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北大新闻学研究会学术文库方汉奇文集(增订版)

北大新闻学研究会学术文库方汉奇文集(增订版)

作者:方汉奇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02-01
开本: 其他 页数: 1060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120.4(4.3折) 定价  ¥280.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北大新闻学研究会学术文库方汉奇文集(增订版) 版权信息

  • ISBN:9787302513292
  • 条形码:9787302513292 ; 978-7-302-51329-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北大新闻学研究会学术文库方汉奇文集(增订版) 本书特色

《方汉奇文集》(增订版)是探究中国新闻发展史脉络,追溯近现代中国报业历程,分析新闻学理论的经典论著。 探究中国新闻发展史脉络,追溯近现代中国报业历程,分析新闻学理论的经典论著。

北大新闻学研究会学术文库方汉奇文集(增订版) 内容简介

《方汉奇文集》(增订版)收录了方先生半个多世纪的研究成果和心得,史料丰富、考据严谨、笔法灵活、语言流畅,为把握中国新闻史发展脉络和研究、学习新闻学提供了的宝贵资料。本次增订版是以2004年精装版为蓝本,加上方汉奇先生在这之后撰写的文章、讲稿、书稿序文等。此外,增订版也附录了《方汉奇先生与北大新闻学研究会》(程曼丽)和《方汉奇先生与中国新闻史学》(卓南生)二文,分别论述了方先生与北大新闻学研究会及中国新闻史学的关系及其贡献。

北大新闻学研究会学术文库方汉奇文集(增订版) 目录

上  册
**系列(六篇)
新闻史是历史的科学 3
关于新闻史研究的几点体会与建议 23
花枝春满 蝶舞蜂喧 38
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60
骅骝开道路 鹰隼出风尘 74
新中国五十年来新闻史研究 91
第二系列(五篇)
从不列颠图书馆藏唐归义军“进奏院状”看中国古代的报纸 101
跋《〈开元杂报〉考》 128
中国封建社会言论出版禁令考 134
清代北京的民间报房与京报 149
太平天国的信息传播与革命宣传活动 163
第三系列(九篇)
中国近代传播思想的衍变 175
中国新闻学和新闻教育的摇篮
 ——写在北京大学100周年校庆之际 193
七十年来的中国新闻教育 199
于右任主持时期的《神州日报》 241
辛亥革命时期的《大江报》 272
清末的《京话日报》 280
《东方杂志》的特色及其历史地位 293
再论大公报的历史地位 306
十月革命在中国报刊上的反映 331
第四系列(九篇)
章太炎与近代中国报业 355
发现与探索 377
邵飘萍是共产党员 390
鲁迅的报刊活动和他的办报思想 403
鲁迅的报刊编辑活动和他严谨的写作态度 440
鲁迅对某些报刊的批判 454
俞颂华先生二三事 471
一代报人成舍我 478
怎样评价胡政之 501
下  册
第五系列(三篇)
中国新闻传播事业一百年 509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新闻事业 527
中国加入WTO后内地报业所面临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536
第六系列(三篇)
东瀛访报记(上) 547
东瀛访报记(下) 565
美国记者的爱恨中国情结 590
第七系列(二篇)
电脑网络、电子信和发展中的电子报刊 597
互联网络与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609
第八系列(报史札记13则)
中国早期报纸上的长篇连载 617
中国早期报刊上的新闻照片 622
早期的新闻电讯 626
记莫利逊 629
早期报刊上的社会调查 632
鲁迅与邵飘萍 634
明星在这里陨落 637
喜见明代报纸 642
在大英图书馆看报 644
印象*深的一次学术研讨会 648
爱国报人彭翼仲 652
研究中国新闻史的外国留学生和访问学者 656
徐凌霄和他的《古城返照记》 660
第九系列(新闻史书序选20篇)
夏林根等著《近代中国名记者》序 667
吴廷俊著《新记大公报史稿》序 670
陈昌凤著《香港报业纵横》序 675
王士谷著《海外华文新闻史研究》序 678
程思远等著《桂系报业史》序 682
程曼丽著《蜜蜂华报研究》序 684
张赫玲等著《中国地市报报业史志汇编》序 688
万枚子等著《张友鸾先生纪念文集》序 691
冯并著《中国文艺副刊史》序 695
程曼丽著《海外华文传媒研究》序 698
朱世良主编《岁月留痕——“老新闻”讲述的故事》序 701
徐培汀著《二十世纪中国的新闻与传播学》序 704
张守宇等著《东北新闻史》序 706
萨空了著《萨空了文论选集》序 709
于友著《记者生涯缤纷录》序 714
陈扬明等著《台湾新闻事业史》序 717
卓南生(新加坡)著《中国近代报业发展史》序 721
李磊著《述报研究》序 726
徐培汀著《二十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新闻史学史卷》序 729
“曹聚仁研究会”主编《曹聚仁研究》序 733
第十系列 新闻史书序选续篇(30篇)
李建新著《中国新闻教育史》序 739
孙旭培著《当代中国新闻改革》《中国传媒的活动空间》序 741
童兵主编《中国新闻传播学名家自选本》序 744
倪延年著《中国报刊法制发展史》序 746
赵永华著《在华俄文新闻传播活动史》序 748
彭兰著《中国网络媒体的**个十年》序 751
李彬著《全球新闻传播史(公元1500—2000年)》序 754
陈昌凤著《中国新闻传播史:媒介社会学的视角》序 757
涂光晋著《时代之“声”:新时期中国新闻评论研究》序 762
吴果中著《良友画报与上海都市文化》序 766
唐海江著《清末政论报刊与民众动员》序 769
蒋建国著《消费意象与都市空间——广州报刊广告研究
 (1827—1919)》序 772
白润生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通史》序 775
王敏著《上海报人社会生活(1872—1949)》序 778
吴廷俊著《中国新闻史新修》序 781
王润泽著《北洋政府时期的新闻事业及其现代化(1916—1928)》序 784
王绿萍著《四川报刊五十年集成》序 788
张之华辑录《张祉兹翰墨拾遗》序 790
吴廷俊主编《中国新闻传播史(1978—2008)》序 796
一部早期新闻从业者的心灵史
 ——樊亚平著《中国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研究(1815—1927)》序 800
戈公振著《中国报学史》再版序 803
邓绍根著《美国在华早期新闻传播史(1827—1872)》序 805
程曼丽、乔云霞主编《中国新闻传媒人物志》序 808
方汉奇主编《民国时期新闻史料汇编》影印本序 811
方汉奇主编《21世纪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总序 815
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史研究辑刊》总序 820
秦珪著《关于新闻评论与新闻教育》序 827
范东升编《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校注本序 830
宁树藩等著《中国地区比较新闻史》序 833
郭传芹编《〈顺天时报〉影印版》序 836
第十一系列 发言与讲座新篇(25篇)
祝贺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成立 841
学习·研究·积累
 ——2001年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演讲 844
迅猛的发展 可喜的成就:在“世界华文媒体与华夏文明传播国际
 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866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成立祝辞 873
在第三届世界华文传媒与华夏文明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致辞 877
在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建院庆祝大会上的发言 882
在斯诺诞辰100周年纪念会上的发言 884
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50周年院庆大会上的发言 887
在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建院10周年纪念会上的祝辞 890
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892
薪火相传 推动新闻学研究新高点
 ——北大新闻学研究会恢复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902
两岸光风霁月 四地生意欣然
 ——在“2008两岸四地传媒与时局发展研讨会”上的发言 906
赋到沧桑句便工
 ——简论中国新闻史上的这次里程碑式的灾难报道 911
近一个世纪以来的中国外国新闻史研究 916
新闻学学科建设的回顾与前瞻
 (在2008年11月15日首届中国新闻学学术年会上的发言) 921
如何研究新闻史?怎样办好《新闻春秋》?
 ——在“北大新闻学茶座”第20次学术活动中的讲话 927
在北大新闻学研究会成立95周年复会5周年纪念会上的发言 936
盼望中国名政论家的涌现
 ——《卓南生日本时论文集》出版感言 939
在中国新闻史学会成立20周年纪念座谈会上的发言 944
范长江是我*崇敬的新闻工作者
 ——在范长江诞辰100周年纪念会上的发言 947
在中国共产党90周年新闻实践与思想研讨会上的发言 949
杰出的革命家、学者、新闻工作者
 ——“邓拓百年诞辰座谈会”上的发言 954
在《大公报》创刊110周年纪念座谈会上的发言 958
在**届“范敬宜新闻教育奖”评奖会上的感言 961
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60周年院庆大会上的发言 963
第十二系列  自述与访谈(6篇)
方汉奇自述 969
史边馀蕴
 ——与方汉奇先生漫谈拾记 986
少时机缘因趣治学实为师表典范 耄耋将至不倦乐学堪称后生楷模
 ——记中国新闻史学会名誉会长方汉奇先生的新闻人生 995
新闻学泰斗方汉奇教授谈广告学术史研究 1005
多打深井 多作个案研究
 ——与方汉奇教授谈新闻史研究 1013
方汉奇:这辈子只做一件事的“90后” 1022
附录 方汉奇先生与北大新闻学研究会 1031
方汉奇先生与中国新闻史学 1042
初版后记 1054
增订版后记 1058

展开全部

北大新闻学研究会学术文库方汉奇文集(增订版) 节选

第 一 系 列(六篇)新闻史是历史的科学一新闻史是一门科学,是一门考察和研究新闻事业发生发展历史及其衍变规律的科学。它和新闻理论、新闻业务一样,都是新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史又是一门历史的科学。在门类繁多的历史科学中,它属于文化史的范畴,是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因为新闻事业是文化事业,新闻机关是文化机关,它们都属于上层建筑领域内的文化方面的范畴,是一定的经济基础通过新闻手段的反映,在任何时候,它们都总是要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由于新闻事业的特殊性,新闻史的研究和各时期的政治史、经济史都有着紧密的联系。研究新闻史,离不开各时期的阶级斗争史、政治运动史和政党史。这是因为各时期的新闻事业都和当时的阶级、政党、政权机关以及他们的活动有着紧密的联系。列宁在《俄国工人报刊的历史》一文中说过:“俄国工人报刊的历史同民主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只有知道了解放的各个主要阶段,才能真正懂得工人报刊的准备和产生为什么经历了这样的道路而不是经历任何其他的道路。”所阐述的正是这一道理。研究新闻史也离不开各时期的生产斗争史和经济发展史。这是因为社会经济的发展,直接地影响着新闻事业的发展。在小国寡民分封割据的封建自然经济的土壤上,只能产生和养育邸报、小报之类的古老的封建官报和规模很小、销数不多的民间报房京报。只有商品经济日益发达,生产力的水平不断提高,信息的需要量逐渐加大,新闻时间性的要求越来越强,再加上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才使近代化报刊的诞生和发展,和各种现代化新闻传播手段的发明和运用,成为必要和可能。作为文化史的一个部门,新闻史和文化史其他部门的联系也是异常密切的。文化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和重大战役,都和当时的新闻事业有密切联系。近代历史上的几次大的思想启蒙运动,哲学和文学战线上的几次大的论战,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新文化运动的诞生和发展,各种文学流派的形成及其代表作品的问世,著名作家、表演艺术家的崭露头角和得到社会承认,以及某些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和传播,都无不和报刊有关。此外,报刊上还有一般书籍上所难以查到的,内容异常丰富的,有关哲学、史学、语言、文学、戏曲、电影、音乐、绘画、书法、雕刻、摄影、体育、宗教、婚姻、礼俗、风尚、伦理、道德、建筑、医药、交通、饮食、服饰等文化史方面的大量的**手材料。研究文化史绝对地离不开各时期的报纸。加强新闻史的研究,以促进文化史各部门研究工作的开展,已经成为文化史研究工作者的共同愿望。新闻史,从宏观的角度来说,需要研究的是整个人类新闻传播活动的历史,特别是阶级社会诞生以来,各个阶级和阶层运用各种有效的新闻传播手段从事新闻传播活动的历史。从微观的角度来说,则要研究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时代、一个时期、一类报刊、一类报人,乃至于具体到某一家报刊、某一个报刊工作者和某一个宣传战役的历史。研究到近代以来的新闻史的时候,则还要兼及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现代化新闻传播机构和新闻传播手段的历史。对于中国的新闻史研究工作者来说,需要着重研究的是我们国家新闻事业发生发展的历史。中国是世界上*先有报纸和*先有印刷报纸的国家,中国有将近1 300年的封建社会办报的历史,有100多年外国人参加办报的历史,有100多年的资产阶级办报活动的历史,有大半个世纪的无产阶级从事办报活动的历史。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曾经先后涌现过6万多种报刊、1 000多个通讯社、200多个电台电视台和成千上万的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有过几百次大小不等的有影响的宣传战役。这些都是中国新闻史需要认真研究的对象。由于中国的新闻事业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国的新闻史因此有着异常丰富的内容,这是世界上任何国家的新闻史都无法比拟的。正因为新闻史是一门科学,从事新闻史的研究,必须有一个科学的态度。对于无产阶级的新闻史研究工作者来说,事实是**性的。每一个从事新闻史研究的人,都必须对新闻历史上的事实和他所研究的对象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充分地占有**手材料,然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进行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伪存真、去芜存菁的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符合实际的结论。理论的指导是重要的,但决不能以论代史。“史料挂帅”当然不好,但也不必讳言“史料”。革命导师明乎言之:“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资本论》第二版跋)没有“史料”,还搞什么历史?没有对“史料”的充分掌握和过细研究,没有对重要的关键的“史料”的考订和甄别,是不可能对历史事实作出正确的分析和论断的。一切从概念出发、先入为主、脱离实际、游谈无根的做法,都是历史研究工作者的大忌,也是新闻史研究工作者的大忌。没有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没有对一个一个报纸、报人和宣传战役的认真的专门的研究,一部完整的新闻史是难以写好的。二历史研究,从来都是为现实服务的,新闻史的研究也不例外。我们之所以研究新闻史,目的是为了总结好新闻事业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更好地为现实服务。新闻史怎样为现实服务呢?具体说来,有以下数端:(一)帮助我们更好地继承和发扬革命和进步报刊的优良传统鸦片战争以来,不少先进的中国人,为了振兴中华,运用报刊这一舆论工具呼吁变法、呼吁改革、呼吁救亡,宣传进化论思想及民主革命思想,和封建顽固势力进行坚决的斗争。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又有不少革命的新闻工作者,运用报刊这一舆论工具,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新中国的诞生、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的建设,作了充分的舆论上的准备。他们所办的报刊,性质虽然不完全相同,都积极地运用各种新闻手段,发表评论、传递信息、传播*新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当时的革命和进步的政治服务,具有很多好的传统。拿近半个多世纪的无产阶级革命报刊来说,可以举出的就有全党办报的传统;密切联系群众、深入实际、充当党的耳目喉舌和反映人民声音的传统;实事求是、讲事实、讲真话、讲道理的传统,以及艰苦奋斗的传统,等等。学习和研究中国新闻史,可以帮助我们继承和发扬这些好的传统,更好地改进当前的工作。(二)帮助我们更好地借鉴和参考历史上各种类型报纸的办报经验19世纪初叶以来,在中国的新闻战线上,曾经涌现过名目繁多的各种类型的报纸。从刊期来说,有日报、隔日报、三日报、周报、旬报、半月刊、月刊、季刊、年刊。从版式来说,有大到全张和对开,小到四开、八开、十六开,乃至于六十四开的各种报刊。从性质来说,有单纯的政论报刊,综合性的时事报刊,也有侧重于科技、文学、艺术、体育、摄影、漫画等方面的专业报刊。从读者对象来说,有以一般读者为对象的报刊,也有以工、农、青、妇、学生为对象的专门报刊。从出版的地点看,有的是在封建政府直接控制的地区出版的;有的则是在租界乃至于国外出版的;有的是在苏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和解放区出版的;有的则是在白区、国统区、沦陷区,乃至于港澳和海外各地出版的。在后一部分报刊当中,有的是以党的机关报的名义出现的,有的则是以非机关报乃至于中间报刊的面目出现的。有的报纸,重点在正张,有的报纸,重点在副刊。一些政治态度偏于保守的报纸副刊,也可以被利用来作为革命和进步思想的宣传阵地。此外,为了防止反动当局的迫害,历史上还曾经出现一些蒙上了一层“灰色”保护色的革命报刊。这些门类众多的报刊,长期积累下来的办报经验,是十分丰富的。总结和借鉴它们的经验,研究它们的规律,举一反三,可以使我们的报纸有更大的适应能力,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优势,办得更为出色。(三)帮助我们更好地向老一辈的新闻工作者学习在近代现代的中国报坛上,曾经涌现过一大批著名的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其中属于近代的有王韬、郑观应、梁启超、麦孟华、欧榘甲、吴恒炜、唐才常、杨毓麟、章太炎、宋教仁、于右任、范鸿仙、杭辛斋、林白水、张季鸾这样一些著名的报刊政论家;陈其美、黄远生、徐凌霄、刘少少、邵飘萍这样的著名记者;陈冷、严独鹤、周瘦鹃、包天笑等这样著名的报刊编辑和英敛之、彭翼仲、陈少白、郑贯公、史量才、狄平子、汪汉溪等这样著名的报业经营管理家。属于现代的则有李大钊、瞿秋白、邓中夏、蔡和森、张太雷、萧楚女、恽代英、李求实、潘梓年、杨松、邹韬奋、戈公振、俞颂华、范长江、邓拓、恽逸群等这样的一大批杰出的革命和进步的新闻工作者。他们不仅是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的改革家、革命的先行者、进步的思想启蒙者,也是舆论战线上的英勇战士和经验丰富、卓有成绩的新闻工作者。他们有在各种环境下办报和办各种类型报纸的经验。有在新闻战线上冲锋陷阵的经验,也有打壕堑战的经验;有正面宣传的经验,也有旁敲侧击的经验;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他们在新闻业务的各个方面,包括新闻编辑、新闻采访、新闻评论、新闻摄影、新闻漫画、广告、副刊以及报纸的印刷发行经营管理等各个领域,都有不少革新和创获。评价他们的业绩,总结他们的经验,是新闻史的一项重要内容。学习和研究新闻史,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借鉴他们的经验,改进我们的工作。(四)帮助新闻工作者丰富本专业的历史知识每一个从事文字工作的人,都应该有较多的历史知识。要知道中国的今天,也要知道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则不但应该有较丰富的一般历史知识,还应该有较丰富的本专业的历史知识。既了解新闻战线的现状,也应该熟知新闻战线的历史。对报纸、刊物、通讯社和广播电视事业是怎样产生的?怎样发展的?本国的新闻史上有过哪些重要的有影响的报刊和新闻机构?有过哪些重要的报刊活动家、报刊政论家和著名的编辑记者?有过哪些重大的宣传战役?有过哪些和新闻事业有关的重要的法律条例和文献?历史上各时期的新闻事业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产生过哪些影响?历史上各时期新闻战线上的敌友我三方面的状况如何?新闻业务的演变情况如何?消息、专电、通讯、特写、社论、时评、短评等新闻文体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各时期的栏目设置和版面的安排有哪些异同?等等。这些问题,都应该有所了解,不能数典忘祖。此外,新闻史的研究还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和掌握新闻事业自身的规律,便于我们在新闻工作的实践中,顺应规律、取得自由、因势利导、夺取胜利。新闻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些问题,如报纸的属性、报纸的定义、报纸产生的原因、报纸和读者的关系、报纸的指导性与服务性的关系、报纸的思想性与可读性的关系、舆论一律与舆论不一律的关系、歌颂与批评的关系、上情下达与下情上传的关系、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与社会主义新闻自由的关系,以及无产阶级报纸的党性与人民性的关系等等,也都可以通过新闻史的研究,来加深理解。因此,新闻史的学习和研究,不仅仅是少数新闻史研究工作者的事情,对于广大的新闻工作者和新闻理论研究工作者来说,也都是十分重要的。三新闻史的研究,在中国已经有100年以上的历史。1873年《申报》上发表的专论《论中国京报异于外国新报》和1901年《清议报》上发表的梁启超的《中国各报存佚表序》,就是中国研究新闻事业历史的*早的篇什。至于新闻史的专著,则以姚公鹤写的《上海报纸小史》为*早,这部专著作为附录,收入1917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上海闲话》,其问世的时间,早于中国*早的新闻学理论专著徐宝璜的《新闻学》(再版时改名《新闻学纲要》)两年。可见在中国新闻学研究的历史上,开其端绪的,还是新闻史的研究。从1917年**部新闻史专著问世到现在,中国新闻史研究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时期。**个时期,是1917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旧中国时期这一时期出版的各种类型的新闻史专著不下50种。其中属于通史方面的代表作,有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黄天鹏的《中国的新闻事业》、蒋国珍的《中国新闻发达史》、赵君豪的《中国近代之报业》、申报新闻函授学校的《本国新闻史》等。属于地方新闻史的代表作,有姚公鹤的《上海报纸小史》、项士元的《浙江新闻史》、胡道静的《上海新闻事业之史的发展》《上海的日报》《上海的定期刊物》、蔡寄鸥的《武汉新闻史》、长白山人的《北京报纸小史》(收入《新闻学集成》)等。属于新闻史文集方面的代表作,有孙玉声的《报海前尘录》、胡道静的《新闻史上的新时代》等。属于新闻史人物研究方面的代表作,有张静庐的《中国的新闻记者》、黄天鹏的《新闻记者外史》、赵君豪的《上海报人的奋斗》等。属于新闻史某一个方面的专著,则有赵敏恒的《外人在华新闻事业》、林语堂的《中国舆论史》、如来生的《中国广告事业史》和吴宪增的《中国新闻教育史》等。在这一时期出版的新闻史专著中,以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见功力,影响*大。这部新闻史专著根据作者亲自搜访到的大量**手材料,系统全面地介绍和论述了中国新闻事业发生发展的历史。材料丰富,考订精详,是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开山之作。它自1927年初版问世后,一再重印,并且曾经被日本新闻史学者小林保译为日文在日本出版,是旧中国的新闻学著作当中唯一有外文译本的一本书。50年代初,这本书曾经由三联书店再版发行,因而又是解放后唯一再版过的旧中国的新闻学专著。至今在新闻史研究工作中,仍然有很大参考价值。其……

北大新闻学研究会学术文库方汉奇文集(增订版) 作者简介

方汉奇 (1926年—— )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祖籍广东普宁,1926年12月27日生于北京。1949年毕业于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后并入苏州大学)新闻系。1948年起从事新闻史研究。1950年任上海新闻图书馆研究馆员。1951年起先后在圣约翰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从事中国新闻史教学研究工作。曾任中国新闻学会常务理事、首都新闻学会副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及该委员会第四届新闻传播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现任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博导,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顾问兼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新闻史学会名誉会长,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特邀理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暨南大学等17所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顾问、课程教授及兼职教授,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学术总顾问,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名誉院长。已出版著作《中国近代报刊史》、《中国新闻事业通史》、《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新闻史的奇情壮彩》、《报史与报人》、《中国当代新闻事业史》、《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史》等12种。已发表新闻史论文250篇。曾两次获吴玉章奖新闻学一等奖,一次获高校文科优秀教材一等奖、两次获北京市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一次获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奖、及教育部教学成果二等奖。1984年被评为全国一级优秀新闻工作者,1987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987、1997年两次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2009年12月在中国传媒大会2009年会上被评为“共和国60年传媒影响力人物”。2017年9月,获吴玉章基金委员会颁发的“吴玉章奖终身成就奖”。1991年起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后。2013年10月至2017年4月作为国家公派留学人员在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本书作者传媒经济学家吉莉安?道尔(Gillian Doyle)教授,研究方向为传媒经济与管理。本科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硕士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