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汉风物语-文物背后的故事

汉风物语-文物背后的故事

出版社: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08-01
开本: 32开 页数: 184
本类榜单:历史销量榜
中 图 价:¥16.3(3.4折) 定价  ¥4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汉风物语-文物背后的故事 版权信息

  • ISBN:9787558030840
  • 条形码:9787558030840 ; 978-7-5580-3084-0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汉风物语-文物背后的故事 本书特色

李晓军主编的《汉风物语(文物背后的故事)》一书分列兵器篇、玉器篇、金属篇、陶器篇等几大类型,使用生动活泼的语言介绍了徐州博物馆馆藏精品文物,从文物的历史渊源、艺术形象、时代烙印、史料价值等诸多方面讲述了文物背后的故事,展现了徐州地区的汉代楚国的艺术、文化特色,侧面烘托了此时繁荣昌盛的汉代诸侯楚国的历史面貌。

汉风物语-文物背后的故事 内容简介

  《汉风物语:文物背后的故事》分为兵器篇、玉器篇、金属篇、陶器篇四个部分,每部分以一件或一组文物为切人点,通过解读它们在考古发掘出土时的经过、修复保护的过程以及在汉代的使用功能、发展历程和科学价值等,向读者传递汉代典章制度、社会风俗、历史文化等知识。《汉风物语:文物背后的故事》内容上兼顾了科学性、思想性和趣味性,尽可能把复杂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用较为简明的语言加以讲述,使读者能够清晰明白这些文物从哪里来,做什么用,有何种价值?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汉风物语-文物背后的故事 目录

兵器篇
玄甲兜鍪耀日明
百兵之君“五十炼”
多是横戈马上行
似矛似剑话铜铍
不教胡马度阴山

玉器篇
瑞玉圜合以象天
在渊在天玉龙佩
置酒为寿白玉卮
金缕玉衣如鳞施
蜕变复生含玉蝉
楚王漆棺玉镶成
亡灵人梦玉为枕
玉衣先声玉面罩
潮流配饰玉舞人
君子标配玉具剑

金属篇
一道灵光照万年
藏礼于器青铜鼎
翻制子范铜母范
龟钮银印楚襄王
腰带金扣西域风
洁身亦礼沐浴器
取光藏烟铜牛灯
鸠鸟熙春赐王杖
铭文汉隶分水岭

陶器篇
椽头以饰汉瓦当
谐趣横生人形镇
秋润循毫兽形砚
养猪积肥溷与厕
圆囷方仓藏谷粮
生养之本灶烟阳
凿井而饮即家乡
登兹楼以四望兮
秦式器物茧形壶
为其像人始作俑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汉风物语-文物背后的故事 节选

  《汉风物语:文物背后的故事》:  甲又叫“介”或“函”,是古代将士穿在身上的防护装具,可以保护身体的重要部位免受冷兵器的伤害。古甲胄品类繁多,质地多样,制作工艺涉及面广,是古代战争史、科技史、考古学、文物学等学术研究不可缺少的一项。  皮甲,是人类*早使用的甲,*初是直接把动物的皮裹在身上,然后逐渐演化成为皮甲。从出土的实物来看,古代战甲,多以犀牛、鲨鱼等皮革制成,上施彩绘,由甲身、甲袖和甲裙组成。皮甲之外还有“练甲”和“铁甲”,练甲时间较早,大多以缣帛夹厚绵制作,属布甲范畴。自青铜器出现以后,人们用青铜片铸成兽面护饰装在甲衣胸背部,在周墓中曾发现过钉缀在甲衣上的各式青铜甲片,这种带青铜片的甲衣,其防护效能又增进一步。春秋晚期发明了生铁技术后,铁兵器逐渐用于实战,铁铠在十分频繁的战争中得到了普遍应用。从战国晚期到东汉,随着铁制兵器的发展,铁铠逐渐代替皮甲成为主要的防护装备。  西汉时,人们称铁甲为“玄甲”,“玄”即黑色。汉代铁甲不仅在编制工艺上日益精湛,而且铁甲的锻造技术也不断提高。据测定西汉铁甲片表面为铁素体的退火组织,中心部位的碳含量很高,所用材料是块炼铁,锻打成铁甲片后,再退火,表面脱碳,使炼就的甲片不仅坚硬而且富有韧性。不仅如此,汉代铁甲的生产量也很大,据《东观汉记》载,刘盆子率20万人马向刘秀投降时,在宜阳城西堆积的铠甲,就像熊耳山一样高。三国时期,上好的铠甲都是用“百炼钢法”锻造的,诸葛亮曾下令制造“五折钢铠”。这种“五折钢铠”是选用锤打五次的钢片锻造而成的。据说诸葛亮还监造过一种名叫“筒袖铠”的铁甲,选料精良,制作考究,流传几百年。这种铠甲不仅能抵御一般的锋矢,甚至连“二十五石弩射之不能人”,可见其防护功能之强。  1995年发掘的江苏徐州狮子山汉楚王陵中所出土的数套两汉铁甲具有重要的文物考古价值,这批铁甲胄皆…自楚工陵地宫之中.从铁甲的残存痕迹可以看出,铁铠甲被折卷整齐后用多层丝绸包裹放置于墓室之中。由于该墓地宫曾遭盗掘,所有铁甲胄均被拽散扰乱,出土时甲胄近万片铁甲残片混杂一起,其清理和修复工作难度之大可想而知。通过对甲片大小、形状、数量、孔径、编缀方法等全方位研究,以及结合各地出土的甲胄标本的对比,从中整理出了四套铠甲,其中包括札甲一领,大鱼鳞甲一领,小鱼鳞甲两领,此外还有铁胄两顶。目前已成功修复了札甲、大鱼鳞甲和一顶铁胄,并陈列在徐州博物馆“金戈铁马”展厅内。还有另外两领小鱼鳞甲和一顶铁胄的修复正在进行中。  札甲基本脱胎于中国传统的皮甲,由细长的长方形大甲片组成,因形如书札而得名,分别由肩甲、披膊、身甲和甲裙四部分构成。右开襟,主体甲片长17厘米一22厘米,宽约3.5厘米,上端平整,下端抹圆,甲片穿有圆形孔5—9对,孔径0.2厘米;肩甲多用椭圆形甲片,披膊与裙甲多用舌形片,共用甲叶836片,所有甲片均以麻绳编连,并用皮革和丝绸包边衬里,重量达到16.5一千克。目前这种形制的札甲仅在内蒙古呼和浩特二十家子西汉古城出土过。  大鱼鳞甲,甲片叠压密似鱼鳞,右开襟,用麻绳连缀628片,甲叶分别由肩甲、身甲、前裙甲构成。甲片形式多样,主体部分多用上平下圆近似马蹄形甲片,重量为9.43千克。在徐州北洞山楚王陵和驮篮山楚王陵也各出土过一件,但此件是目前考古出土年代*早的大鱼鳞甲实物。  铁胄,汉时也称兜鍪,即“首铠”,作用是保护头部,外观如“风”字形,由胄体和垂缘两部分组成。胄体上部由一圆顶片和12片弧状梯形甲片编缀,下部呈圆筒状,由3排特大型甲片编联,前部开有一窗口,露出人面的五官。垂缘呈上小下大喇叭状.可自由伸缩,方便颈部运转自如。全胄共用甲120片,重4.7千克,*大限度保护人体的头、颈部。另外编缀胄体的丝带局部有装饰性编纹,垂缘底部包边,胄体由皮革丝绸衬里,胄顶中心一孔应是系盔缨或是用以系绳便于手提之处,美观实用。其形制与秦始皇陵所出石甲胄有相似之处,但功能更加完善。  ……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