释放了经济发展动能,使得公路建设在强大需求增长潜力下获得历史性发展机遇;港口建设则抓住外向型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机遇,实现了以产业换港口、以港口促产业、港产城联动的良性发展循环;机场、高速铁路等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也借鉴了这种释放发展需求的模式,并探索符合自身组织特性的改革路径。

辉煌交通-中国交通运输改革与探索40年 目录

**篇 辉煌交通
**章 理论演进
**节 交通运输理论探索
第二节 交通运输主要理论概述
第三节 中国特色交通运输理论的战略实践
第二章 改革突破
**节 体制改革发展模式与路径
第二节 交通运输改革历程
第三节 体制改革成就
第三章 建设奋进
**节 交通建设历史进程
第二节 交通建设辉煌成就
第三节 交通建设发展经验
第四章 服务提升
**节 运输服务发展历程
第二节 运输服务发展成就
第三节 运输服务发展经验
……

第二篇 践行交通
第三篇 强国交通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辉煌交通-中国交通运输改革与探索40年 节选

  《辉煌交通:中国交通运输改革与探索40年/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发展系列丛书》:  (一)开始思考交通投资拉动经济增长  这一时期,我国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规模实现超常规的增长,“十五”期间,全社会累计完成的公路、水路等交通建设投资规模超过了新中国成立以来51年完成的投资总和,高速公路新增里程是“八五”和“九五”建成高速公路总和的1.5倍,“十一五”期间,我国铁路基本建设投资是“十五”投资的6.3倍,铁路营业里程增长了20.70/0。这一方面是由于经济社会快速增长带来的客货运输需求旺盛,需要大幅增加交通设施供给,改善交通运输能力长期短缺的窘境;另一方面是1998年和2008年的两次“输入型”经济危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手段,在投资建设上得到中央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大力支持。  政府运用积极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扩大社会总需求规模,刺激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做法,在理论上可以追溯到“凯恩斯主义”。这一理论认为,在竞争性私人体制中,三大规律(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流动偏好)使有效需求往往低于社会总供给水平,从而导致就业水平总是处于非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因此,要实现充分就业,政府就必须抛弃自由放任的传统政策,转而运用积极的财政与货币政策,以确保足够水平的有效需求。  然而,随着此后一个时期人们对经济增长方式相对粗放、宏观经济“过热”、部分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经济效益较差、交通行业债务逐渐加重等若干问题讨论的升温,也使得人们对大规模的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进行了理论反思,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以公共经济学为研究视角的理论分析。其主要观点包括:**,在控制了经济发展水平、金融深化改革以及其他因素之后,地方政府之间在“招商引资”上的标尺竞争和政府治理的转型是解释中国基础设施投资决定的重要因素;第二,政治环境是解释国家间关键基础设施投资差异的重要决定因素,财政分权和政绩考核的体制机制,使得地方政府有投资交通基础设施的热情甚至是冲动;第三,要把基础设施的提供看作是对消费者需求做出反应的一个服务行业,并按照这样的原则来经营,引入竞争机制,以更好地满足基础设施使用者或消费者的需求。此外,面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否过快、过多这一问题,“适度超前理论”做出了回应,这一理论的主要观点是:**,遵循基础设施先行规律,满足运输需求是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出发点,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结构和基本支撑,交通运输业要先行发展、超前发展;第二,交通运输发展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掌握好发展速度和节奏,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