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植物抗菌化合物

植物抗菌化合物

作者:周立刚
出版社: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时间:2005-10-01
开本: 16开 页数: 293
本类榜单:自然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15.4(5.5折) 定价  ¥2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植物抗菌化合物 版权信息

  • ISBN:7801678389
  • 条形码:9787801678386 ; 978-7-80167-838-6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植物抗菌化合物 本书特色

本书为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试用教材,共分23章。本书内容丰富、新颖,可供植物学、植物病理学、植物化学、植物生理学、植物生态学、微生物学、农药学、药物学、资源植物学、食品科学等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和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植物抗菌化合物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23章,**章为绪论,介绍植物抗菌化合物的概念、研究历史和现状;第二章至第六章简要介绍了植物抗菌化合物的提取、分离、结构测定、类型和分析;第七章介绍抗菌化合物的活性测定等内容。

植物抗菌化合物 目录

**章 绪论 **节 引 言 第二节 植物抗菌化合物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第三节 与植物抗菌化合物研究紧密相关的学科第二章 植物抗茵化合物的提取 **节 引 言 第二节 结构与极性的关系 第三节 各种溶剂的性能 第四节 化合物极性与溶解性 第五节 浸出及影响浸出的因素 第六节 常用的提取溶剂 第七节 常用的提取方法 第八节 几种杂质的去除第三章 植物抗菌化合物的分离 **节 引 言 第二节 根据化合物溶解度不同进行分离 第三节 根据化合物分配比不同进行分离 第四节 根据化合物吸附能力不同进行分离 第五节 根据化合物分子量差别进行分离 第六节 根据化合物离解度不同进行分离 第七节 常用的层析分离方法第四章 植物抗菌化合物的结构测定 **节 引 言 第二节 结构研究的一般程序与方法 第三节 结构测定中常用的化学方法 第四节 结构测定中常用的光谱与波谱第五章 植物抗菌化合物的类型 **节 引 言 第二节 生物碱 第三节 甾体类 第四节 萜类 第五节 黄酮类 第六节 醌类 第七节 苯丙素类 第八节 单宁 第九节 甙类第六章 植物抗菌化合物的分析 **节 引言 第二节 气相色谱法 第三节 高效液相色谱法 第四节 酶免疫测定法第七章 植物抗菌化合物的活性测定 **节 引 言 第二节 体外抗菌活性测定的准备 第三节 植物抗菌化合物体外活性测定 第四节 植物抗菌化合物活体活性测定第八章 植物抗菌化合物的作用方式与作用机理 **节 作用方式 第二节 作用机理第九章 组成性植物抗菌化合物 **节 引 言 第二节 在植物中的分布 第三节 结构类型 第四节 展望第十章 诱导性植物抗菌化合物——植保素 **节 引言 第二节 分布和结构 第三节 在植物抗病过程中的作用 第四节 植保素的分子生物学 第五节 应用前景第十一章 光活化植物抗菌化合物 **节 引 言 第二节 植物中的光活化抗菌化合物 第三节 光活化植物抗菌化合物的分离与活性 第四节 光活化植物抗菌化合物的特性分析 第五节 展望第十二章 豆科植物抗菌化合物 **节 引 言 第二节 具抗菌活性的豆科植物 第三节 豆科抗菌化合物 第四节 展望第十三章 茄科植物抗菌化合物 **节 引言 第二节 茄科抗菌化合物的种类和分布 第三节 茄科抗菌化合物提取、分离与检测 第四节 茄科抗菌化合物的诱导形成因素 第五节 展望第十四章 十字花科植物抗菌化合物 **节 引言 第二节 化学结构、诱导及生物活性 第三节 检测、分离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析 第四节 化学合成 第五节 生物合成 第六节 微生物的生物转化 第七节 展望第十五章 菊科植物抗菌化合物 **节 引言 第二节 具抗菌活性的菊科植物 第三节 展望 第十六章 楝科植物抗菌化合物 **节 引言 第二节 印楝 第三节 苦楝 第四节 其他具抗菌活性的楝科植物 第五节 展望第十七章 旋花科植物抗菌化合物 **节 引言 第二节 甘薯植保素的合成和分布 第三节 甘薯植保素的分离和特性 第四节 甘薯植保素的生物合成途径 第五节 甘薯植保素的诱导 第六节 甘薯植保素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 第七节 甘薯植保素对动植物的生理作用 第八节 甘薯酮合成前阶段中HMG-CoA还原酶的调控 第九节 甘薯酮合成后阶段中P-450的代谢调控第十八章 蔷薇科植物抗菌化合物 **节 引言 第二节 具抗菌活性的蔷薇科植物 第三节 蔷薇科抗菌化合物第十九章 锦葵科植物抗菌化合物 **节 引言 第二节 棉花抗菌化合物第二十章 桃金娘科植物抗菌化合物 **节 引 言 第二节 具抗菌活性的桃金娘科植物 第三节 桃金娘科植物抗菌化合物 第四节 展望第二十一章 伞形科植物抗菌化合物 **节 引 言 第二节 具抗菌活性的伞形科植物 第三节 伞形科抗菌化合物 第四节 展望第二十二章 禾本科植物抗菌化合物 **节 水稻抗菌化合物 第二节 禾本科异羟肟酸类抗菌化合物第二十三章 中国的抗菌植物资源 **节 中国的抗菌植物资源 第二节 植物抗菌化合物作为药物开发和利用的前景附录抗菌植物名录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