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四七社-当德国文学书写历史时

包邮 四七社-当德国文学书写历史时

豆瓣8.6分,一群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在二战后创办了四七社,成为战后德国乃至欧洲的文学摇篮和思想重镇,一道最为绚丽的文学风景……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出版时间:2017-05-01
开本: 32开 页数: 456页
读者评分:5分3条评论
本类榜单:文学销量榜
¥32.1(5.4折)?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中 图 价:¥32.1(5.4折)定价  ¥59.8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暑期大促, 全场包邮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四七社-当德国文学书写历史时 版权信息

  • ISBN:9787547311165
  • 条形码:9787547311165 ; 978-7-5473-1116-5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四七社-当德国文学书写历史时 本书特色

1947年,汉斯·维尔纳·里希特集结了一群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创办了四七社。很快,在四七社的旗帜下汇聚了当时德国乃至欧洲*有实力的一批作家和评论家,君特•格拉斯、海因里希•伯尔、马丁•瓦尔泽、英格博格•巴赫曼、保罗•策兰、汉斯•马格努斯•恩岑斯贝格、马塞尔•赖希-拉尼茨基等举世瞩目的文学家在这里相继崛起,佳作如云,交相辉映。君特•格拉斯、海因里希•伯尔两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十多人获得毕希纳奖,四七社成为战后德国乃至欧洲的文学摇篮和思想重镇,一道*为绚丽的文学风景。德国著名评论家赫尔穆特•伯蒂格在这部饱受好评的著作里,通过深入研究几乎全部的相关作品和大量全新发现的档案文献,并访问在世的亲历者,*次深度、全面地追寻了四七社的历史风貌及其对德国乃至欧洲政治、经济和社会的深刻影响,重现了四七社创设的那些丰富多彩的文学活动,准确地描绘了那些卓越人物的人生和心路历程,探索了战后德国乃至欧洲社会重建与精神重建的艰难与努力。

四七社-当德国文学书写历史时 内容简介

1.一个传奇般的当代文学社团——四七社的真实风景
2.海因里希•伯尔、君特•格拉斯、保罗•策兰等数十位文学大家都在这里崛起
3.首部深度追索当代德国乃至欧洲文学摇篮四七社的权威之作
4.本书荣获莱比锡国际书展非虚构类图书奖等多种奖项

四七社是一个商标。汉斯·维尔纳·里希特于1947年创办的这个松散的作家团体人尽皆知。正是这个团体发明了文学公开活动的形式,持续而深远地影响了二战后德国的政治面貌。
你所不知道的四七社主要成员
汉斯·维尔纳·里希特 四七社创立者
君特·格拉斯 1965年获毕希纳奖,199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海因里希•伯尔 1967年获毕希纳奖,197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保罗•策兰 1958年获不来梅文学奖,1960年获毕希纳奖,20世纪下半叶世界范围内*有影响力的德语诗人
马塞尔·赖希—拉尼茨基 2002年获歌德奖,被称为德国“文学教皇”的*评论家
君特·艾希 1959年获毕希纳奖,1968年获席勒纪念奖
马丁·瓦尔泽 1980年获席勒纪念奖,1981年获毕希纳奖
英格博格·巴赫曼 1957年获不来梅文学奖,1964年获毕希纳奖,1968年获奥地利国家文学大奖
彼得·汉特克 1973年获毕希纳奖,1987年获奥地利国家文学大奖,1988年获不来梅文学奖,1995年获席勒纪念奖
马克斯·弗里施 1958年获毕希纳奖,1965年获席勒纪念奖
汉斯·埃里希·诺萨克 1961年获毕希纳奖
汉斯•马格努斯•恩岑斯贝格
1963年获毕希纳奖
沃尔夫冈·希尔德斯海默 1966年获毕希纳奖和不来梅文学奖
赫尔穆特·海森比特尔 1969年获毕希纳奖
乌韦·约翰逊 1971年获毕希纳奖
彼得·魏斯 1982年获毕希纳奖和不来梅文学奖
沃尔夫迪特里希·施努雷 1983年获毕希纳奖
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 1986年获毕希纳奖
弗里德里希·克里斯蒂安·德利乌斯 2011年获毕希纳奖
于尔根·贝克尔 1987年获不来梅文学奖,2014年获毕希纳奖
伊尔莎·艾兴格尔 1955年获不来梅文学奖和奥地利国家文学大奖

恩斯特·云格尔 1956年获不来梅文学奖,1974年获席勒纪念奖,1982年获歌德奖
西格弗里德·伦茨 1962年获不来梅文学奖,1999年获歌德奖
亚历山大·克鲁格 1979年、2001年获不来梅文学奖,2001年获席勒纪念奖,2003年获毕希纳奖
阿尔诺·施密特 1973获歌德奖

四七社-当德国文学书写历史时 目录

引 言 位于市场、权力和媒体之间的文学
序 幕 巴恩瓦尔德湖的魔女
**章 “我们期待,耶稣基督,在黑暗的岁月里。”
战后德国文学政治概况
第二章
“被世界历史唾弃。”
团体初期的混乱状况
第三章 军人阶层和香槟酒的紫铜味道
1947年11月海尔林根的第二次聚会
第四章 “你们醒来吧,你们的梦想很糟糕!”
作为四七社的标志性人物的君特·艾希
第五章 锲而不舍的新手
里希特、安德施和媒体中的网络式联系
第六章 卡夫卡小姐
艾兴格、巴赫曼、策兰:一次无法预测的新的入门经历
第七章 直来直去
《文学》的小插曲和流亡者的角色
第八章 “民众必须欣喜地投身于艺术!”
杂志《音调》和《文本与符号》以及重要的局外人沃尔夫冈·克彭和阿尔诺·施密特
第九章 节日必须到来
奇尔切奥海角的聚会和一次始料未及的新流亡运动
第十章 “你的腰间缠绕着青藤。”
从原始森林中走来:四七社庆祝成立十周年,进入新大陆
第十一章 伴随着牛铃铛和鹿角,战后时代走到了尽头
君特·格拉斯令四七社成为联邦德国文学界的核心机构
第十二章 巨大的棺材,巨大的矮人
吉泽拉·埃斯纳和克劳斯·罗勒的故事
第十三章 “他谈到你的时候就像在说一种新的疾病。”
文学评论的胜利
第十四章 从真实的袖子里钻出来
西柏林作为德国文学之都
第十五章 “秘密的帝国作家协会”
《明镜周刊》事件作为四七社的转折点
第十六章 兔子·刺猬·恩岑斯贝格
四七社“主导理论家”的道路
第十七章 “这闻起来像是名牌货。”
德国文学国家队做客瑞典的西格蒂纳
第十八章 人生历程
1965年:在社会民主与饥饿的年轻作家之间
第十九章 失能的描述
通俗文学从四七社的精神中诞生:普林斯顿,1966
第二十章 历史的警棍
炮仗和普尔沃米勒:*后的日子
第二十一章 不合时宜的庞然大物
春天过后是寒冬:四七社也许会永存

致谢
注释
参考文献
四七社聚会列表
人名索引
译后记
展开全部

四七社-当德国文学书写历史时 相关资料

迄今为止关于四七社的著作中*好的一本。
——约阿希姆·凯泽

在这本书里,四七社不单纯是一代人的杰作,而是展现了几代人或重叠,或相互交织在一起,有时陷入矛盾的各种政治导向和美学原则。伯蒂格塑造了彼得·魏斯、沃尔夫冈·希尔德斯海默、亚历山大·克鲁格这些对四七社影响巨大的人物,他们和创建者汉斯·维尔纳·里希特在文学方面的理解完全不同。在这个团体里,年轻作家不只是被批得体无完肤,像胡贝特·费希特和彼得·汉特克就通过这些论战树立起自己的形象,像赫尔穆特·海森比特尔这样的先锋派也能成为四七社奖的热门候选人;四七社里居然还出现了社会民主党选民组织的议会外反对派。
从社会学的角度对文学活动进行的分析令这幅群像更加丰满。本书的高潮部分在文本整理和作家肖像上。伯蒂格擅长处理数量庞杂的奇闻异事,很多重要场景塑造得尤为精彩,例如英格博格·巴赫曼1954年参加年会的趣事。作家借由读者和评论家的感受以及文学手段讲述了德国1945年之后如何对文学进行了新的塑造,以及文学公众活动这种形式是如何发明的。
——莱比锡国际书展奖颁奖词

有关四七社的*次视野开阔、可读性强的全面描述。让人信服,因为评论公允,既没有被敬畏束缚,也没有陷入恶意的论战。
——《世界报》

赫尔穆特·伯蒂格用他的专著证明了将真相与传说区分开来是完全可能做到的。
——《新苏黎世报》

伯蒂格在四七社成立六十五周年之际推出了以其发展历程为研究重点的专著。让人耳目一新之处是伯蒂格将四七社的成功归于“以一种新的高超手段与媒体打交道”。
——《时代周刊》

通过伯蒂格对作家、作品和四七社从创办到1967年间活动的描述,评论家们收获颇多,那些年会甚至可以反应出联邦德国民主化的成果。另外,四七社还确定了文学经典作品的标准,塑造了包括文学评论和文学市场在内的文学生活的一种新形式。
——《南德意志报》

四七社-当德国文学书写历史时 作者简介

赫尔穆特·伯蒂格,生于1956年,德国最著名的文学评论家之一。他在完成大学学业并获得博士学位后曾作为文学编辑任职于《法兰克福评论》等著名刊物。现在是自由职业作家和评论家,生活在柏林。近期作品包括《乌托邦之后——德语当代文学的历史》(2004年)和《海边的策兰》(2006年)。伯蒂格曾于1996年获得恩斯特-罗伯特-库齐乌斯促进奖(散文类),2012年获得阿尔弗雷德-克尔文学评论奖。2013年凭《四七社》获莱比锡国际书展非虚构类图书奖。

商品评论(3条)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