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长篇小说:后土

长篇小说:后土

作者:叶炜
出版社:青岛出版时间:2015-06-02
开本: 大32开 页数: 424
本类榜单:文学销量榜
中 图 价:¥32.5(5.5折) 定价  ¥5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长篇小说:后土 版权信息

  • ISBN:9787543696419
  • 条形码:9787543696419 ; 978-7-5436-9641-9
  • 装帧:一般纯质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长篇小说:后土 本书特色

  “借助文学看人生,通过微博看世界”
  我一直在尝试着一种“清醒”的创作。所谓“清醒”,既是指写作的思想抵达,也是指创作的充分自觉。近年来,我一直坚持这样的写作思路,陆续写出了长篇小说《富矿》和《后土》。在“清醒”的创作之路上,我慢慢找到了自己的创作地标,拓展了自己的文学地理。
  文学创作,归根结底是作者一次又一次的精神还乡。很多作家都会努力为自己的写作寻找到独特的创作地标,这个创作地标必定为作家自己所熟悉,能够承担他的创作理想。有的作家,从创作的一开始就找到了创作的精神故乡;有的作家,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摸索,才能找到精神还乡的目的地;有的作家,终极一生,仍未找到安放灵魂的创作地标。我的创作比较幸运,从一开始,就没有离开生我养我的村庄以及村庄所在的苏北鲁南大平原。无论是写农村的《母亲的天堂》,还是写城市的《中年咏叹调》;无论是写矿区的《富矿》,还是写校园的“大学”三部曲,我的笔触都没有离开我所熟悉的疆域。我一直坚持着一个写作的雄心,那就是努力建构属于自己的“文学王国”——麻庄以及苏鲁大平原。  “借助文学看人生,通过微博看世界”
我一直在尝试着一种“清醒”的创作。所谓“清醒”,既是指写作的思想抵达,也是指创作的充分自觉。近年来,我一直坚持这样的写作思路,陆续写出了长篇小说《富矿》和《后土》。在“清醒”的创作之路上,我慢慢找到了自己的创作地标,拓展了自己的文学地理。
文学创作,归根结底是作者一次又一次的精神还乡。很多作家都会努力为自己的写作寻找到独特的创作地标,这个创作地标必定为作家自己所熟悉,能够承担他的创作理想。有的作家,从创作的一开始就找到了创作的精神故乡;有的作家,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摸索,才能找到精神还乡的目的地;有的作家,终极一生,仍未找到安放灵魂的创作地标。我的创作比较幸运,从一开始,就没有离开生我养我的村庄以及村庄所在的苏北鲁南大平原。无论是写农村的《母亲的天堂》,还是写城市的《中年咏叹调》;无论是写矿区的《富矿》,还是写校园的“大学”三部曲,我的笔触都没有离开我所熟悉的疆域。我一直坚持着一个写作的雄心,那就是努力建构属于自己的“文学王国”——麻庄以及苏鲁大平原。
*近完成的长篇小说《后土》是我近年来倾心打造的“山乡三部曲”的第二部。与之前的《富矿》一样,这部小说的发生地依然是苏北鲁南的一个小村庄——麻庄。在这部小说中,我力求以一个作家的良知和对农民的深厚感情,为读者描绘出一幅农村现状的真实画面,塑造出一群实实在在的农民形象。他们的理想和追求、他们的命运和遭遇、他们的生活和情绪,都是具体可感的,我想让读者从中能够认识和理解现实生活中的农民,展示鲁南苏北的农村风貌。
延续《富矿》的思路,小说同样表现出了对农民百年命运的深切关注,以此寓意百年的乡土中国的发展进程。小说主要写了四代村干部带领群众建设家乡的艰苦历程以及他们之间的合作与斗争。**代村干部老支书和老村长是早期农村先进人物的代表,他们为建设麻庄付出了毕生心血,但因为时代环境使然,麻庄没能摆脱贫困。第二代村干部王远面对外部环境的巨大变化和麻庄的现实处境,在带领群众致富的过程中,也不得不经受着各种各样的诱惑和考验。以曹东风和刘青松为代表的第三代村干部更加具备改革麻庄以顺应时代要求的思想和能力。他们在带领麻庄群众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不得不与上一代思想保守的老人展开较量。而小说重点则在于展现了以大学生刘非平为代表的第四代村官的时代风采,塑造了新一代农民形象,有力地呼应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路。
《后土》的写作贯穿了农村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所走过的历程,涉及到了乡村的现代化,建构了乡村和都市的二元对立和融合,映射了百年乡土中国前进步伐。小说试图写出农村状况的复杂,塑造出若干立体的农村人物形象。在写作过程中,我力求全面展现鲁南苏北农村发展的正能量。

长篇小说:后土 内容简介

  乡土中国三部曲之一的《后土》用饱蘸深情的细腻笔触,通过精心锤炼的乡土语言、强烈冲突的故事情节、生动真实的细节描写,再现了改革开放以后当代中国农村、农民的沧桑巨变,塑造了一批有信仰、有追求、敢爱敢恨、勇于担当的新时代农民群体形象,展现了他们为实现自己的财富梦、公平梦、幸福梦而苦苦奋斗的艰辛历程。
《后土》在勾勒中国乡村世界近三十年来自然情态和政治生态变革的基础上,透过农民与土地关系的巨大变化,直面农业现代化冲击下农村的情感、人伦和精神蜕变,还原出中华民族所特有的土地信仰和图腾崇拜,氤氲着乡土中国的百年乡愁,对于重构当代乡土中国文明与文化有着深远的意义。

长篇小说:后土 目录

序 曲 惊蛰**卷 夏至第二卷 大暑第三卷 立秋第四卷 白露第五卷 秋分第六卷 寒露第七卷 冬至第八卷 谷雨第九卷 芒种第十卷 小暑第十一卷 处暑第十二卷 秋分第十三卷 霜降第十四卷 立冬第十五卷 大寒第十六卷 立春第十七卷 立夏第十八卷 小满第十九卷 小雪第二十卷 大雪第二十一卷 小寒第二十二卷 雨水第二十三卷 春分第二十四卷 清明尾 声 惊蛰
展开全部

长篇小说:后土 相关资料

  《后土》以广阔的现实主义视野,既真实展现了社会转型期农村日常生活的“常”与“变”,又表现了农民的伦理道德和生存状态,体现出作者强烈的社会忧患意识。在艺术上,《后土》以二十四节气来谋篇布局,叙事结构浑然圆融,自如运用方言俗语,乡土气息浓郁。
——《文艺报》
叶炜是一个写作的多面手,既写诗歌、小说,还写评论。在现在的文坛上,越来越多的青年作家在拓展自己的写作面,有一种“作家学者化”的趋势。这样的作家往往具备自觉的文学观念,如果能够持续地进行探索,他们的写作体量会非常庞大,从一个“作家”逐渐成为真正的“文学家”。
——中国作家网
作家的创作,归根结底是一次又一次的精神还乡。《富矿》是如此,《后土》更是如此。与我的所有农村题材的书写一样,这部小说呈现的依然是我所熟知的生活在家乡土地上的父老乡亲。因此,在小说中,他们的念想和追求,他们的命运和遭遇,他们的生活和情绪,都是具体可感的,都是浸染着我生命的体温的。
——《作家》杂志“创作谈”
《后土》这部作品是叶炜继《富矿》之后的又一部长篇作品,也是我们徐州市的精品力作。现在的农村确实是处于比较混乱的状态,旧的文化没有了,过去的宗祠文化,靠宗祠的纽带关系割裂了,找不到价值观念了。怎样深刻的挖掘这些,是作家们要思考的问题。希望叶炜在这方面深刻挖掘一下,写出像《白鹿原》那样的作品出来。
——《都市晨报》
专家皆对叶炜一直致力于乡村题材的书写给予了赞赏,他们由这部崭新的《后土》谈到了赵树理的“山药蛋派”,谈到了路遥《人生》里那个令人难忘的农村青年高加林,谈到了阎连科小说的苦难叙事,谈到了陈忠实《白鹿原》的宏大叙事,谈到了梁鸿《出梁庄记》对当下农民命运的书写……比照映对当中,有批评与荐言有期待与厚望,徐放鸣教授更是在现场送上寄语:“叶炜要有更高的努力,要向着成为大文学家的方向努力。”
——《徐州日报》
小说涉及到了乡村的现代化,建构了乡村和都市的二元对立和融合,是一部有自己思考的长篇力作。小说既写出了农村状况的复杂,又成功塑造了若干立体的农村人物形象。塑造人物与乡村淳朴的人情交织着写,写出了每个人物背后的故事,使得人物的性格变得立体。小说主题具有双重性,这丰富了小说的内涵。
《后土》是一幅意味深长的鲁南乡村风情画卷,写到了鲁南苏北地区的乡风乡情,文化和人文景观贯穿作品始终。
《后土》取材于苏北鲁南一个小山村,作家站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大背景下,以广阔的现实主义视野、“密实流水式”的叙写方式,从“传统与现代”、“裂变与转型”、“守旧与创新”三组对立统一的审美范畴出发,既冷静真诚地审视、展现社会转型期农村日常生活的“常”与“变”,又指向社会伦理道德、人的生存状态这个深邃的文化哲学命题,表现出了强烈的社会忧患意识、审美批判意识和责任担当意识。
——网易读书
叶炜对这部作品倾注了很多心血。叶炜既写评论,又搞研究,还有创作。这部作品和以前他比较快的作品相比,很不一样,磨了十年,反应出这些年来叶炜的进步。
——凤凰网
小说对当下农民心态的剖析很见功力。小说在细节描写上也是很下功夫的。小说的叙事简洁生动,描写都很贴近农村的现实生活,生动地描摹出了鲁南苏北农村的生活场景。
总起来说,这个小说的文学性和故事性都比较强,语言很扎实。
——风起中文网
小说以二十四节气来谋篇布局,叙事结构浑然圆融,广泛运用方言俗语,细腻描摹乡风乡俗,乡土气息十分浓郁,在勾勒中国乡村世界近三十年来自然情态和政治生态变革的基础上,透过农民与土地关系的巨大变化,直面农业现代化冲击下农村的情感、人伦和精神蜕变,还原出中华民族所特有的土地信仰和图腾崇拜,氤氲着乡土中国的百年乡愁,对于重构当代乡土中国文明与文化有着深远的意义,是一部创作较为成功的乡土题材长篇小说。
——上海大学文学院网
《后土》是叶炜创作的“山乡三部曲”的第二部,第一部《富矿》为中国作协2007年重点扶持作品。《后土》为江苏省作协2009年重点扶持作品(原名《山乡CEO》),作品从2003年开始创作,2013年定稿,作品共计30万字,单行本由青岛出版社出版。该作品前后创作、修改历时10年,可谓十年磨一剑。
——江苏师范大学网
专家评论:
叶炜写作面比较宽。叶炜2010年出版的一部小说《山西煤老板:黑金帝国的陨落》在网上小说点击阅读量已经达到了一千多万。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叶炜并不是不能写当下流行的小说。叶炜《后土》用很平静的语言,不是很强烈的故事来表现农村,他是有他的选择,他并非不能写那些表现很强烈的东西。所以从这一点看,叶炜的写作宽度还是很广的。包括叶炜写作的理论文章,小说创作和评论研究,所有的种种都说明叶炜的宽度是很高的。70后作家能有这样的宽度,是很难能可贵的。
在《后土》中,叶炜以民间信仰土地爷,作为精神支撑表现传统文化的东西,这和其他的现实主义小说区别开来。作者在表现了自我的东西同时也达到了一定的宽度。既表现了农村也表现了城市。
——储福金(著名作家,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叶炜和其他作家的不同。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可能有些人是个诗人、是个小说家,可能是一个各种文体都擅长的作家,那么,作家再往上走是什么,我们称他为文学家。文学家的标志是有自己的观念,有自己的自觉的文学理想,能够开一代文风,并且不仅在文学的层面,而且在人类的层面上留下很深的印象,我觉得虽然叶炜还没有完全达到这个程度,但是在众多的青年作家当中,他是在向这个方向努力的,叶炜已经有了这样一个气象,他是有自己的自觉追求的。
关于《后土》这部作品。我曾经参加过叶炜长篇小说《富矿》在北京召开的研讨会,很多作家对《富矿》有很高的评价。从我的比较看,我觉得《后土》比《富矿》要好,要有高度。首先看是气象不一样。每一部作品在刚一打开的时候就有一个调子,《后土》的开头很大气,给人的感觉是不急不躁很沉重,气象就很好。相对比较的话,《富矿》有点急。刚一读到《后土》第一句我就感觉,叶炜这次放开了。
刚才储福金谈到,叶炜的写作面很宽。叶炜在创作的同时,还搞学术研究和文学评论。我相信,只要叶炜沿着自己的路子走下去,等到他有了足够的体量和能量,文学史就会绕不过他。——汪政(著名评论家)
《后土》很厚。
这部作品叶炜花费了十年。在这十年当中,作家的思想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境界提升了多少,在改动的时候是很难融进去的。这部作品2003年已经写出了初稿,已经定型,在写的时候怎样加入个人的思想观念境界,这个对于作家是一个考验。在这十年当中,物质变化很快,其实精神变化也很快。十年前对一个事情是个什么看法,十年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到十年后要是把这个事情加进去是相当难的。叶炜是一个写作的多面手,写作面很宽,创作、研究、评论各方面都做出了自己成绩的,气象很大,这个有好处。同时也要需要自己衡量,因为学术研究和评论可能会占去专心创作,闷头创作的时间。
——范小青(著名作家,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
我个人认为,首先叶炜是敏感的。在这样一个时代,他抓住了这样一个非常热点的敏感话题——土地问题。土地问题毫无疑问是三农的核心问题,围绕土地问题诞生的三农问题,到今天为止不能不再引起关注,尤其是作家。作家对土地问题关注还是太少,当然我们江苏作家的关注还是比较多的,比如赵本夫等。
第二,无疑叶炜是有才华的。我一直强调对于作家而言,才华是基本的,但关键是才华用在什么地方。在《后土》中叶炜的才华表现是非常充沛的,酣畅淋漓的,也是非常值得我们年轻作家借鉴和效法的,一个作家的才华体现在对语言的驾驭和对问题穿透力的认识上,这一点非常可贵。
第三点,对中国的农村,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作家而言,不能不产生忧患。在现代作家中,没有哪一个作家像鲁迅那样忧患、嫉恶如仇,像鲁迅那样富有诗意。所以在这里我们提三个问题,在鲁迅和赵树理之间,在正规的文学杂志和《故事会》之间,在一个以作家为名号的头衔之下和一个农村拉呱村妇村夫之间有什么区别这三个问题。在这里我谈一下,作家的倾向性。首先所有的作家都应该有倾向性。第二文学的倾向性应该移植在作品当中,第三作家的倾向性到底该给谁。叶炜的《后土》对这些已经有所体现。
——田崇雪(江苏师范大学教授)
《后土》是反映九十年代以来乡村面貌的一部不可多得的好小说,它对当今农村村级政权的运作情况和种种世相、问题的描绘是具体的,也是发人深省的。
——疏延祥(安徽大学文学院教授)
叶炜的《后土》是有看点的。首先是切入生活的角度方面明显和当下的乡土小说相比,能看出他的特殊性。90年代以来中国乡村变化很大,改革开放,农民进城打工,而叶炜的小说所写是改革开放后农民还没有进城打工,这一段时间。选择这个点还是比较特殊的。
第二个特殊是叶炜看待生活的角度,在我之前看过的小说,作家的角度大多完全是下层,描写农民和农村干部之间的矛盾,比如阎连科等,就善于写苦难,写激烈的矛盾。而叶炜《后土》的特殊性是对乡村干部的描写褒贬都有,同之前作家所写的那样完全肯定和完全否定是有很大的不同的。对小说的把握还是比较准确的。
小说在艺术上的特点,用节气来架构,很自然,也不简单是时间,实际上是反应民间的中国本土的方式来理解中国,叶炜将景物描写以及人物心态同节气连在一块,很自然,也独具匠心。
——张卫中(江苏师范大学教授)
继长篇小说《富矿》引起广泛好评之后,叶炜十年磨一剑,又发表内容厚重扎实的长篇小说《后土》,在其农村题材小说的书写上迈上新的台阶。从描写内容来看,对80年代至今的苏北鲁南乡村生活的展现尽可能包罗万象,详尽完备:重大的历史背景材料包括农村推行承包制、农民外出务工潮、98特大洪水、全球经济不景气,扩大内需拉动经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2006年废止农业税等。具体的乡村生活描写则包括:村支书称霸一方,纵容其子女伤人,造成冤案不得伸张;农村混乱随意的男女关系、婚外情、四川媳妇、私生子、乱伦、小学老师性侵学生、进城打工的女青年的堕落,进城上大学的男青年看到的大学乱象(招妓),还有反腐败(村支部书记王远的贪污腐败)、超生、农村人“在主”(信仰基督教)等等新老问题。尽管小说没有明确的时间交代,但显示出颇为明显的时代痕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明显,张扬的是一种正能量,结尾处亦留有光明的前景。从这个意义上说,此农村题材长篇小说有着其独有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需要提出的是,《后土》关于地域文化的自觉表达。段落章节的设置,以惊蛰为序曲,分别以二十四节气名称为二十四卷题名,最后以惊蛰作尾声。以二十四节气的变换来结构全文,此创意是全文的亮点,不仅是带出时间的前后顺序,而且将节令的变化与农人的生产劳作、日常作息融汇于一体,既体现了乡村生活的节令时序,也体现出着浓郁的乡土文化意蕴。此外,不时插入的歌声和童谣,更彰显着苏鲁豫皖交界之地特有的乡土民间文化色彩。另外,柳琴戏《喝面叶》和拉魂腔等都在叙事展开的同时增添了奇异的文化色彩,给平实的叙事笔调带来舒缓有致的节奏变化。被称为齐鲁第一汤的“西集羊肉汤赋”把此地人善食羊肉的和羊肉汤的悠久习俗娓娓道来,有关饮食文化的这一笔,虽轻轻带过却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土地庙、土地爷传说故事的引子开启和线索穿插,白胡子老人主持下的请神仪式、下雪天打兔子时发生的灵异事件,跳大神治病的神奇效果等,这些被看作迷信的内容在小说中却成为一种文化观念的表达:冥冥之中不时托梦和显灵的土地爷昭示着叙述者对土地文化和乡村文明的希冀与担忧,期待与怅惘。
而这一切的民俗文化、地域文化的意义和担当寄予在两个主人公身上:外来户村长曹东风和本地户队长刘青松——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出小说的另外一个特点:边缘化的乡村政治图式。在节气的转换中,小说为我们铺展出一幅乡村生活的图景,这图景犹如清明上河图一样徐徐展开,质朴的语言,平实的语调,还有波澜不惊娓娓道来的故事,生死悲哀都是那样的平和,不使人痛彻心肺,也不使人肝肠战栗,稍微带有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叙事却呈现非常明晰精简的乡村政治图式。
在叙事方式上,小说追求奇异的叙事效果。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前面已经提到,还有叙事迷宫的问题,小说开头有一个叙事者“我”,最后再也没有出现,分明交代的很清楚:刘青松当上麻庄队长那一年“我”十五岁。“我”记得那年发了一场大水。“我”是电视上知道这是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同时,叙事追求传统的故事性,有一环一环的设计,包括伏笔、悬念等,甚至可以看到赵本夫等前代作家的文风。
——王艳芳(江苏师范大学教授)
《后土》应当是叶炜三部曲当中的第二部,叶炜十年磨一剑,书写熟悉的乡村题材。我觉得这个挺令人感动的,为什么令人感动,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农民是一个庞大的群体,现代的中国文学,用种种方式表现乡土中国,在现代化的进程当中,农民、乡土、农村一直成为现代中国文学的重要话语。但是随着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以及农民向城市迁移,城乡农村的格局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去年统计城市人口超过农村人口,不仅是简单的数字变化,还是城乡微妙的的变化,作家们看到这个变化与变迁,很多作家开始面对乡村文学的式微以及城市文学的崛起。很多作家的创造范围开始向城市转移。但仍有一部分作家关注农村,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一些七零后作家。
书写农村还是要落脚到土地上,因为土地不仅是乡民生长的厚土,也承载了乡村的社会文化和精神信仰,土地的流失、变迁以及人民对土地的态度将直接或间接反映乡村经济政治文化的变迁。叶炜的《后土》以苏北麻庄为背景,在真实再现了30年来中国乡村世界中的政治生态和生命情态变迁的基础上,通过人与土地关系的变化、现代化,引出乡村农民的负面和精神信仰的危机。《后土》这部小说的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是显而意见的,但是我更认为,叶炜的土地书写不仅展现了他的文学追求和文学抱负,而且表达时代秩序的背后,他是想为自己营造一个神圣的写作背景,寻找一个深厚的、雄厚的有生命力的创作空间,因为任何一个作家,一个成熟的作家都有一个独特的地域文化背景。从叶炜的校园系类小说,《大学.com狼》、《大学.com羊》到都市言情《糖果美不美》,再到《富矿》。我认为叶炜一直在找寻一个使他创作更持久的一个发明点。《后土》是他成功的艺术实践,经过《后土》他回到了故乡,回到了“苏北鲁南”文化蕴涵丰富的地方,我们坚信“苏北鲁南”将为叶炜的艺术创作提供坚实的支撑。假以时日,我们相信“苏北鲁南”将会和“洼里镇”、“东北高密乡”、“神农架”以及“商州”同样被文学史提及,我们也相信“苏北鲁南”将会和汪曾祺的“里下河”、苏童的“枫杨树”、叶兆言的“秦淮河”和赵本夫的“故黄河”共构江苏文学的风采。
叶炜的《后土》有着深刻地艺术自觉性。这种自觉性表现在他小说的语言、结构和手法上。叶炜小说的语言一贯是干净而又深富弹性的,文字所呈现的艺术张力在《后土》中是随处可见的,他借助或场景或动物或景物描写,寥寥几笔让读者回味无穷而又平添无尽的想象。同时,《后土》中大量方言的运用,不仅显示了叶炜对“苏北鲁南”文化的拥抱和认同,也彰显了地域文化主体性的存在。如果打开王安忆的《小鲍庄》,我们发现叶炜同王安忆苏北语言一样给予了读者同样的审美感受——陌生而又亲切。《后土》的结构是独特的,《后土》中的“土地”是传统乡土中国的衣食所在,也是现代社会的商品资本,更是进城乡民的精神家园。土地对于农民意义的变化,也显示了乡土中国命运的变化。但这一命运的变化不是从“夏至”到“惊蛰”一年的时间,而是三十年时间。叶炜巧妙地运用了二十四节气作为小说的标题,这样的安排很容易让读者将其与韩少功的《马桥词典》和阎连科的《风雅颂》的结构美学结合起来。时间就是历史,《后土》如此的结构安排既很好地讲述了一个个故事,同时又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好小说必然要有好的故事,叶炜精于讲述故事,在这他的作品《糖果美不美》以及《富矿》中已有很好的表现。麻庄是中国农村的缩影,叶炜要表达的是乡土中国的三十年的历史,这样宏达的叙事对于一个有过农村生活体验而又身居都市的70后作家而言是艰难的。这种艰难一方面在于国家体制对于最基层的乡村社会的影响,作家难以把握与触摸;另一方面在于农民形象的理解上,也即作家如何去塑造一个怎样的个性感、时代感都较为鲜明的农民形象。叶炜以过往真实的乡村生活体验以及对当下乡村审美想象相结合,通过一个个精炼、真实、细腻的小故事,去架构起他宏大的文学叙事。结构对《后土》而言不仅是塑造作品的形式之美,对于深化作品的主题和刻画人物形象也同样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后土》对于地域文化的书写是成功的,小说中富有“苏北鲁南”风味的民间歌谣、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和俗语谚语俯拾皆是,这些地域文化描写运用,显示了“苏北鲁南”的文化性格和文化。
吴义勤:《后土》对当下的乡土世界进行了一次真实鲜活、荡气回肠的情感书写。小说中的麻庄是整个中国农村的缩影,麻庄的声音是大变革时代农民唱出的交响乐,述说了农民离开土地时灵魂的挣扎、泪水、希望、绝望,以及对土地的背叛与热爱。从这个意义上说,叶炜是“70后”新乡土小说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作家。《后土》是一部厚重的乡村史诗,折射和承载的是山乡中国的百年巨变,几代人饱含血泪的追梦历程,百年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乡村生活万象。应该说,《后土》标志着“70后”作家对乡土中国书写的新高度。
雷达:《后土》是一种乡土知识分子回到自己故乡的写作,叶炜是从内部向外看的,他就是乡土的一分子,他本身也是怀着很深的乡愁。在作家的深心里,还是希望农民不要离开土地。在这个作品中有一个潜在的主题,实际上就是人和土地的关系。叶炜在语言方面的功底很好。这部作品带有很浓郁的乡土气息。叶炜没用很多的方言,但鲁南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这就使这部小说成为一部有风格的作品,不会和别的作品相混同。《后土》采用了二十四节气的结构,但不是连续的节气,而是根据故事所要发生的时间设置了不同的节气。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节气的出现横跨了三十多年。这一点比较让人佩服。这样一个结构就和农业文明的时间观达成了一致。农业文明是周而复始的按照自然时间行走的,和自然的关系非常密切,这个结构和土地的关系也是非常密切的,和二十四节气是和谐一致的。这一点应该说是作家的一个神来之笔,是作家悟性的闪亮。《后土》是叶炜目前为止写得最好的一部作品。在这部作品中,作家的本色出来了,作家对生活的感悟出来了,作家的乡愁也出来了。
胡平:艺术上的探索和出新是纯文学的生命,出于探索,叶炜的新作《后土》与其它乡土长篇小说相比,有了独到之处。首先,他写出了中国乡土社会的渐进和改良,这种意蕴在目前同类作品中是不常见到的。作品写了麻庄一段很普通的历史,而这个麻庄是个很普通的村庄。在书中,历史是慢慢发展的,叙述是不慌不忙的,节奏把握得很平稳。麻庄处于变革时代,村里必然发生一些冲突,冲突表面看不是很激烈,像一条河中出现一些漩涡。相当长篇幅里,没有出现剑拔弩张的情境,没有发生太轰动的事件,但表面平静的日常生活中有暗流涌动。和许多作品一样,《后土》力图刻画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作者的别出心裁之处是把这种关系具象在村民的土地爷信仰上。作品从土地爷写起,突出了土地崇拜背景。麻庄经历了曲折的道路,最初破坏农田办砖厂赚钱,以后劳力纷纷外流城市,留在村里的人则多去信主,不再信土地爷。以后,村人又有了新的生存观念和新的认知,土地庙里重新香烟缭绕,年轻人也开始返回家乡。这条线索里作者的想法是有些意思的。《后土》努力推进了以真实感为基础的美学实验。
贺仲明:现在70后作家写乡土的比较少,我们很多作家现在写乡土都是带有一种很强烈的个人情绪化的色彩去写。个人感伤、怀念的情绪太强,对乡土文化伦理风俗的关注、对这个乡土本身和他生活的本身关注不够。但实际上,农民包括那些在农村和城市之间奔波打工的农民,他们的生活包括留守妇女儿童都非常值得关注。在这个方面我们可能关注虚的比较多而回避了实的这个方面。叶炜的《后土》在这个方面有非常真实的一种把握,写得比较实在,并且直面了严峻现实问题,包括土地流转,权力的争斗,砖厂和土地的紧张关系等等。希望叶炜有更大的发展,也希望叶炜能在乡土小说这个领域里面继续开掘,继续升华,因为叶炜有生活,有文化,有自己熟悉的方面,有自己的思考,应该能够在这个方面有更大的收获。《后土》有一种浓郁的地方色彩,有一种地方风俗画的味道。叶炜写鲁南地区的农村,写一些地方的风俗,包括一些歌谣、礼俗这些方面,虚实结合,比较典型。另一个方面更关注自然风景和节气结合起来,这说明作者是一种有意识的追求。小说的章节标题都是以这个节气时令为题,横跨三十年,这是一个很好的构思。《后土》在这个方面是一个非常好的自觉,很值得肯定。
张炯:自新文学运动以来,百年间乡土文学成为我国被众多作家耕耘的沃土,也为广大的读者所喜爱。鲁迅的《阿Q正传》和《祝福》等写的就是那时的乡土,新中国建立后,大批反映农村社会主义合作化的作品,更使乡土文学的创作掀起高潮。最近三十年,这方面的题材也被许多作家所关注,产生了大量的作品,涌现了许多描写农村题材的大家。这与我国至今仍是个农业大国密切相关。当然,这也给新的乡土文学创作带来新的难度。《后土》的特点是,它表现了乡土文学的新的世界和新的人物。小说重视从生活出发,以现实主义的笔触相当全面而深致地描画了一个村庄变革中的人物关系史和人们精神的演变史,相当真实地塑造了不同性格的基层干部和众多农民的形象,从而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对新农村的感性认识,也以包括杂有许多民谣、曲腔,富于乡土特色的语言和风格,和娓娓动听的故事情节与生动的细节,熔铸成独特的艺术世界,给我们提供了清新的审美感受。从而也为我国乡土文学的画廊增添了新的彩色。
梁鸿鹰:叶炜作品里的主人公,刘青松也好,曹东风也好,他们在村子里面都是举足轻重的人,我觉得对叶炜来说是非常难的课题,非常难处理。就叶炜本人的处理来说,我觉得都是很成功的。这个村子作为咱们国家最小的一个环节,所有矛盾都集中在这些人的身上,他们必须去做一些事情,既要应付上面,又要应付老百姓,经历着诸多艰难的选择。我觉得叶炜对他们的处理总的来说还是很好的,当然,他冒了很多风险——把这些非文学的东西变成我们愿意看的文学化的东西。乡村故事最好看的是什么呢,实际上就是家长里短,就是乡村的百业兴旺和风俗民情等,是它们组成了村子的气息,是最好看的。叶炜选择在村子权力结构中至关重要的人来串这个故事,我觉得他还是很有胆量的,我觉得这样写的风险太大。尽管不好写,但叶炜却处理得很好。
韩春燕:过去,我们一百多年来,乡土文学一直是主体,各种奖项中的获奖作品也大多是乡土题材,而现在我们的城市文学很兴盛,最近几年获奖的作品大多是城市文学。乡土文学和它的书写对象乡土一样正在走向落寞,在这样一个情况下,叶炜依然坚持对乡土的书写,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赞赏的。面向中国,书写中国,写出具有中国气韵和中国气派的作品来,这体现着作家向自己的传统和根的一种努力。西方的好东西我们要学习和借鉴,但我们得站在中国的大地上,将其消化在我们的传统里。叶炜的书写正是体现着向这种中国式叙事的努力,他的小说力求的就是中国叙事的中国气派和中国韵味。有一个评论术语叫“魔幻现实主义”,其实在许多中国作家那里,它就是“本地现实主义”。比如说《后土》里面的土地爷,几次托梦给刘青松,说刘青松是他第十五代传人的肉身等,当然小说里还有很多神神道道的东西。可能从文学理论层面上讲,这是魔幻现实主义的东西,但我们很多作家其实从心里就认定我们本来就生活在这样一种现实之中,这不是迷信,它是我们本土文化的一个真实的表现。我相信叶炜由于被这种故土文化的长期浸润和塑造,他在书写这些事物时虽然有着叙事策略上的考虑,但基本还是一种内心中信奉这种文化的真实流露。
北乔:《后土》中麻庄人的生活,没有遍地疯长的苦难,也没有纯粹的杨柳风清的美好,而是具实的生活抒写。叶炜不做生活的颂扬者,也不做高位的道德审判者,只是让叙述*限度地回到本真的生活现场。他是在以文学的名义和方式,品味乡村生活的真性情。《后土》在体验和想象中,尽可能地接近乡村生活,写得扎实、厚实、真实,为乡村叙事带来了新的气象和新的可能。叶炜怀着敬畏之心和忠诚之念,着力于理解乡村生活,探求乡村的坚守与求变,以文学的方式呈现乡土本质性的文化纹理和生活风采。他诚恳地回到乡村本身,真切关注乡村的内在律动和外在风景,诚实地在乡村内部展开叙述,以原生态的乡土伦理挑战乡村叙事常规性的意义秩序和写作规范。《后土》从一个朴素而又别样的角度,书写了乡土文明与乡民生活的后土,也在用心营建乡村叙事应有的人文性后土。
葛红兵(上海大学教授):
当下的乡土叙事需要解决几个大问题,比如如何定位反思传统乡土叙事,如何站在城市看待农村,以及如何依靠小说艺术的优势呈现农村当下状态的主要矛盾。叶炜的《后土》是对新乡土的发现与重构,作品既冷静真诚地审视、展现社会转型期农村日常生活的“常”与“变”,又指向社会伦理道德、人的生存状态这个深邃的文化哲学命题,表现出了强烈的社会忧患意识、审美批判意识和责任担当意识。今后如何写出更有价值的作品,需要进一步思考。
杨扬(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从一个文化的或者小说家的成长来看,我觉得作家不能够固守在一个地方,有外在的刺激以后才能对自己的原来的那块小的根据地有一个重新的审视。作为一个青年作家,我觉得叶炜到了上海的这个空间里,就像当年沈从文到上海一样,会对以后的写作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上海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叶炜可以利用在上海这段时间,好好观察,然后再回过头去看麻庄,看苏北鲁南,肯定会有不一样的看法。
马文运(上海作协党组副书记)
《后土》这部作品是反应当代农村的时代画卷,有非常强烈的鲜活的时代感,乡土气息非常浓厚。这部作品书写的就是我们身边的事情,反映当代农村的变迁,看了以后感觉非常亲切。我就想到小时候看到的周立波的《山乡巨变》和《暴风骤雨》,觉得《后土》继承了这些优秀小说的文脉。特别是和新时期以后的当代小说相比较,把《后土》放在当代乡土小说的大背景当中,有种一脉相承的感觉,非常好。这部作品继承了当代中国乡土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反映出大时代的沧桑巨变。
这部作品塑造了一批非常生动鲜活的乡村人物形象。我印象非常强烈和深刻的就有曹东风、刘青松、翠香等。这些人物的塑造主要是以村官的视角来展现乡村风貌的,比如村支书、村长等。而且塑造的是几代村官,有一种历史的纵深感。特别是到最后,写到挂职的大学生村官,写到了农村的发展的新的希望。而且这部作品所成功塑造的人物不仅是村官,还有一些农民,也生动传神。作品中所反映出来他们的一些希冀和追求,都非常真切,展现了当代农民的现实梦想。
这部作品写出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或者说是源泉,找到了处理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必然遇到的一些矛盾的方法。社会在发展过程中,肯定是会遇到一些矛盾的。其中一个主要矛盾是人民的愿望、诉求能否满足,尤其是人民的特别是农民的求富求变的愿望能否实现。在作品中,我们看到几代村官如何带领农民一起努力,一起致富的艰苦过程。另外这部作品也反映出了当代社会的一些现实矛盾,比如干群矛盾、城乡矛盾,甚至是夫妻之间的矛盾,男女之间的矛盾,还有传统与现代,甚至是本土信仰和外来信仰之间的矛盾。作品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贯穿始终的“土地庙”——土地神的这一形象,这是作品中麻庄人的精神信仰,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中国农民的信仰。而到作品后面,我们却看到许多麻庄妇女信了基督教。这实际上就揭示出了一个深刻的社会矛盾,也反应了当代社会多元化的思想变迁。在这些矛盾和问题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些问题的答案,也揭示出了农村社会发展的动力。
作为上海作协的一个工作人员,我也有个希望,就是希望叶炜这样的好的作家,虽然是江苏的,但现在在我们这里学习,在上海大学读博士,是否可以写一部关于上海的作品?我知道叶炜有一个很大的创作雄心,就像莫言一样,有自己的文学地理坐标,要把自己所熟悉苏北鲁南,所熟悉的麻庄,作为自己一个文学“富矿”不断的写,要挖一口文学的深井。但我同时希望,叶炜在上海呆过一段时间以后,是不是可以跳出麻庄,写写我们上海,写写我们的这一个东方大都市。尽管你不是我们上海作协的会员,但却是我们上海大学文学与创意写作研究中心的博士生,完全可以写写我们的大上海,为我们上海留下一部好作品。我非常期待。
张生(同济大学教授)
乡土小说往往和人情味联系在一起。我们中国本身是一个大农村,是一个乡土国家,我们都在农村生活过,然后来到大都市,在骨子里对乡土有一种割舍不掉的情节。我看到叶炜的这个小说,有两个感受。第一个是我作为一个乡土小说的爱好者,一个读者,看到这个小说,感到非常亲切。这部作品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也好,作品的整个基调也好,都是积极向上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现在也不像年轻的时候,特别是读研究生的时候,喜欢看假丑恶的东西。现在我们都喜欢看真善美的作品,喜欢看温馨一点的,好像是文学里面的向上一点的东西多一点心理会舒服一点。所以现在我喜欢看好莱坞大片。当然很痛苦的东西我也不会回避。叶炜的这部作品的基调还是很好的。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我们向善的心要一直存在。好人有好报,坏人有坏报。作为一个作家来说,特别是一个伟大的作家来说,这个是一个基本的要求。我也很喜欢这种乡土小说所具有的唯美的情调。
作为一个同行,从技术角度来讲,我非常喜欢叶炜老师的结构,张力结构,他是用二十四节气来把整个小说串联在一起的。我们知道长篇小说最难把握的就是结构。短篇小说,我写的比较多,就是一万字内,是比较好控制的。但是用什么样的方式把一个几十万字的长篇小说架构起来,形成一个清晰的结构,同时又不沉闷,这个是非常难处理的,很多人处理得不好。相比较而言,陀思妥耶夫斯基处理地就不好,他不如托尔斯泰处理的好。我们看托尔斯泰的小说就会比较愉快一点,我们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就会感到非常沉重,读他的作品需要有很大的勇气,必须有很大的勇气,才能读下去。
叶炜的小说是一种新乡土小说,又采用了这样一种结构,二十四节气的结构。我觉得这和这部新乡土小说是非常搭的,是非常配的,这个是一个很好的控制小说节奏和基调的手法。

?

长篇小说:后土 作者简介

  叶炜,本名刘业伟。1977年出生。枣庄山亭人。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大学文学与创意写作研究中心在读博士。鲁迅文学院第十八届高研班、首届青年作家英语班学员。
出版长篇小说《富矿》以及文学专著《叶圣陶家族的文脉传奇》等著作10余部。在《作家》、《小说月报》等各类文学期刊发表长中短篇小说及其他文字200余万。获紫金山文学奖等多个奖项。曾率中国作协青年作家代表团访美,参加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青年项目的交流。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