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从马背到牛背:散杂居蒙古族社会与文化变迁-以重庆彭水向家坝村为考察中心

从马背到牛背:散杂居蒙古族社会与文化变迁-以重庆彭水向家坝村为考察中心

作者:王希辉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08-01
开本: 16开 页数: 272
本类榜单:历史销量榜
¥31.1(4.5折)?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中 图 价:¥62.1(9.0折)定价  ¥6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从马背到牛背:散杂居蒙古族社会与文化变迁-以重庆彭水向家坝村为考察中心 版权信息

  • ISBN:9787516164839
  • 条形码:9787516164839 ; 978-7-5161-6483-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从马背到牛背:散杂居蒙古族社会与文化变迁-以重庆彭水向家坝村为考察中心 本书特色

  迁徙并定居重庆后,为适应新的自然与文化生态,重庆蒙古族及其先民不得不逐步推动从游牧到农耕、从迁徙流动到定居农耕的生计转型,促使从宗族治理到村民自治的根本性转变,引导婚姻与家庭制度的发展变革,延续民族文化的教育传承,带来了民族风习的深刻变化。与此同时,伴随持久而恒定的社会文化变迁,重庆蒙古族又通过物质、精神、制度和行为等层面的文化固守来不断强化民族边界与文化认同。   王希辉编*的《从马背到牛背--散杂居蒙古族社会与文化变迁(以重庆彭水向家坝村为考察中心)》认为,社会的恒定变迁与文化的固守相生并存、对立统一,共同推动了重庆蒙古族社会的螺旋式发展与进步,体现了散杂居民族社会发展演变的一般规律,极富典型性。  

从马背到牛背:散杂居蒙古族社会与文化变迁-以重庆彭水向家坝村为考察中心 内容简介

书运用历史学、民族学、社会学、文献学、文化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主要方法,以重庆市彭水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向家村散杂居蒙古族为研究个案,在文献梳理和实地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我国南方山地农耕区散杂居民族的文化变迁与文化固守进行了实地调查与分析,并就迁入族群“本土化”与“农耕化”转换的文化适应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从马背到牛背:散杂居蒙古族社会与文化变迁-以重庆彭水向家坝村为考察中心 目录

导言    一  选题缘由与背景    二  研究目标、研究路径与基本方法    三  研究意义和研究价值    四  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    五  散杂居民族研究述评    六  重庆蒙古族研究综述**章  重庆蒙古族的散杂居特征及田野点概况  **节  重庆蒙古族的族属认定及来源    一  民族识别与族属认定    二  民族来源与人口分布  第二节  重庆蒙古族的散杂居特征  第三节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少数民族简况    一  民族来源    二  民族分布    三  民族人口    四  民族关系  第四节  彭水自治县鹿鸣乡向家村基本情况简介    一  鹿鸣乡基本情况    二  向家坝村基本概况第二章  土地制度与经济生活变迁  **节  新中国成立前重庆蒙古族的经济生活  第二节  重庆蒙古族经济生活的现代变迁    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向家坝村的土地制度变革    二  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变化    三  职业多样化与家庭收入方式转变  本章小结第三章  血缘、宗族与乡村社会建设  **节  血缘与宗族制度的演变  第二节  村民自治与乡村社会治理    一  村民自治的历史进程    二  村民自治与乡村社会建设  本章小结第四章  婚姻与家庭制度  **节  婚姻制度的演变    一  蒙古族传统婚姻形式    二  重庆蒙古族的婚姻形式    三  重庆蒙古族婚姻习俗的演变  第二节  家庭制度的变迁与发展    一  家庭结构的变动    二  家庭规模的缩小    三  家庭功能的变迁  本章小结第五章  民族教育与文化传承  **节  家庭教育    一  道德教育    二  劳动技能教育    三  审美教育    四  民族文化知识教育    五  其他方面的教育  第二节  社会教育  第三节  学校教育    一  新中国成立前的学校教育    二  新中国成立后的蒙古族教育  本章小结第六章  民间宗教与丧葬文化  **节  民间宗教与信仰文化  第二节  丧葬文化  本章小结第七章  地域、文化与认同  **节  地域认同    一  族源地:对北方草原的追溯与认同    二  居住地:对重庆向家坝的认同和热爱  第二节  民族文化认同    一  对民族历史的关注与强调    二  对民族身份的认同和追溯    三  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强调和重视  第三节  国家认同  本章小结第八章  文化遗存与民族记忆  **节  象鼻塞洞与象鼻塞碑    一  碑刻基本情况及内容    二  立碑的原因与历史背景    三  学术意义和研究价值  第二节  八角庙文化遗址  第三节  押刀洞遗址    一  《揷刀洞记》的基本内容    二  《揷刀洞记》考释  第四节  清代墓碑    一  张人龙墓碑    二  张人龙妻许氏墓碑    三  张学鲁墓碑    四  张桂墓碑    五  张柄妻黄氏墓碑    六  谭世武墓碑    七  张经墓碑    八  张志立墓碑    九  谭珏墓碑  第五节  军事活动遗址及其他    一  箭池和马道子遗址    二  清代寿匾  本章小结第九章  风俗习惯  **节  服饰习俗    一  蒙古族的传统服饰    二  重庆蒙古族服饰的演变  第二节  饮食习俗    一  蒙古族的传统饮食    二  重庆蒙古族的饮食变迁  第三节  居住习俗    一  蒙古族的传统居住文化    二  重庆蒙古族居住文化的变革  第四节  出行与交通习俗  第五节  节日习俗    一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习俗    二  重庆蒙古族的节日文化  第六节  其他习俗  本章小结结论:文化固守的理性思考  一  “固”、“守”与“文化固守”的词源学解释  二  文化固守的分类及主要实现形式  三  文化固守的基本特征  四  文化固守理论建构的基本价值取向参考文献附录  重庆向家坝蒙古族调查问卷后记
展开全部

从马背到牛背:散杂居蒙古族社会与文化变迁-以重庆彭水向家坝村为考察中心 作者简介

王希辉,1980年生,男,土家族,湖北恩施人,长江师范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重庆市人文社科基地武陵山特色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主要从事民族文化与社会发展、散杂居民族问题研究。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