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均衡与非均衡-中国宏观经济与转轨经济问题探索

均衡与非均衡-中国宏观经济与转轨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袁志刚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0-06-01
开本: 16开 页数: 535
本类榜单:经济销量榜
中 图 价:¥27.0(4.9折) 定价  ¥55.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均衡与非均衡-中国宏观经济与转轨经济问题探索 版权信息

  • ISBN:9787303109043
  • 条形码:9787303109043 ; 978-7-303-10904-3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均衡与非均衡-中国宏观经济与转轨经济问题探索 本书特色

《均衡与非均衡:中国宏观经济与转轨经济问题探索》为当代中国经济学家文库系列。

均衡与非均衡-中国宏观经济与转轨经济问题探索 内容简介

本书所选文章时间跨度近20年,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现在。所选文章大多发表在国内经济学类杂志上,其中发表于《经济研究》11篇,《中国社会科学》、《世界经济》和《管理世界》各2篇,另外还有发表于《学术月刊》、《复旦大学学报》、《世界经济文汇》等刊物论文10余篇,一共收取文章35篇。所涉及的内容主要是非均衡经济理论研究及其在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中的应用;中国经济转轨与国有企业问题;在全球化、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我国宏观经济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宏观经济的增长与波动;居民消费、储蓄和房地产市场波动;就业、失业问题与社会保障问题研究;创新、教育与知识经济对于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重要性等。这些问题具有很强的时代性,许多是中国经济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热点问题。因此这些文章的写作动机几乎都是问题导向的。强烈的使命感迫使我们这一代经济学人在经济学理论修养还不够丰满,经济学方法尤其是实证研究方法掌握还不够充分的情况下就仓促上阵,上下求索,与时代共命运,同呼吸,胸怀经邦济世的志向,为中国经济的转轨和中国经济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

均衡与非均衡-中国宏观经济与转轨经济问题探索 目录

**篇 非均衡经济研究
 非均衡理论研究及其实践意义
  一、非均衡理论的由来
  二、非均衡理论的微观经济学基础
  三、宏观非瓦尔拉斯均衡模型
  四、非均衡理论在计划经济分析中的应用
  五、非均衡理论在中国经济分析中的意义
 双轨经济均衡论:对一个计划配额制约下的非瓦
 尔拉斯均衡经济的效率考察
  一、方法论
  二、模型
  三、模型的分析与结论
 转轨过程中的宏观经济非均衡模型
  一、模型的背景和假定
  二、计划总供给和计划配置
  三、非计划生产部门不同的供给水平
  四、转轨时期总需求的形成
  五、计划和市场混合经济中的均衡和非均衡
第二篇 中国国有企业与转轨经济研究
 关于中国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的若干思考
  一、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有资产的流失情况
  二、转轨时期国有资产流失的主要途径
  三、建立和完善包括资本市场在内的市场体系是防范国有资产流失的前提条件
 中国国有企业隐性失业与国有企业绩效
  一、国有工业企业隐性失业的性质分析及其测算
  二、国有企业绩效及隐性失业的互相影响
  三、总结及政策建议
 附录 对国有工业企业职工住房补贴的估计
 过渡经济中的三个理论问题
  一、制度替代还是制度革新
  二、私有化的误区
  三、关于内部人控制问题
  四、几点结论
 技术创新、收入分配和中国二元经济转型
  一、技术创新对二元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收入分配对二元经济转型的重要影响
  三、对当前中国二元经济转型的启示
  四、政策建议
 重新审视中国国有企业的历史地位、功能及其出路
  一、引言
  二、新时期国有企业垄断程度上升,影响市场体系的发育
  三、国有企业垄断是造成劳动收入占比下降和内外结构失衡的深层次原因
  四、中国经济的未来困境催生国有企业新一轮改革的“倒逼”机制
  五、国有企业的未来改革方向
第三篇 宏观经济研究专题一:城市化、全球化与经济增长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的动态效率
  一、考察经济动态效率的基本理论模型
  二、q-国经济动态效率的实证考察
  三、中国经济动态无效的原因探析
  四、对中国经济摆脱动态无效的一些思考
 1987年以来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及其地区差异分析
  一、引言
  二、各地区产业间就业分布的总体变化
  三、各地区产业间就业分布的变化情况
  四、进一步的证据:制造业产值构成的地区特征
  五、结论
 对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状态的经济学分析
  一、传统体制下的宏观经济运行及其经济增长的方式
  二、改革开放以后的新情况
  三、经济转轨基本到位情况下的宏观经济运行
  四、简单的结论和建议
 中国经济波动与宏观经济政策
  一、宏观经济政策的转变
  二、理解本轮经济波动
  三、中国宏观经济的困境与巨大发展潜力
  四、结论
 全球化进程中的基本矛盾与协调机制
  一、全球化的“得”与“失”
  二、资本原则与劳动原则的矛盾
  三、单一的经济效率原则与多元政治和文化诉求的矛盾
  四、全球化需要公共产品的提供和政治、文化与经济利益的协调机制
 融资合同、信号机制与中国金融结构改革
  一、融资结构改革的理论研究
  二、融资合同的效率比较
  三、融资结构和效率:亚洲地区的视角
  四、中国的改革路径选择
  五、结论与展望
 新的历史起点:中国经济的非均衡表现与走势
  一、2008年:新的历史起点
  二、2008年中国经济:问题何在
  三、中国经济未来之路:融全球化、工业化、城市化为一体
  四、金融、政府与公共服务领域:坚持改革与开放
 以新的视角审视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增长
  一、1997年起中国经济已经由资源约束型经济变成需求约束型经济
……
第四篇 宏观经济研究专题二:消费、储蓄与耐用品
第五篇 就业理论研究
第六篇 社会保障理论研究
第七篇 创新、教育与知识经济
后记
展开全部

均衡与非均衡-中国宏观经济与转轨经济问题探索 节选

《均衡与非均衡:中国宏观经济与转轨经济问题探索》所选文章时间跨度近20年,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现在。所选文章大多发表在国内经济学类杂志上,其中发表于《经济研究》11篇,《中国社会科学》、《世界经济》和《管理世界》各2篇,另外还有发表于《学术月刊》、《复旦大学学报》、《世界经济文汇》等刊物论文10余篇,一共收取文章35篇。所涉及的内容主要是非均衡经济理论研究及其在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中的应用;中国经济转轨与国有企业问题;在全球化、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我国宏观经济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宏观经济的增长与波动;居民消费、储蓄和房地产市场波动;就业、失业问题与社会保障问题研究;创新、教育与知识经济对于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重要性等。这些问题具有很强的时代性,许多是中国经济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热点问题。因此这些文章的写作动机几乎都是问题导向的。强烈的使命感迫使我们这一代经济学人在经济学理论修养还不够丰满,经济学方法尤其是实证研究方法掌握还不够充分的情况下就仓促上阵,上下求索,与时代共命运,同呼吸,胸怀经邦济世的志向,为中国经济的转轨和中国经济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

均衡与非均衡-中国宏观经济与转轨经济问题探索 相关资料

插图:三、宏观非瓦尔拉斯均衡模型宏观非均衡模型就是建立在上述非瓦尔拉斯均衡理论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论基础上的,模型以一个高度综合的货币经济为研究对象,考察宏观经济的均衡与非均衡运行。假定该经济由三个有代表性的经济行为人组成:家庭、企业和政府,家庭的目标函数是效用最大,企业的目标函数是利润最大。同时考察三种商品:消费品、劳动力和货币,由此引申出两个市场:消费品与货币相交换的商品市场和劳动与货币相交换的劳动市场。根据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假定两大市场的商品价格和劳动工资水平在短期内是固定的,根据上述我们讨论的短边原则,如果市场上出现供求不平衡,一个市场最后的交易量等于供给和需求双方中较小的一方,即处于市场短边的经济行为人可以实现他们的愿望需求或供给,而处于市场长边的经济行为人不能完全实现他们的愿望需求或供给。在这样一个高度抽象的由两大市场组成的宏观经济里,除了一种相当特殊的情况,即价格和工资水平恰好处于瓦尔拉斯均衡水平上,从而使得两大市场的供给和需求相等,还可能出现以下三种非均衡情况。(1)凯恩斯失业均衡。商品市场上供给大于需求,企业在商品供给上受到数量约束,而家庭在商品需求上不受约束;劳动市场上供给大于需求,家庭在劳动供给上受到数量约束,而企业在劳动需求上不受约束。(2)古典失业均衡。商品市场上需求大于供给,劳动市场上供给大于需求。企业在两个市场的商品供给和劳动需求上均不受约束,处于市场的短边;而家庭在两个市场的劳动供给和商品需求上均受到数量约束,处于市场的长边。因此,商品和劳动的成交量由企业的供给和需求决定。(3)抑制性通货膨胀均衡。商品市场上的需求大于供给,劳动市场上的需求也大于供给。这时商品市场上家庭的商品需求受到数量约束,而企业的商品供给不受数量约束,因此交易量等于处于短边的企业供给一方。在劳动市场家庭的供给不受数量约束,而企业的劳动需求受到数量约束,最后的成交量等于处于短边的家庭供给一方。第四种可能出现的组合情况是商品市场上供给大于需求而劳动市场上需求大于供给,除非我们假定企业为存货(即将来销售)而生产,否则当商品市场出现供大于求时,它不会继续在劳动市场购买劳动要素。

均衡与非均衡-中国宏观经济与转轨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简介

袁志刚,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兼任复旦大学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站长,复旦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并被英国杜伦大学聘为访问教授。同时,还担任福建省人民政府顾问,上海市决策咨询专家,上海市经济学会副会长。享有“全国名师”荣誉称号。出生于上海,1993年毕业于法国巴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EHESS),获经济学博士学位。1994年留复旦大学经济学系工作至今。多年来一直从事宏观经济学和非均衡经济学的研究,对非均衡理论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近年来将研究重点转移到社会保障尤其是养老保险问题上面,论文被广泛引用,在该研究领域产生一定影响。同时,还着力于对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研究,如中国居民消费、金融改革和房地产等宏观经济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效。在经济学权威、核心杂志和重要报刊上发表论文130余篇,撰写并主编各类经济学类著作及教材20余部,论文、著作20余篇(本)获省部级奖项,并在科研、教学等方面获得多项国家级奖励。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