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现代针灸学:下卷:内科疾病的针灸治疗

现代针灸学:下卷:内科疾病的针灸治疗

作者:陈少宗著
出版社:青岛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10-01
所属丛书: 现代针灸学
开本: 16开 页数: 699页
本类榜单:医学销量榜
中 图 价:¥55.3(3.5折) 定价  ¥15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现代针灸学:下卷:内科疾病的针灸治疗 版权信息

  • ISBN:9787555276418
  • 条形码:9787555276418 ; 978-7-5552-7641-8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现代针灸学:下卷:内科疾病的针灸治疗 本书特色

“现代针灸学理论与临床丛书”(六卷本)是现代针灸学领域从理论到临床较为系统 的丛书,汇聚了陈少宗教授团队几十年来的主要研究成果。立足于现代临床和已有的科学研究成果,按照神经节段支配理论取穴和辨病治疗是本套丛书的临床特色。
《现代针灸学?内科疾病的针灸治疗(下卷)》以现代针灸学理论(详见“现代针灸学理论与临床丛书”之《现代针灸学理论?总论》)为指导,即以腧穴作用的基本规律、针灸作用的四大规律为指导,系统介绍了各种头痛、颅神经疾病、脊神经疾病、脊髓及运动神经元疾病、脑部疾病、椎体外系疾病、植物神经系统疾病、肌肉疾病、精神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结缔组织疾病共计108种疾病的针灸治疗方法。
在针灸疗法向各种临床科室广泛渗透的今天,本书既适用于针灸专业的在校学生、临床针灸医生阅读,也适用于专门从事防治神经系统疾病、代谢与内分泌系统疾病、血液与免疫系统疾病的专业医生阅读、参考。

现代针灸学:下卷:内科疾病的针灸治疗 内容简介

本书以现代针灸学理论为指导,即以腧穴作用的基本规律、针灸作用的四大规律为指导,系统介绍了头痛性疾病、颅神经疾病、脊神经疾病、脊髓及运动神经元疾病、脑部疾病、锥体外系疾病、植物神经系统与肌肉疾病、精神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结缔组织疾病共计108种疾病的针灸治疗方法。

现代针灸学:下卷:内科疾病的针灸治疗 目录

**章 头痛的针灸治疗 一、偏头痛 二、丛集性头痛 三、紧张性头痛 四、外伤性头痛 五、颅内低压性头痛 六、其他原因引起的头痛 第二章 颅神经疾病的针灸治疗 一、视神经炎 二、视神经萎缩 三、动眼、滑车及外展神经受损 四、三叉神经痛 五、面神经麻痹 六、面肌痉挛 七、美尼尔病 八、舌咽神经痛 第三章 脊神经疾病的针灸治疗 一、枕神经痛 二、臂丛神经炎 三、肋间神经痛 四、尺神经麻痹 五、桡神经麻痹 六、臀上皮神经炎 七、坐骨神经痛 八、股外侧皮神经炎 九、腓总神经损害 十、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 十一、多发性神经炎 十二、糖尿病性多发性神经炎 十三、药物中毒性多发性神经炎 十四、尿毒症性多发性神经炎 第四章 脊髓及运动神经元疾病的针灸治疗 一、急性脊髓炎 二、急性脊髓损伤 三、脊髓空洞症 四、脊髓缺血性疾病 五、脊髓出血性疾病 六、肌萎缩侧束硬化 七、进行性脊肌萎缩症 八、原发性侧索硬化 第五章 脑部疾病的针灸治疗 一、进行性延髓麻痹 二、假性延髓麻痹 三、短暂脑缺血发作 四、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 五、原发性脑出血 六、蛛网膜下腔出血 七、良性颅内压增高 八、简单局灶性发作性癫痫 九、复杂局灶性发作性癫痫 十、全身性发作性癫痫 第六章 锥体外系疾病的针灸治疗 一、震颤麻痹 二、小舞蹈病 三、手足徐动症 四、痉挛性斜颈 第七章 植物神经系统疾病的针灸治疗 一、不宁腿综合征 二、自发性多汗症 三、直立性低血压 第八章 肌肉疾病的针灸治疗 一、重症肌无力 二、周期性麻痹 第九章 精神疾病的针灸治疗 一、Alzheimer痴呆 二、血管性痴呆 三、麻痹性痴呆 四、一氧化碳中毒性痴呆 五、谵妄综合征 六、遗忘综合征 七、酒精中毒和酒精依赖 八、药物依赖 九、精神分裂症 十、躁狂症 十一、抑郁症 十二、躁狂、抑郁症 十三、焦虑症 十四、强迫症 十五、癔症 十六、疑病症 十七、神经衰弱 第十章 内分泌系统疾病的针灸治疗 一、散发性甲状腺肿 二、地方性甲状腺肿 三、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四、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五、亚急性甲状腺炎 六、慢性淋巴性甲状腺炎 七、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 八、尿崩症 九、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 十、皮质醇增多症 十一、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十二、特发性浮肿 十三、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 第十一章 血液系统疾病的针灸治疗 一、贫血 二、白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 三、特发l生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四、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五、嗜酸粒细胞增多症 六、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七、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八、过敏性紫癜 九、脾功能亢进症 第十二章 代谢性疾病的针灸治疗 一、糖尿病 二、自发性低血糖症 三、高脂血症和高脂蛋白血症 四、单纯性肥胖 五、痛风 第十三章 结缔组织疾病的针灸治疗 一、类风湿性关节炎 二、强直性脊柱炎 三、全身性红斑狼疮 四、结节性多动脉炎 五、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 六、进行性全身性硬化症 七、白塞氏病 八、干燥综合征 九、风湿热
展开全部

现代针灸学:下卷:内科疾病的针灸治疗 节选

一门学科的生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适应科学发展要求的能力和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而这种适应能力又取决于其自身的创新能力及发展潜力,针灸学也不例外。
针灸疗效的提高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临床经验的积累;二是指导理论的创新。临床经验的积累既包括自己临床经验的总结,也包括对他人临床经验的传承和学习。临床经验的积累对于一个医生诊疗水平的提升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经验积累过程伴随着临床医生的整个职业生涯。但经验往往有其片面性、复杂性,我们需要从繁纷复杂的经验中寻求规律,这一过程就是理论升华、理论发展的形式之一。比如取穴组方规律问题,我们曾对针灸疗法的几十种适宜病种的取穴组方规律进行过循证研究,研究结果令人振奋,虽然一种疾病的针灸治疗往往涉及数条乃至十余条经脉上的几十个乃至上百个穴位,粗看上去混乱、不易掌握,其实这些纷繁复杂的经验背后隐含着的规律性,如:
(1)针灸治疗胆系疾病的118篇文献中,涉及13条正经、61个穴位。而胆道系统接受来自T7~10节段的交感神经的支配。通过对相关文献统计可以得知,使用频次前10位的穴位中有两组,一组穴位(临近部位的穴位)胆俞、期门、日月、肝俞、中脘等均分布在T2~10神经节段区;另一组(远隔部位的穴位)阳陵泉、胆囊、太冲、足三里等分布在L2~S3节段区,但这一组穴位(阳陵泉、胆囊、太冲、足三里)都有着较为一致的节段神经支配,并通过脊髓固有束上行与T7~10神经节段相联系。因此,支配胆道系统的神经节段完全重叠在支配第二组穴位的神经节段范围之内。这说明使用频次前10位的两组穴位之所以在治疗胆系疾病中被广泛使用,是因为都具有的神经解剖及生理学基础。
(2)针灸治疗偏头痛的144篇文献中,涉及11条经脉、68个穴位。支配头面部血管平滑肌的交感神经均来自T1~5节段。临近部位的穴位(风池、太阳、率谷、百会、头维、阿是)分布着来自C1~4节段的躯体神经和/或来自T1~5的交感神经。另外一组为远隔部位的穴位(合谷、太冲、外关、阳陵泉),但其中位于上肢的合谷、外关分布着来自C5~T1节段的躯体神经,与头面部血管之间也具有密切的解剖生理学联系;而太冲、阳陵泉则分布着 来自L4~S3节段的躯体神经,与头面部血管之间分别处于相距较远的神经节段支配区内,二者之间似乎没有密切的解剖生理学联系。其实,传入到L4~S3节段的躯体感觉神经信号可以通过脊髓固有束上行对T2~10节段神经的功能产生影响。
(3)针灸治疗增生的83 篇文献中,涉及了12条经脉、73个穴位。部位分
布着来自T1~5节段的交感神经,使用频次居前10位的穴位中,有8个穴位(膻中、乳根、屋翳、肝俞、期门、合谷、肩井、天宗)分布在上部胸髓节段支配区或与之相近的节段区内,故奠定了用胸髓节段支配区的穴位治疗疾病的生理学基础。这与处在相同或相近神经节段支配区内的腧穴有类同调节作用的理论相吻合。而足三里、太冲则对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具有调节作用。况且,传入到L4~S3节段的躯体感觉神经信号可以通过脊髓固有束上行对T2~10节段神经的功能产生影响。
(4)针灸治疗颈椎病的725篇文献中,涉及多达14条经脉、213个穴位,通过对相关文献统计可以得知,使用频次前10位的穴位均集中分布在C1~8和T1神经节段支配区内,而颈肩部的软组织主要接受来自C1~8节段的神经支配,即治疗颈椎病的常用穴位均分布在与颈肩部的软组织相同或相近的神经节段支配区内。
(5)针灸治疗便秘的240篇文献中,涉及13条经脉、72个穴位。使用频次前10位的穴位以任脉和胃经为主,并且其中的9个穴位的神经支配与T8~L4神经段密切相关,而胃主要接受T6~T10节段的神经支配,结肠主要接受 T11~L2节段的神经支配,即针灸治疗便秘的常用穴位多数分布在与支配胃肠相同或相近的神经节段支配区内。
(6)针灸治疗肠梗阻的92篇文献中,涉及10条经脉、45个穴位,通过对相关文献统计可以得知,足三里、天枢、上巨虚等使用频次居前 10 位的穴位集中分布在T9~S2支配区内,而这一区域与肠梗阻的发生部位具有密切的解剖生理学联系,正是上述联系奠定了这些穴位治疗肠梗阻的生物学基础。
(7)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58篇文献中,涉及12条经脉、52个穴位,通过对相关文献统计可以得知,使用频次较高的这10个穴位均集中分布在T5~S1神经节段支配区内,而肠易激综合征的主要病变部位接受来自胸髓下端、腰骶髓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支配,正是这些常用穴位与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变部位之间的神经节段联系奠定了其治疗本病的生理学基础。
……

现代针灸学:下卷:内科疾病的针灸治疗 作者简介

陈少宗 1985年毕业于山东中医药大学,现任山东中医药大学研究员、教授,美国中医学院教授,山东针灸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山东针灸学会疼痛与神经运动性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针灸康复分会副会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时间生物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针灸学会理事,中国针灸学会学科与学术建设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针灸学会耳穴诊治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学哲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国际针灸临床杂志》副主编,《医学哲学》编委,《上海针灸杂志》编委,《中华中医药杂志》编委。主要从事现代针灸学研究及临床工作,倡导建立以“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学说及腧穴作用规律、作用的四大规律”为核心的“现代针灸学体系”,拓展了基于现代科学背景下的全息生物医学及现代时间针灸学体系。以首位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
160余篇,出版著作10余部。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