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老舍自述-注疏本

老舍自述-注疏本

作者:老舍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10-01
开本: 16开 页数: 393页
读者评分:5分1条评论
本类榜单:传记销量榜
中 图 价:¥28.0(4.3折) 定价  ¥65.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老舍自述-注疏本 版权信息

  • ISBN:9787514367737
  • 条形码:9787514367737 ; 978-7-5143-6773-7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老舍自述-注疏本 本书特色

※“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自述一生!
※中国老舍研究会、老舍家人推荐!
※老舍家人亲选授权多幅珍藏照片!大气雅致典藏版本、双封设计附赠精美书签!
※这部书集传记、史料、论述于一身,而且图文并茂,尽大可能保持了老舍先生自述的原貌,弥补了老舍先生晚年没有写下一本自传的缺憾。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本子,全家人都期待早日出版。——舒济(老舍长女)
※生活中的父亲完全是矛盾的。他一天到晚大部分时间不说话,在闷着头构思写作。很严肃、很封闭。但是只要有人来,一听见朋友的声音。他马上很活跃了,平易近人,热情周到,很谈得来。仔细想来,父亲也矛盾。因为他对生活、对写作极认真勤奋;另一方面,他又特别有情趣,爱生活。——舒乙(老舍之子)
※老舍先生永远活在他的作品当中,活在一代代读者心中,活在人民中间。——巴金(作家)
※大雅近俗,大洋近土,精通世故,返璞归真。——于是之(表演艺术家)
※老舍先生成了我毕生超喜爱的作家之一,我对他怀有崇高的敬意。——季羡林(语言学家、文学家)
※老舍是市民文学的代表,独特的下层生活经验,使得老舍对北京市民的性格和生活有着深入的了解和体会,老舍作品中的爱与恨同市民社会中的爱与恨是一致的。——陈思和(学者)
※老舍显然已经认定,在一个病态社会里,要改善无产阶级的处境就得要集体行动;如果这个阶级有人要用自己的力量来求发展,只突然加速他自己的灭亡而已……毫无疑问,老舍是把社会批判当做小说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夏志清(文学评论家、教授)
※我发现老舍小说中的深度、激情和幽默都是世界性的。——[法]勒·克莱齐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老舍自述-注疏本 内容简介

胡风说老舍会“为友情伤心坠泪,是非常欢喜交友,能合群的人”,吴祖光说老舍“温柔敦厚,和蔼可亲”,冰心说他“永远是激荡于天地间的一股正气”,巴金称他是“中国知识分子好的典型”,曹禺说他是“中国当代的人杰”,北京市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称号;朱光潜认为他的小说首屈一指……

《老舍自述(注疏本)》是世界文坛长时间关注的“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自述一生,中国老舍研究会、老舍家人推荐版本。本书共计四十万余万字,其中十多万字是注释,由老舍研究专家徐德明和易华两位教授从《老舍全集》中选择、截取老舍先生自述作品的原文,精心连接,整合而成。书中所截取的自述是老舍先生在不同生命阶段的自我写照,内容包括至亲朋好友,怀念故乡,旅居观光的记录、写作的总结、家庭生活的体会等等,都是真情实事的描述。本书集传记、史料、论述于一身,而且图文并茂、尽大可能保持了老舍先生自述的原貌,将这些珍贵的一手材料编辑成为忠实于原作者的“自传”,弥补了老舍先生晚年没有写下一本自传的缺憾。

老舍自述-注疏本 目录

序 言


序 诗


**章 童年习冻饿


**节 “庆春”


第二节 父 亲


第三节 母 亲


第四节 入 学


第五节 没有故事


第二章 糊口四方


**节 “五四”


第二节 小型的复活


第三节 英 国


第四节 新加坡


第三章 壮岁饱酸辛


**节 济 南


第二节 青 岛


第四章 八方风雨


**节 开始流亡


第二节 在武汉


第三节 写通俗文艺


第四节 文协与会刊


第五节 入 川


第六节 滇行与青蓉行


第七节 多鼠斋与贫血


第八节 “文牛”与“愚人”


第九节 在北碚


第十节 望北平


第五章 旅美译介


**节 旅美观感


第二节 写与译


第三节 启 程


第六章 晚年逢盛世


**节 由三藩市到天津


第二节 我爱新北京


第三节 壮 游


第四节 家居生活


第七章 文章太平


**节 办 公


第二节 戏曲改进


第三节 作个学生


第四节 十年笔墨


第五节 《茶馆》的侧面消息


第六节 改造思想


第八章 滚滚横流水


第九章 茫茫末世人


后 记


附 录 原版后记



展开全部

老舍自述-注疏本 节选

徐德明和易华两位教授所编著的《老舍自述(注疏本)》是集他们多年研读老舍先生作品的心得体会,在不断教学及科研的基础上,下大功夫编著而成的。
这本书从《老舍全集》中选择、截取老舍先生自述作品的原文,精心连接,整合而成。书中所截取的自述是老舍先生在不同生命阶段的自我写照,内容包括至亲好友,怀念故乡,旅居观光的记录、写作的总结、家庭生活的体会,等等,都是真情实事的描述。两位教授尽*大可能保持了老舍先生自述的原貌,将这些珍贵的一手材料编辑成为忠实于原作者的“自传”,弥补了老舍先生晚年没有写下一本自传的缺憾。
这本书有四十万字,其中十多万字是注释。编著者为了保持“自述”的原貌、完整性和文思的贯通,没有在“自述”里插入解释、剖析或论述,而是采用了注释的方式,用心良苦,费时费力。这些需要注释的词汇涵盖老舍先生一生各个历史时期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词汇名目繁多,涉及大量历史、地理、习俗和人名,有些注释的资料是很难搜集到的。这些注释不仅帮助此书*大限度保持了“自述”的客观性和权威性,而且为准确、全面地理解老舍先生的自述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除此之外,注释里还有编著者独到的、高水准的论述。这些论述使此书也可视为老舍评传。 《老舍自述(注疏本)》的注释水平高,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品质,这是此书的一大特点。
这部书集传记、史料、论述于一身,而且图文并茂。我衷心祝贺并感谢两位编著者。他们倾注几十年的积累,成功地完成了这部优秀的著作,为传播老舍作品,深入老舍研究做出了贡献。在此也感谢出版者的支持,使这部好书得以面世。

舒济
2018 年4 月8 日


序诗

昔年

我昔生忧患,愁长记忆新;
童年习冻饿,壮岁饱酸辛。
滚滚横流水,茫茫末世人。
倘无共产党,荒野鬼为邻!


今日

晚年逢盛世,日夕百无忧;
儿女竞劳动,工农共戚休。
诗吟新事物,笔扫旧风流。
莫笑行扶杖,昂昂争上游!

**章 童年习冻饿

生于北平,三岁失怙,可谓无父。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无父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布尔乔亚之仁未能一扫空也。幼读三百千,不求甚解。继学师范,遂奠教书匠之基。

**节 “庆春”

我是腊月二十三日酉时,全北京的人,包括皇上和文武大臣,都在欢送灶王爷 上天的时刻降生的呀!
灶王爷上了天,我却落了地。
那是有名的戊戌年啊!
在我降生的时候,父亲正在皇城的什么角落值班。男不拜月,女不祭灶,自古为然。姑母是寡妇,母亲与二姐 也是妇女;我虽是男的,可还不堪重任。
我的母亲是因为生我,失血过多,而昏了过去的。幸而大姐及时地来到。母亲晕过去半夜,才睁眼看见她的老儿子。大姐把我揣在怀里,一边为母亲的昏迷不醒而落泪,一边又为小弟弟的诞生而高兴。二姐独自立在外间屋,低声地哭起来。天很冷,若不是大姐把我揣起来,不管我的生命力有多么强,恐怕也有不小的危险。
在生我的第二天,虽然母亲是那么疲倦虚弱,嘴唇还是白的,她可还是不肯不操心。她知道:平常她对别人家的红白事向不缺礼,不管自己怎么发愁为难。现在,她得了“老”儿子,亲友怎能不来贺喜呢?大家来到,拿什么招待呢?父亲还没下班儿,正月的钱粮还没发放。向姑母求援吧,不好意思。跟二姐商议吧,一个小姑娘可有什么主意呢。看一眼身旁的瘦弱的、几乎要了她的命的“老”儿子,她无可如何地落了泪。
第二天早上,二哥福海搀着大舅妈来到。
他知道母亲要说什么。“您放心,全交给我啦!明天洗三,七姥姥八姨的总得来十口八口儿的,这儿二妹妹管装烟倒茶,我当厨子,两杯水酒,一碟炒蚕豆,然后是羊肉酸菜热汤儿面,有味儿没味儿,吃个热乎劲儿。好不好?有爱玩小牌儿的,四吊钱一锅。您一丁点心都别操,全有我呢!完了事,您听我一笔账,决不叫您为难!”
他的确有些本领,使我的洗三办得既经济,又不完全违背“老妈妈论” 的原则。
正十二点,晴美的阳光与尖溜溜的小风把白姥姥和她的满腹吉祥话儿,送进我们的屋中。
白姥姥在炕上盘腿坐好,宽沿的大铜盆(二哥带来的)里倒上了槐枝艾叶熬成的苦水,冒着热气。参加典礼的老太太们、媳妇们,都先“添盆”,把一些铜钱放入盆中,并说着吉祥话儿。几个花生,几个红、白鸡蛋,也随着“连生贵子”等祝词放入水中。这些钱与东西,在*后,都归“姥姥”拿走。虽然没有去数,我可是知道落水的铜钱并不很多。正因如此,我们才不能不感谢白姥姥的降格相从,亲自出马,同时也足证明白姥姥惹的祸大概并不小。
边洗边说,白姥姥把说过不知多少遍的祝词又一句不减地说出来:“先洗头,作王侯;后洗腰,一辈倒比一辈高;洗洗蛋,作知县;洗洗沟,作知州!”大家听了,更加佩服白姥姥——她明知盆内的铜钱不多,而仍把吉祥话说得完完全全,不偷工减料,实在不易多得!虽然我后来既没作知县,也没作知州,我可也不能不感谢她把我的全身都洗得干干净净,可能比知县、知州更干净一些。
洗完,白姥姥又用姜片艾团灸了我的脑门和身上的各重要关节。因此,我一直到年过花甲都没闹过关节炎。她还用一块新青布,沾了些清茶,用力擦我的牙床。我就在这时节哭了起来;误投误撞,这一哭原是大吉之兆!在老妈妈们的词典中,这叫作“响盆”。有无始终坚持不哭、放弃吉利的孩子,我就不知道了。*后,白姥姥拾起一根大葱打了我三下,口中念念有词:“一打聪明,二打伶俐!”这到后来也应验了,我有时候的确和大葱一样聪明。
这棵葱应当由父亲扔到房上去。就在这紧要关头,我父亲回来了。屋中的活跃是无法形容的!他一进来,大家便一齐向他道喜。他不知请了多少安,说了多少声“道谢啦!”,可是眼睛始终瞭着炕中间。我是经得起父亲的鉴定的,浑身一尘不染,满是槐枝与艾叶的苦味与香气,头发虽然不多不长,却也刚刚梳过。我的啼声也很雄壮。父亲很满意,于是把褡裢中两吊多钱也给了白姥姥。

第二节 父亲

我一点不能自立:是活下去好呢?还是死了好呢? 我还不如那么一只小黄绒鸡。它从蛋壳里一钻出来便会在阳光下抖一抖小翅膀,而后在地上与墙角,寻些可以咽下去的小颗粒。我什么也不会,我生我死须完全听着别人的;饿了,我只知道啼哭,*具体的办法不过是流泪!我只求一饱,可是母亲没有奶给我吃。她的乳房软软的贴在胸前,乳头只是两个不体面而抽抽着的黑葡萄,没有一点浆汁。怎样呢,我饿呀!母亲和小姐姐只去用个小沙锅熬一点浆糊,加上些糕干面,填在我的小红嘴里。代乳粉与鲜牛乳,在那不大文明的时代还都不时兴;就是容易找到,家中也没有那么多的钱为我花。浆糊的力量只足以消极的使我一时不至断气,它不能教我身上那一层红软的皮儿离开骨头。我连哭都哭不出壮烈的声儿来。
假如我能自主,我一定不愿意长久这么敷衍下去,虽然有点对不起母亲,可是这样的苟且偷生怎能对得起生命呢?
自然母亲是不亏心的。她想尽了方法使我饱暖。至于我到底还是不饱不暖,她比任何人,甚至于比我自己,都更关心着急,可是她想不出好的方法来。她只能偎着我的瘦脸,含着泪向我说:“你不会投生到个好地方去吗?”然后她用力的连连吻我,吻得我出不来气,母子的瘦脸上都显出一点很难见到的血色。
“七坐八爬”。但是我到七个月不会坐,八个月也不会爬。我很老实,仿佛是我活到七八月之间已经领略透了生命的滋味,已经晓得忍耐与敷衍。除了小姐姐把我扯起来趔趄着的时候,我轻易也不笑一笑。我的青黄的小脸上几乎是带出由隐忍而傲慢的神气,所以也难怪姑母总说我是个“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小东西”。
我猜想着,我那个时候一定不会很体面。虽然母亲总是说我小时候怎么俊,怎么白净,可是我始终不敢深信。母亲眼中要是有了丑儿女,人类即使不灭绝,大概也得减少去好多好多吧。当我七八岁的时候,每逢大姐丈来看我们,他必定要看看我的“小蚕”。看完了,他仿佛很放心了似的,咬着舌儿说——他是个很漂亮的人,可惜就是有点咬舌儿——“哼,老二行了;当初,也就是豌豆那么点儿!”我很不爱听这个,就是小一点吧,也不至于与豌豆为伍啊!可是,恐怕这倒比母亲的夸赞更真实一些,我的瘦弱丑陋是无可否认的。
一岁半,我把父亲“剋”死了。
父亲的模样,我说不上来,因为还没到我能记清楚他的模样的时候,他就逝世了。这是后话,不用在此多说。我只能说,他是个“面黄无须”的旗兵,因为在我八九岁时,我偶然发现了他出入皇城的那面腰牌,上面烫着“面黄无须”四个大字。
义和团起义的那一年,我还不满两岁,当然无从记得当时的风狂火烈、杀声震天的声势和光景。可是,自从我开始记事,直到老母病逝,我听过多少多少次她的关于八国联军罪行的含泪追述。对于集合到北京来的各路团民的形象,她述说的不多,因为她,正像当日的一般妇女那样,是不敢轻易走出街门的。她可是深恨,因而也就牢牢记住洋兵的罪行——他们找上门来行凶打抢。母亲的述说,深深印在我的心中,难以磨灭。在我的童年时期,我几乎不需要听什么吞吃孩子的恶魔等等故事。母亲口中的洋兵是比童话中巨口獠牙的恶魔更为凶暴的。况且,童话只是童话,母亲讲的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是直接与我们一家人有关的事实。
我不记得父亲的音容,他是在那一年与联军巷战时阵亡的。他是每月关三两饷银的护军,任务是保卫皇城。联军攻入了地安门,父亲死在北长街的一家粮店里。
那时候,母亲与姐姐既不敢出门,哥哥刚九岁,我又大部分时间睡在炕上,我们实在无从得到父亲的消息——多少团民、士兵,与无辜的人民就那么失了踪!
多亏舅父家的二哥前来报信。二哥也是旗兵,在皇城内当差。败下阵来,他路过那家粮店,进去找点水喝。那正是热天。店中职工都已逃走,只有我的父亲躺在那里,全身烧肿,已不能说话。他把一双因脚肿而脱下来的布袜子交给了二哥,一语未发。父亲到什么时候才受尽苦痛而身亡,没人晓得。
父亲的武器是老式的抬枪,随放随装火药。几杆抬枪列在一处,不少的火药就撒落在地上。洋兵的子弹把火药打燃,而父亲身上又带有火药,于是……。
在那大混乱中,二哥自顾不暇,没法儿把半死的姑父背负回来,找车没车,找人没人,连皇上和太后不是都跑了吗?
进了门,二哥放声大哭,把那双袜子交给了我的母亲。许多年后,二哥每提起此事就难过,自谴。可是我们全家都没有责难过他一句。我们恨八国联军!
母亲当时的苦痛与困难,不难想象。城里到处火光烛天,枪炮齐响,有钱的人纷纷逃难,穷苦的人民水断粮绝。父亲是一家之主,他活着,我们全家有点老米吃;他死去,我们须自谋生计。母亲要强,没有因为悲伤而听天由命。她日夜操作,得些微薄的报酬,使儿女们免于死亡。在精神状态上,我是个抑郁寡欢的孩子,因为我刚一懂得点事便知道了愁吃愁喝。这点痛苦并不是什么突出的例子。那年月,有多少儿童被卖出去或因饥寒而夭折了啊!
联军攻入北京,他们究竟杀了多少人,劫走多少财宝,没法统计 。这是一笔永远算不清的债!以言杀戮,确是鸡犬不留。北京家家户户的鸡都被洋兵捉走。敢出声的狗,立被刺死——我家的大黄狗就死于刺刀之下。偷鸡杀狗表现了占领者的勇敢与威风。以言劫夺,占领者的确“文明”。他们不像绿林好汉那么粗野,劫获财宝,呼啸而去。不!他们都有高度的盗窃技巧,他们耐心地,细致地挨家挨户去搜索,剔刮,像姑娘篦发那么从容、细腻。
我们住的小胡同,连轿车也进不来,一向不见经传。那里的住户都是赤贫的劳动人民,*贵重的东西不过是张大妈的结婚戒指(也许是白铜的),或李二嫂的一根银头簪。可是,洋兵以老鼠般的聪明找到这条小胡同,三五成群,一天不知来几批。我们的门户须终日敞开,妇女们把剪子藏在怀里,默默地坐在墙根,等待着文明强盗——刽子手兼明火、小偷。他们来到,先去搜鸡,而后到屋中翻箱倒柜,从容不迫地、无孔不入地把稍有价值的东西都拿走。**批若有所遗漏,自有第二批、第三批前来加意精选。
我们的炕上有两只年深日久的破木箱。我正睡在箱子附近。文明强盗又来了。我们的黄狗已被前一批强盗刺死,血还未干。他们把箱底儿朝上,倒出所有的破东西。强盗走后,母亲进来,我还被箱子扣着。我一定是睡得很熟,要不然,他们找不到好东西,而听到孩子的啼声,十之八九也会给我一刺刀。一个中国人的性命,在那时节,算得了什么呢!况且,我又是那么瘦小、不体面的一个孩子呢!

老舍自述-注疏本 相关资料


※“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自述一生!

n
※中国老舍研究会、老舍家人推荐!

n
※老舍家人亲选授权多幅珍藏照片!大气雅致典藏版本、双封设计附赠精美书签!

n
※这部书集传记、史料、论述于一身,而且图文并茂,尽大可能保持了老舍先生自述的原貌,弥补了老舍先生晚年没有写下一本自传的缺憾。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本子,全家人都期待早日出版。——舒济(老舍长女)

n
※生活中的父亲是矛盾的。他到晚大部分时间不说话,在闷着头构思写作。很严肃、很封闭。但是只要有人来,一听见朋友的声音。他马上很活跃了,平易近人,热情周到,很谈得来。仔细想来,父亲也矛盾。因为他对生活、对写作极认真勤奋;另一方面,他又特别有情趣,爱生活。——舒乙(老舍之子)

n
※老舍先生永远活在他的作品当中,活在一代代读者心中,活在人民中间。——巴金(作家)

n
※大雅近俗,大洋近土,精通世故,返璞归真。——于是之(表演艺术家)

n
※老舍先生成了我毕生超喜爱的作家之一,我对他怀有崇高的敬意。——季羡林(语言学家、文学家)

n
※老舍是市民文学的代表,独特的下层生活经验,使得老舍对北京市民的性格和生活有着深入的了解和体会,老舍作品中的爱与恨同市民社会中的爱与恨是一致的。——陈思和(学者)

n
※老舍显然已经认定,在一个病态社会里,要改善无产阶级的处境就得要集体行动;如果这个阶级有人要用自己的力量来求发展,只突然加速他自己的灭亡而已……毫无疑问,老舍是把社会批判当做小说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夏志清(文学评论家、教授)

n
※我发现老舍小说中的深度、激情和幽默都是世界性的。——勒·克莱齐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老舍自述-注疏本 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
本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正红旗人,生于北京,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剧作家。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
老舍先生自幼丧父,家境贫寒。1912年因经济困难退学,后考入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先后在北京、天津两地中小学任教;1924年经燕京大学教授推荐赴英国任教,并开始文学创作;1930年回国后创作了《骆驼祥子》《离婚》《牛天赐传》《月牙儿》等作品,确立了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1951年获北京市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文革”时,因不堪忍受屈辱,于1966年8月24日自沉于太平湖。
作为一名全才的文学家,老舍先生创作领域涉猎广泛,除大量小说外,有新旧体诗歌、散文、话剧剧作、歌剧剧本、电影剧本、曲剧、京剧、相声作品,等等,还可用英文写作,同时还有深厚的书法及诗词功底。著有长篇小说《小坡的生日》《猫城记》《赵子曰》《四世同堂》《二马》《正红旗下》等,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等。
老舍先生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徐德明
扬州人,木匠,手艺不足以傲人;博士,学未淹博仍平心读书;教授,误人尚浅而少文字造孽。留心小说雅俗、城乡、诗学践行,皆浅尝辄止。嗜读老舍,酷爱扬州评话。任职扬州大学文学院。

易华
江苏通州人,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文学博士。自大学研读老舍至今不曾中辍。

商品评论(1条)
  • 主题:

    已经全部看完,看完之后,对老舍先生多了很多新的认知,有人生恍然的感觉,纸张印刷都很不错,建议购买

    2023/5/21 8:41:37
    读者:******(购买过本书)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