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

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

封面或封底有特价贴纸,为出版社处理库存书标记。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04-01
开本: 32开 页数: 303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24.4(4.9折) 定价  ¥49.8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 版权信息

  • ISBN:9787208152748
  • 条形码:9787208152748 ; 978-7-208-15274-8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 本书特色

  全球化危机,新自由主义破产,民粹主义兴起
  缺乏制度和文化准备的社会,如何解救自身?
  5年、10年甚至20年后,我们将站在哪里?
  不同的国族经验,共同的紧迫议题
  一场建立跨国公共论域的思想实验,15个语种接力出版
  全球15位前沿思想家共议——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

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 内容简介

  我们生活在激烈的政治变革期——脱欧公投,特朗普胜选,欧洲等地极右运动兴起,民族主义和仇外情绪复归……忽然之间,我们发觉自己身处一个仅仅几年前还无法想象的世界。我们该如何理解这些戏剧性的发展,又该如何应对?我们正在目睹世界性的对于自由民主的弃绝,并代之以某种民粹威权主义吗?
  本书集合了15位享有国际盛誉的思想家,分析并试图理解现时代精神状况背后的力量。他们跨越学科和国界来剖解当下的困局,在更广阔的历史情境中定位,探讨未来可能的轨迹,并思考回击这种反转的可能。

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 目录

  前 言/海因里希·盖瑟尔伯格
  01— 民主的疲劳/阿尔君·阿帕杜莱
  02— 寻找目标与命名的症状/齐格蒙·鲍曼
  03— 晚期新自由主义的进步和倒退的政治/多娜泰拉·德拉波尔塔
  04— 进步的新自由主义还是反动的民粹主义:一个霍布森选择/南茜·弗雷泽
  05— 民粹主义或自由派精英的危机—以以色列为例/伊娃·伊鲁兹
  06— 多数的未来/伊万·克拉斯特夫
  07— 欧洲避难所/布鲁诺·拉图尔
  08— 克服对自由的恐惧/保罗·梅森
  09— 怨憎时代的政治学,启蒙的黑暗遗产/潘卡·米什拉
  10— 莽夫之勇/罗伯特·米希克
  11— 去文明化—论西方民主的衰退趋势/奥利弗·纳赫特韦
  12— 从全球衰退到后资本主义反向运动/塞萨尔·伦杜埃莱斯
  13— 被排挤者的复归—新自由资本主义终结的开始/沃尔夫冈·施特雷克
  14— 致欧盟委员会主席让-克劳德·容克的一封信/大卫·范雷布鲁克
  15— 民粹主义的诱惑/斯拉沃热·齐泽克
展开全部

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 节选

02—寻找目标与命名的症状
  Zygmunt Bauman
  齐格蒙·鲍曼
  1925年生于波兰波兹南,2017年逝世于英国利兹,*后任教于利兹大学。他获得过无数奖项,其中包括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市的特奥多尔·阿多诺奖(1998)和阿斯图里亚斯女亲王奖(2013)。近著《对他人的畏惧——论移民与流言》(Die Angst vor den anderen. Ein Essay über Migration und Panikmache, Berlin: Suhrkamp, 2016)。
  远方传来了号角声,我问仆人,这是什么意思。他一无所知,也一无所闻。在大门口,他拦住了我,问道:“主人,你上哪儿去?”“我不知道。”我说,“我只想离开此地,只想离开此地。只是要离开此地,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我的目标。”“那么你知道你的目标?”他问。“是的,”我回答他,“我方才不是已经说了么:‘离开此地’。这就是我的目标。”
  ——卡夫卡:《启程》
  越来越多的人听到号角声,开始焦躁不安,继而奔波向前。此时需要提出两个问题:这些人来自哪里?他们要奔往何处?仆人可能认为主人会知道,正如卡夫卡所描述的,他们会询问并一再确定目的地是哪儿。然而,谨慎和负责任的主人,尤其是那些*富远见者可能不愿给出直接的答案,他们*多敢于解释“来自哪里”这一问题(他们渴望从保罗·克利[PaulKlee]和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所描绘的历史天使[Angel of History]的惨痛经历中汲取教训。历史的天使无法阻挡地被推向未来,它背对着未来,面前成堆的残骸如同山积,直追天空,他的眼睛紧紧盯着过去和现在令人胆寒的愚蠢与恐怖,只能以*大的善意猜测与幻想他要前往的目的地)。他们意识到,自己有充分的理由奔波向前,但是他们背对着的是“神秘的未知之境”(Great Unknown),关于他们期望到达的目的地线索实在太少。但是这样的回答可能会令仆人困惑不堪。抑或,这个回答可能会将他们的焦虑和气愤上升到恐慌和暴怒的程度。
  如今,我们觉得,一直以来行之有效——在对抗和应对危机的时候,即使不算万无一失——的权宜之计与策略已经或即将失去效力。但是我们尚未找到别的方法取而代之。人类历史的连续跳跃、扑朔迷离已经与自然灾害的不可预料、难以控制不分伯仲,更有甚之,人类对历史的掌控以及由之产生的决心和希望已然消散。
  如果我们仍然相信“进步”观念(这绝非不言而喻的定论),那么如今,我们倾向于认为它混合着祝福和诅咒,并且随着祝福所占比重的减少,诅咒正在稳步上升。我们的前辈依然坚信,未来是希望的寄寓之所,*为安全也*有保障。但我们想得更多的是由此带来的各种恐惧、焦虑和担忧:工作岗位日益稀缺,收入降低减少了我们和子孙生活的机会,我们的社会地位更加脆弱,我们在生活中取得的成就更加转瞬即逝,我们所掌握的工具、资源、技能与我们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之间的差距日益扩大。*重要的是,我们感觉越来越难以掌控自己的生活。我们就如棋盘上的棋子,被不知名的玩家移来移去;他们——即便对我们并无敌意,也不会残忍对待我们——并不理会我们的需求,为了追求自己的目标随时准备牺牲我们。曾几何时,人们认为未来意味着更为舒适和快捷,可现如今,人们视这个想法为可怕的威胁,担心自己会被鉴定、归类为既没有能力也不适合担当未来之重任者,丢失价值和尊严,由此被边缘化、被排斥、被遗弃。
  我想集中探讨一下我们当前状况的症状之一——近期上演、不知何时才会落幕的“移民恐慌”这一戏剧性事件,以其为窗口来窥探隐藏在我们当前境况之下的某些可怕事实。
  首先有出境/入境(emigration/immigration,知道来处/知道去处);然后出现移民(migration,知道来处,但去往何处?)。它们由一整套不同的法律和逻辑所支配,根源上的分歧决定了它们的差异性。尽管如此,它们产生的影响却有相似之处,这主要取决于目的国的社会心理状况的实质。这些差异和相似被不可阻挡的经济和信息全球化浪潮所放大。前者将所有真正的或假定的主权领土变成了“连通器”,“连通器”内的液态物来回流动,直到两端达到同等水平。后者将刺激扩散、模仿行为以及“相对剥夺”的区域和尺度延伸到全球范围。
  入境现象——正如慧眼独具的翁贝托·艾柯(Umberto Eco)在当今移民潮爆发前就曾指出的,“会被加以政治控制,人们会对这一现象或限制,或鼓励,或接受,或进行规划。但移民的情况远非如此”。随后,艾柯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如果人们交互运动的疆界扩展至全球,是否有可能将入境与移民区分开来?”正如他在回答中所说的:“欧洲仍在努力解决的入境问题,实际上是移民问题。第三世界正在叩击我们的大门,即使我们不同意,它也会进来……欧洲将成为一个多民族大陆,或‘有色’大陆……无论你喜欢与否,情况必将如此”。而且,让我补充一句—无论“他们”所有人都喜欢还是“我们”所有人都厌恶。
  从什么时候开始,出境/入境问题变成了移民问题?轻叩我们大门的入境细流在政治上是可控的,从什么时候开始,它变成了一种准自足、自行的大规模移民浪潮汹涌而至,裹挟着不断增强的形态各异、临时拼凑的政治诉求淹没或绕过我们的大门?从什么时候开始,量的增加变成了质的变化?此类问题的答案势必众说纷纭,饱受争议,即便我们能够回溯某一时刻,作为毫无争议的分水岭、转捩点,也仍将如此。
  将这两种现象区分开来的是“同化”(assimilation)问题:这一问题在入境概念中很常见,在移民概念中却明显缺席—*初只能用“熔炉”或“杂糅”这些说法来填补,而现在,“多元文化主义”开始盛行起来。这一概念是指,在可预见的未来保持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而不是趋向文化同质性、本质上仅仅起临时刺激作用的一个阶段。为了避免造成当今事态与旨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政策之间的混乱—由于暧昧不清,“多元文化主义”已经变得声名狼藉—我们建议用“大离散”(diasporization)这一概念来取代它。这表明,由于移民现象,当今事态出现两种关键特征:一是相较于自上而下的监管,当前事态更多地受制于基层的进程与影响;一是相较于文化凝聚力,散居国外的人(diasporas)更多地依靠劳动分工互相联系。
  艾柯在1997年发表了一篇文章。他以1990年的纽约市为例,发现当时纽约“白人”占43%,“黑人”占29%,“西班牙人”占21%,“亚洲人”占7%。在20年后的2010年,“白人”却只占33%,且人数越来越少,即将成为少数族裔。 世界各大洲的主要城市数量不断攀升,在这些城市中,登记在册的不同种族、宗教和语言类别的人口数量非常相似,分布比例也类似。让我们回顾一下,这是有史以来**次绝大多数人口生活在城市中,其中大部分都在大城市居住。全球的城市人口,其生活模式往往每天都会进行设定和修改。

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 相关资料

  这本文集不仅提供了对民粹主义成功之深层原因的各种分析,还提供了导致其产生的多种不同的视角。
  ——汉斯–马丁·勋赫尔–曼(德意志电台)
  我们身处何处?这是在我们的时代很难确定的事情……这本合集对于解答这个问题尤为合适。
  ——瓦尔特·霍尔施泰因(《新苏黎世报》)
  本书为政治上偏左的倾向提供了多种可能的解释。
  ——巴巴拉·库赫勒(《法兰克福汇报》)
  一本应被讨论与辩论的书。
  ——格齐内·赖希施泰因(不来梅电台)
  一本有现实意义的出色文集。
  ——卡罗琳娜·费彻尔(《每日镜报》)
  这本文集,同时在多个国家出版,旨在建立一个国际公共讨论空间。这一举措人们会欣然认同。
  ——卡尔·亚当(imgegenlicht.wordpress.com)

  任何迫切想要了解当代国际政治中发挥作用的深层结构的读者的必读之书。
  ——Hyperallergic
  对于想要反思近期政治变革的读者,本书会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起步。
  ——LSE Review of Books
  每一个想要阐明在“欧洲爱国者反伊斯兰化运动”、另类选择党、特朗普、英国脱欧、勒庞、欧尔班等这一系列事件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的人,都无疑应该仔细研读这本文集。
  ——literatourismus.net
  一场关于大衰退之根源与民主出路的国际论辩,能为当前急迫的形势转变做出重要的贡献。苏尔坎普出版的这本文集*先对国际形势提供了一个概观,以及大量讨论的入手点。
  ——Kulturbuchtipps
  阅读本书的人,能够获得多种惊人的洞察和非教条的思考方式。
  ——ekz.bibliotheksservice

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 作者简介

  编者简介:
  海因里希·盖瑟尔伯格(Heinrich Geiselberger),1977年生于德国魏布林根,2006年至今任苏尔坎普出版社编辑。



  15位撰稿人包括:

  阿尔君·阿帕杜莱、齐格蒙·鲍曼、多娜泰拉·德拉波尔塔、南茜·弗雷泽、伊娃·伊鲁兹、伊万·克拉斯特夫、布鲁诺·拉图尔、保罗·梅森、潘卡·米什拉、罗伯特·米希克、奥利弗·纳赫特威、塞萨尔·伦杜埃莱斯、沃尔夫冈·斯特里克、大卫·范雷布鲁克、齐泽克。

  孙柏

  1975年生于北京,于北京大学获历史学硕士学位(2001)和文学博士学位(2006),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著有《丑角的复活》《摆渡的场景》《寻找多数》,译著包括《电影研究关键词》(合译)、克拉考尔《大众装饰:魏玛时期文论选》(即出)。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