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最是魂牵梦萦时

最是魂牵梦萦时

作者:李超等著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05-01
开本: 24cm 页数: 368页
本类榜单:文学销量榜
中 图 价:¥29.4(4.9折) 定价  ¥60.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最是魂牵梦萦时 版权信息

  • ISBN:9787568256520
  • 条形码:9787568256520 ; 978-7-5682-5652-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最是魂牵梦萦时 本书特色

《*是魂牵梦萦时》是作者李超等对其生活经历中特别是青年时期经历的一些人和事的描写和记述。作者有多年从事宣传工作(曾任厂报编辑,厂宣传部长)的经历,有一定的文学功底,所写的内容正面、积极、健康,或让人收到启发、感悟,或让人会心一笑,对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无裨益。

最是魂牵梦萦时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对其生活经历中特别是青年时期经历的一些人和事的描写和记述, 内容包括: 我的军旅生涯 ; “抢”来的“阿庆嫂”、和七师宣传队战友们在一起的日子、我在宣传队当队长、我的前任韩雨州等。

最是魂牵梦萦时 目录

序一
序二
写在前面

一九六六年以前入伍
我的军旅生涯
“抢”来的“阿庆嫂”
和七师宣传队战友们在一起的日子
我在宣传队当队长
我的前任韩雨州

一九六八年入伍
青春无悔绽芳华——七师宣传队片段记忆
皓首回眸——刻骨铭心的青春记忆
无悔的青春岁月——我记忆中的坦克七师文艺宣传队
我为坦克七师添彩
我*感激的人

一九六九年入伍
“龙套”也得“进戏”
我的部队回忆

一九七〇年入伍
我的故事
我和王玉发
我是咱《沙家浜》的武功教练
我们的《沙家浜》
我的一次“跨界”出演——记小舞剧《送盐》
日记摘抄
*美好的记忆
岁月荏苒我心依旧
“红派”和“沙派”之争
博弈生命
难忘的人和事
从师宣传队到战友文工团
说说心里话
宣传队轶事(一)——“吃”和“站”
宣传队轶事(二)——“定调儿”
*是魂牵梦萦时
“黑哥”王玉发
我叫“笛子独奏”

一九七一年入伍
两次难忘的音乐创作
追忆战友孟凡良
快乐·成长·友情
二胡·京二·小提琴
体育场“奏鸣曲”
拾笔偶想偶得
我的前后两首“诗作”
逐梦理想的“摇篮”

一九七三年入伍
难忘的“小树林儿”
获得友谊·知识·艺术的地方
哈尔滨之行
两份珍贵的礼物

一九七五年入伍
那个青春永驻的年代
我和吴元祥
人生难忘两段情

一九七六年入伍
难忘的燃情岁月
随笔:难忘1976

一九七七年入伍
难忘那片“伊甸园”
我把青春洒在这里
奇妙的两次“邂逅”
我在七师长大
“明星”与“粉丝”
那一年的“风花雪月”
难以忘怀的那些事儿

一九九〇年宣传队重建后
在颂兵唱兵的舞台上演绎青春——我记忆中宣传队的人和事
文艺兵的绵延情怀

二〇〇三年入伍
我和军乐队的故事
我印象中的坦克七师宣传队
军营走出人生路重返部队叙友情——记一九九六年战友大聚会
追寻青春梦永驻战友情——记二〇一五年战友大聚会
大开大阖有胆有识——记七师“三宝”中的“煤矿”和“球队”
七师球队逞英豪
附录
坦克七师文艺宣传队部分战友名录(1968—1979)
坦克七师文艺宣传队大事记
后记
展开全部

最是魂牵梦萦时 节选

  《*是魂牵梦萦时》:  三、各有所长,一专多能  当年,师宣传队的任务是配合部队中心工作和政治形势搞文艺宣传,以内蒙的“乌兰牧骑”为榜样,人员精干,节目丰富,一专多能,服务基层。我们宣传队许多同志能演奏多种乐器,还有人集乐手、演员于一身,部分同志还兼顾创作。在样板戏《沙家浜》中我主要演奏月琴,前奏曲部分要拉手风琴,还得扮演黑田大佐,就一句台词“哪里打炮?撤!”每场演出前我都要化上鬼子妆,穿上马靴,备好马刀,带上没有镜片儿的眼镜框,背上手风琴,抱着月琴、拿着谱架。这一套行头经常引起大家的“窃笑”。  说起弹月琴,还有点小故事。上小学的时候喜欢看连环画,画里面古人弹的琵琶让我着迷。到了中学之后参加了学校乐队,我就报名学琵琶,结果老师给了我一个月琴,说这和琵琶差不多,练吧。怎么弹呢?没有老师教,只能自已琢磨。县里的大礼堂经常演京剧,我成了逢演必看的忠实观众,可我进去不是看戏,是专门去看弹月琴的。人家舞台上不让站观众,曾多次被撵走,后来我就爬到舞台顶的楼梯上从上往下看,看定弦、看动作、听声音,看完了回去模仿着练,很快掌握了基本方法。演样板戏《沙家浜》时这技能就用上了。京剧月琴是用一根弦弹奏,定音后的弦特别硬,弹的时间长了(我们的《沙家浜》演出了大约二百场,有时候一天两场),左手食指、中指、无名指都硌起了硬茧和很深的痕。几十年过去了,手上的茧虽没有了,但这几道痕仍然很明显的留到今天,这也是一个很好的纪念。  手风琴的学习也是源自于中学时期。我们中学的音乐老师是天津音乐学院的毕业生,乐器样样儿都会,在我的心目中那是“乐神”。文革时学校成立了文艺宣传队购置了乐器,有一盘笙,我很想学但被别的同学抢了先,老师说学手风琴吧,我教你。入伍后到了独一团宣传队,跟一个叫魏明生的老兵学手风琴,到师宣传队后又跟大同市马云老师学手风琴。马老师曾在1961年山西省手风琴比赛中获得**名,技艺高超,在山西名气很大。马老师教得非常认真,要求也很严格,随其学习多年受益匪浅。我演奏的*好时期能拿下手风琴独奏《马刀舞曲》、《蓝色的多瑙河》、《牧民歌唱毛主席》等曲目。  二胡的学习是从上小学六年级时自已动手做二胡开始的。记得当时找来竹筒,蒙上羊皮,做弓子时到生产队的马圈里去揪马尾巴,被马蹄子踢破了脑袋。费尽周折二胡还真的做成了也奏响了,那个成就感、那个高兴劲儿真的是语言难以表达。“爱好是学习之母”,凭着这种爱好,我在二胡的学习上面下了不少功夫。记得七零年我和韩雨州、温庆华、王秀四个人编排了一个二胡四重奏《北京的金山上》,演了很多场,那也算达到了个人的*高水平了。  宣传队平时的基本功训练,视唱练耳训练是共同课,几乎每天早操后都要练声(俗话叫喊嗓子)。几年训练,我在识谱记谱方面的能力空前提高,录音机(大型双盘大白键的那种)录制的歌曲听一遍就能把词曲同时记下来,听第二遍能基本无误。新发表的歌曲不用预习直接把词唱出来像读报纸一样顺畅。这些视唱练耳的能力为之后学习作曲打下了基础。  在左云县演出时认识了作曲家冷冰老师,令我对作曲产生了浓厚兴趣。后来因为我负责宣传队音乐设计工作,在作曲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在冷冰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了地方戏曲和民歌,学习研究了歌曲的调式曲式及作曲方法,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曾经手抄民歌上千首,抄满了六个笔记本。为了深入学习音乐理论和作曲知识,请王五四在北京中国书店古旧书店托人买了二十多本作曲方面的书,拿回来一看,多是前苏联的音乐院校教材,专业性很强,例题都是西方经典歌剧和大型交响乐,五线谱记谱,是培养西方音乐作曲家的,这些和东方音乐不是一个体系,没有专业老师指导,硬着头皮看了很长时间,实在啃不动就放弃了。后来在冷老师的指导下试着写些小型曲子,逐步上了点儿路。  住在小树林儿的时候,经常接到任务临时编排紧跟政治形势的节目,配合较多的是肖士杰,他负责写词,我作曲配乐。记得有一次接到慰问演出任务要有新节目,当天晚上肖士杰前半夜写词,我后半夜作曲,天亮定稿,白天排练,晚上演出。经常以这样的工作节奏和工作效率去完成紧急任务。那段时间抽烟特别厉害,我住的那间小屋子,是平房住宅里的小伙房,仅能放下一张小床一张小桌,进门就得转身坐床上趴桌子上写字。屋子太小不能生炉子,弄了个舞台灯光用的大灯泡取暖,可2000瓦灯泡太亮,就鼓捣到桌子底下遮光,经常烧保险掉闸。因为晚上创作抽烟特别多,早晨一开门白烟直往外冒,跟着了火似的。那时候条件虽然艰苦,但大家都以苦为乐,以苦为荣,那种乐观主义、积极向上的精神,现在想起来都觉得骄傲、自豪。  宣传队有个爱学习的好传统,以老带新,切磋交流,互传互教。派队员外出到专业艺术院团学习,多年来已成常态。  1974年春天,根据宣传队的要求,师首长同意宣传队派人到北京、天津的专业艺术院团学习深造。师首长通过熟人联系好院团之后,我拿着政治部的介绍信去安排学习,先后十几人在战友文工团、铁路文工团、天津人艺学习。刘范婵跟着马玉涛学唱歌,高建中、孟凡良学单簧管,任文战学圆号,卢玉民、张建新学小提琴,赵建国学曲艺,王忠群、王玉发、崔延庆、李超、赵素琴学话剧。那个年代,国内**级的专业文艺团体培训业余队员都是无偿的,大艺术家培训业余队员没有任何报酬。  在队员们外出学习期间我曾去看望他们,由于天气燥热感冒发烧,到了铁路文工团我已经近乎昏迷。战友们住在文工团礼堂前厅二楼的大厅里,大厅周围堆放着废旧的演出用品,上面布满了灰尘,我们的队员就睡在空地的地板上。在外学习期间,吃住条件非常艰苦,但大家十分珍惜学习机会,学得非常认真,练得非常刻苦。通过培训,队员们的演唱、演奏、演技水平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有的已达到了专业的水平。  ……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