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城市英雄

城市英雄

作者:罗时汉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时间:2010-10-01
开本: 16开 页数: 463
读者评分:4.3分4条评论
本类榜单:历史销量榜
中 图 价:¥20.9(5.5折) 定价  ¥3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城市英雄 版权信息

  • ISBN:9787535447081
  • 条形码:9787535447081 ; 978-7-5354-4708-1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城市英雄 本书特色

《城市英雄:武昌首义世纪读本》:一百年前,武昌首义的英雄们浴血奋战,以惊世壮举,继美利坚、法兰西之后缔造了世界第三个共和国——中华民主共和国;一百年后,我寓居武汉三镇之汉阳江边,伏案写作。常常伫立窗前,看滚滚江流彼岸的武昌文昌门一带,想象着火光腾起的那个子夜。不禁喃喃:“武汉啊,你们有很了不起的故事,但你们没有讲……”百年前的先贤们,我来了,我来寻访声色壮丽的你们了,我来讲述可歌可泣的你们了,我也要以铁血精神来表达整座城市对你们的由衷敬意和不朽怀念!

城市英雄 内容简介

本书以独特的角度表现武昌首义。全书约50万字(含图片、资料等),前后有著名学者章开沅、冯天瑜二位先生所作的序言和作者本人创作谈式的后记。正文部分共18章,前面5章归纳了武汉的城市历史地位和酝酿武昌首义的社会大环境;中间9章叙述了湖北地区革命组织的建立与武昌首义暨阳夏保卫战的发生经过;后面4章回顾了武昌首义的意义及影响包括首义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脉络清晰,结构合理。

城市英雄 目录

序一 迎接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章开沅
序二 乡邦之情与城市之恋冯天瑜
**章 历史选择了武汉
1.赤壁之战的通天大火照亮这里
2.谁说此地“自古不帝都”
3.张之洞使汉口成为近代“深圳”
4.竞争*剧*烈的“东方芝加哥”
附录 读图:一只靴子踩着两块石头
第二章 百年前武汉城市风潮
5.剪辫子成为新的时尚
6.后湖征地与吴一狗事件
7.和平请愿此路不通
附录 红楼一一武昌*美的新房子
第三章 从自立军案到花园山聚会
8.剃头匠泄密的自立军起事案
展开全部

城市英雄 节选

《城市英雄:武昌首义世纪读本》以独特的角度表现武昌首义。全书约50万字(含图片、资料等),前后有著名学者章开沅、冯天瑜二位先生所作的序言和作者本人创作谈式的后记。正文部分共18章,前面5章归纳了武汉的城市历史地位和酝酿武昌首义的社会大环境;中间9章叙述了湖北地区革命组织的建立与武昌首义暨阳夏保卫战的发生经过;后面4章回顾了武昌首义的意义及影响包括首义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脉络清晰,结构合理。

城市英雄 相关资料

插图:“江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中国第一部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的开篇之词,曾刻在龟山鲁肃墓旁的一棵树上,为一缕斜阳所照耀。武汉三镇与东汉三国似乎总有某种联系。对武汉三镇地图百看不厌,看来看去忽然发现,如果南北颠倒地看,武昌、汉口和汉阳的分布跟北魏、西蜀和东吴的方位大相吻合。且从特质上分析,武昌颇像曹魏,大气,占有天时;汉口尤像刘蜀,人多,具有人气;汉阳则更像孙吴,有山有水,拥有地利。武汉三镇各据一方,岂不跟三国割据有惟妙的相似?“三”这个概念,可能对武汉人有着与生俱来的兴趣。沙羡县是武汉历史上最早的县邑,有研究者根据汉水南至沙羡人江,认为其县治就在今天的汉口,(一说沙羡县治在今天的金口镇)。终两汉四百多年,沙羡县一直建有城廓,故沙羡城是武汉中心城区建城之始。东汉三国时期的风云人物都在武汉留下了遗迹,如祢衡的鹦鹉洲、鲁肃的龟山墓、白马洲、关羽的洗马口、卓刀泉、刘备的郊天台、孙权的吴主寺、曹操的彤云阁,等等。魏黄初年,孙权把统治中心从夏口上游的公安迁到下游的鄂城为国都并改名武昌。公元266年,吴主孙皓已迁都至武昌。陆凯在武昌上疏孙皓时,引用童谣“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劝孙皓从武昌还都建业(南京)。当然,那时的武昌是指鄂城或武昌县。魏蜀吴三方各自占据湖北,三国的临界点就在夏口(现武昌),司马懿曾称这一带为长江之“心喉”,争夺鏖战最剧。这是武汉开始跻身中华重镇之列的标志。天时地利人和的武汉三镇上演着旷日持久的“三城演义”。双城对峙的出现是武汉第一次发展的鼎盛期。在沙羡城之后出现的江北欲月城在龟山北麓,城因如欲月而名;江南夏口城在蛇山西头,因对着夏水(汉水)人江口,故名夏口,后来武昌城门汉阳门的由来也沿此例。这样的城市格局持续了漫长的岁月。至唐代中期,武昌成为区域性行政、军事中心的地位大为增强,一代名噪史籍之宰相、曾任武昌军节度使的牛僧孺重建武昌砖城,并决定把汉阳汉川两县划属武昌管辖,这是大江两岸的行政建制首次合而为一。宋高宗绍兴四年(1134年),鄂王岳飞在武昌设大本营达七年之久,府衙设司门口。他三次从此出师北伐,后被十二道金牌强令班师武昌。岳飞对武昌感情很深,作于武昌的另一首《满江红》末句道,“骑黄鹤,却归来,再续汉阳游。”岳飞屈死后,武汉人作诗惋悼:“自古忠臣帝王疑,全忠全义不全尸。武昌门外千株柳,不见杨花扑面飞。”并建全国第一座岳鄂王庙于蛇山,岁岁祭祀,还立“岳王府”石碑。800年后,武昌民众把岳武穆遗像重树起来,以发扬民族精神,激励抗日斗志。应该说,岳飞的英雄形象世代感召着武汉人,后来出现的汉口还有一条岳飞街。南宋时期,武昌上升为长江三大城市之一,陆游曾认为武昌,“虽钱塘(杭州)、建康(南京)不能过,隐然一大都会。”冶铁、制瓷、造船业非常发达。武昌洪山的无影塔,为南宋度宗咸淳六年(1270年)兴福寺遗物,为武汉现存最老的地面建筑。至元代,武昌早已超越江陵、襄阳成为政治中心,设湖广行省治所。湖广行省的管辖范围包括湖北湖南广西全部和广东贵州的一部分,是全国最大的行省。元世祖封子脱欢为镇南王,后泰定帝封其子宽彻普化于武昌,设立元代封国——威顺王国。如今蛇山黄鹤楼前的孔明灯即胜象宝塔,一般人认为它是建于至正三年(1343年)的陵墓建筑(《广阳杂记》:“大元至正中威顺王太子建”),但并没有墓葬特点。1955年修长江大桥拆除它时,在现场没有发现葬具及遗葬遗物,仅从塔底清出一件石幢和密封铜瓶。瓶底刻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岁在甲戌九月乙卯谨志”,瓶腹有文:“如来宝塔,奉安舍利;国宁民康,永承佛庇。”基本认定它是西藏佛教密宗佛塔“喇嘛塔”。明万历元年(1573年)姚宏谟在《重修晴川阁记》中,第一次把武昌府城和汉阳府城合称为“武汉”,有“武汉之胜迹”句。明朝中叶汉口悄然崛起,约200年后成为天下四聚和四大名镇之一。清初的《大清一统志》中说,它“往来要道,居民填溢,商贾辐辏,为楚中第一繁盛处”。与武昌、汉阳形成鼎立之势。“武汉”之称自然开始包括汉口了。有一种说法是武汉“自古不帝都”。武汉作为战乱水患频仍之地,确实不具洛阳、南京等地之帝都之相。但是,仍有几个短暂的朝代和政权曾在此设立都城。陈武帝永定三年(公元559年),萧庄在郢州称帝。郢州城是东晋刘宋王朝时在东吴夏口城的基础上筑建,这最早的城垣至今还有遗迹。元顺帝至正十六年,南方红巾军徐寿辉的天完政权定都汉阳并营建宫室,其遗址汉阳公园内现有红巾湖。不久,沔阳人陈友谅改天完为大汉,以武昌为中心,与北方红巾军朱元璋争夺天下。至元十四年,继位于武昌的陈友谅幼子陈理出降,大汉政权终告结束。

商品评论(4条)
书友推荐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