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巾生今世

作者:岳美缇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04-20
开本: 16开 页数: 318
本类榜单:艺术销量榜
中 图 价:¥21.8(5.2折) 定价  ¥42.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巾生今世 版权信息

  • ISBN:750393496
  • 条形码:9787503934964 ; 978-7-5039-3496-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巾生今世 本书特色

五十年前我从昆曲闺门旦改行小生,俞振飞老师把我定位在巾生一行:巾生大都是年方弱冠,尚无功名、婚姻的年轻书生。从此我女扮男装,成了昆曲舞台的女小生。我追随俞振飞老师、沈传芷老师将近四十年,在老师的春风雨露和昆曲艺术的滋养下一路行来,如今虽是华发丛生,却依然在舞台上演我的巾生。 昆曲使我的人生享受着美丽和华彩,也让我饱受着坎坷和跌宕。

巾生今世 内容简介

昆曲对我来说,是一种感召,我每天都能感受到它悠长历史的重量,感触着它繁华和败落的兴衰沉浮,也每天思考着它六百年生命的神秘基因,它让我们为之魂牵梦绕的魅力是什么?是一种美!一种凝聚了中国文化精神的古典美,优美华丽的曲词、繁复精致的身段,无不充满了动人的美!它将文学、舞蹈、歌唱、表演极完善地糅合在一起。文人学者可以从曲词中看到中国文字的飞扬文采,音乐家可以从曲调里感受到传统丝竹的悠扬低回,园林家甚至可以从中体味中国园林的玲珑曲折,画家则于水袖翻穿间想象中国绘画的气韵生动。从不同角度去看昆曲,它都有着极丰富的内涵,为此,余秋雨老师说昆曲是中国古典戏剧的*高典范,大家都为之盛赞。

巾生今世 目录

自序
上编 一个孤单的女小生
与昆曲结缘
开蒙之初
大樟树下的孩子
寸草春晖
改行小生

机缘
模仿开始
毕业
“包袱”背了半辈子
信,再也回不来了
风云突变
有影无踪忆流年
别亦难
青春年华
往事如烟
重逢日再携手
惊梦醒来三十春

**次当导演
梦绕《牡丹亭》
一曲琴声,断送青春
魂萦洛水边
演个小人物
女小生的路
谜一般的日子
意外
为什么录《邯郸梦·三醉》
唱唐诗宋词
钓鱼台“听课”
奇怪的大寨之行
重唱《贺新郎》
画竹情怀
缘未了,情未了……
下编 独步芳尘
青云桥下独徘徊
众里寻他千百度
山穷水尽疑无路
春光烂漫唱相如
美哉!司马相如!
柳枝梅影一生缘
寻找
艳非常,使人惊诧
我的另一个舞台
云开月朗——昆曲的形式美
我爱唱曲
昆曲——一种神秘的基因
昆剧巾生表演的艺术特点
从脚下练起——谈昆曲小生的台步
美若兰花——谈昆曲小生的指法
形神的聚焦点——谈眼神的训练
流动的美——昆曲表演中的水袖运用
褶子的功夫
情动于中——我对体验的理解
小生的气质
附录
后记
展开全部

巾生今世 节选


    Z001年5月18日,中国昆曲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世界首批
“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有着六百余年历史的昆曲艺术遗产,再
一次在世界范围内被更多的人们所认识,为世界所赞赏。从“一出戏救活了一
个剧种”,到全民热情地参与文化遗产的保护;从少数老艺人对“一息尚存”
的技艺的勉力维系,到表演艺术团体、文化管理部门、学术研究机构、社会热
心爱好者的共同关注,中国昆曲艺术半个世纪走过的道路,正是寻求发展、致
力保护,寻求革新、致力继承的历程。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党和政府就组织以中国戏曲研究院为代表的相关
研究部门,对中国戏曲的优秀遗产,进行调查、整理、研究和发掘、保护,并
以各地昆曲艺人为基础队伍建立起专业的表演艺术团体,昆曲艺术正是在这样
的背景下,开始拥有了新中国成立后**代昆曲学员,有了全国南北昆曲艺人
的汇演、交流和合作,有了七个院团的独立建制,有了对传统剧目的整理和对
新编剧目的创造。也在这个过程中,昆曲艺术的相关文化遗产得到了尊重,清
唱曲家的演唱艺术、老艺人的表演经验、昆曲历史文献等,都借助文字、图
片、音像等诸多手段,得到记录整理,成为后学者了解传统、学习传统的参
照。进入80年代,国家文化部成立了振兴昆曲指导委员会,对昆曲艺术在新
时期的保护和创新,作出了重要的努力。特别是在胡锦涛、温家宝等国家领导
人对昆曲工作作出“抢救、保护和扶持”的重要批示后,国家财政从2005年
到2009年,每年投入1000万作为扶持昆曲专项资金,昆曲艺术的优秀遗产随
 着“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的推进,得到全面的保护和继承。
    需要指出的是,以昆曲为代表的中国戏曲文化遗产,它的表现形态主要呈
现为附着在戏曲表演者身上、依靠口传心授承续的非物质形态的遗产。五十年
来对戏曲保护、研究、创新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剧种的繁荣与发展,往往与
对这些遗产的充分发掘、整理、传承密切相关;而一个剧种的衰落与消失,也
往往与对这些遗产的漠视密切相关,剧种的兴衰*终系于那些保留在艺术表演.
团体、表演艺术家身上的精粹的表现形式能否传承。在当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工作中,不但要保护与剧种发展相关的所有物质形态的遗产,更要保护那
些存留在演员身上的、存留在剧种生存空间中的非物质形态的遗产;不但要传
承和创造昆曲历史上累积起来的所有艺术经验,更要传承和创新那些正在形成
并且符合昆曲艺术规律的独特创造,这是需要特别引起重视的。
    新中国成立之后,昆曲艺术后继有人,一批卓有建树的表演艺术家、理论
工作者成为昆曲从传统走入现代的中坚力量。他们的艺术成长,伴随着老一辈
昆曲艺人的悉心培养;他们的艺术成熟,经历了曲折但又丰厚的生活经历;他
们的艺术传承,又结合了新式教育的特点和模式。在他们数十年的艺术生涯和
理论学习中,不但继承了昆曲文化的优秀遗产,而且也附带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和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品格,他们和他们的艺术实践,成为当代社会非常值得
珍视的宝贵财富。特别是这些艺术家们继承了老一辈昆曲艺术家对自己技艺无
私传授的宝贵品格,通过他们的文章,通过他们的研究,不断启迪着昆曲后学
者、昆曲爱好者如何面对民族艺术的遗产,并将它们传承下去。
    《昆曲艺术家传记文献丛书》作为“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
的一项重要内容,正是力图将新中国培养起来的一代昆曲艺术家、理论家的艺
术生涯和他们的经验总结、研究撰述,进行集中呈现,把昆曲艺术与那些附着
在“人”身上的非物质形态的遗产,能够真实而鲜活地结合起来。这部丛书,
汇集了来自全国七个昆曲院团的表演艺术家和理论家,他们之中,有的积数十
年炉火纯青的舞台经验而有独到的心得体会,有的殚毕生精力而在音乐、表
演、文学等领域提炼出深入浅出的理论结晶;他们之中,有的至今仍奉献在艺
术舞台和教学的**线,有的则未及深入整理自己的表演经验和学术观点就遗
憾地离开我们。但是,正是从这些文字记录中,令我们能够强烈地感受到昆
曲——这一民族戏曲艺术的*高典范,在半个世纪中继绝学而续慧命的历程。
我想,昆曲艺术今后的传承和发展,也能够从这些文字中得到很好的可以汲取
的艺术营养。因之,这套丛书的出版,是值得今天的人们给予珍视的。
   2006.12.6

别亦难
  我爱兰花,因为人们把昆曲比作兰花,它是百花苑中高雅的君子。
可是我不会养花,更无能力照料兰花,于是以吊兰权充兰花。
  在窗口的阳台上,我放置了一盆吊兰,它终年常绿,竟与兰花同
样宁谧,同样潇洒,望着它,常会思念起华君来。
    自她悄然出走后,我演出很少,仅有的几次都安排我演独角戏:
《拾画叫画》,它是《牡丹亭》中的一个折子。一天,我刚排好戏走下台
来,一位老同学拉着我说:  “你每次演《拾画叫画》,总让人误为《拾
华叫华》。”短短的一句话,勾起我多少往事的回忆。
    我与她少年时同窗连床,数十年舞台上同歌共舞,几乎所有的小
生小旦戏如:《牡丹亭》、《晴雯》、《玉簪记》、《墙头马上》等都是与
她搭档的。我实难意料,她会决然地离开我们,离开了几十年安身立
命的昆剧家庭,留在大洋彼岸,留在没有至亲好友的地方。开始我一
直不能信以为真,好长一段日子,眼朦朦、昏沉沉,若有所失,常梦
见她笑吟吟地回来了,醒来才再一次明白:  “她走了,她不再回来
了!”她这一去,把我的戏都带走了。
    看着旧时的剧照,听着旧时的录音,我在心灵深处时常和她讲着:
你还记得……那年我们为了编排名著《牡丹亭》,三次修改,三次重
排,甘苦与共,不知流了多少泪和汗。正是一曲“如花美眷,似水流
年”被俞振飞老师称为“配合默契,恰到好处,是舞台上的*佳伴
侣”;可还记得“文革”后**次赴香港演出,费彝民先生看了《牡丹
亭》后大声地说:  “这一对搭档,谁也不能离开谁!”这一切我非常珍
惜,因为得来不易。可是你却把它就这么抛弃了,一个人远在天涯海角!
    我实在舍不得,为此还演《拾画叫画》,每次演出都会想起画中
人。当我凝视杜丽娘的肖像时,总觉得你含笑的双眸在和我交流,因
这幅画是当年程十发先生的女公子画的,画的蓝本就是你的剧照。当
我身临其境进入角色时,恍忽见你正娉娉婷婷自画中走来……唉,多
少往事,倏忽重现,它像是梦幻,又像是眼前,令我惆怅,令我感伤1
    1989年,在美国的五十七天中,是我们相处三十五年的*后一段
日子。我们依然经常同居一室,但却不像以前那样形影不离……
    我发现她变了,变得那样不自信,也不像以前有心里话都会和我
聊上半天,她像有心事,时常一个人沉思,一个人活动,我看在眼里,
心里也很不好受。
    我与华君被“美西昆曲社”社长夫妇邀去住在与他们家相邻的空
房子里。一幢两层楼的别墅精致舒适,楼上一间是我们卧室,楼下是
会客厅、餐厅。主人天天给我们买不少吃的、用的,不时邀请我们去
他们家的曲会唱曲子,这时我们团的男演员却住在洛杉矶的*西边,
他们十几个人住一间正在装修的客厅,因不能用煤气做饭,只能派两
个人去买些面包、熟食来吃。由于地处偏僻,平时不能外出,大家只
能在电话里聊聊天。当时环境实在不如人意,又没有人会开车,连公
共汽车也不懂怎么坐,因为没一个人会讲英语。
    华君很有兴趣学英语,经常一个入“阿、衣、喔”地在练单词发
音。有时拉着朋友学几句生活用语,什么“这是哪里”、  “这东西什么
价钱”、‘“我随便看看”。我见她很用心地记在本子上。我对外语从来
 是惧怕的,好像脑子里有个弹簧,外文音节一进来,立即就会反弹出
去。如果像他们那样学,我怕永远只能停留在A、B、c、D上。我时
而也从她那儿学几旬,结果每次开口,还要她先领着讲一遍。她不仅
用功,胆子也大,学来就敢讲,所以一有电话铃响,总叫她去接,她
很自信,拎起电话就操着英文说:  “请问,你要找什么人?”我总是边
笑边冲着她竖大拇指。



巾生今世 作者简介

岳美缇,女,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第四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和第四届、第八届上海戏剧白玉兰表演奖获得者,获第八届文化部文华表演奖,1997年获上海市“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1999年荣获文化部、人事部文化系统先进个人称号。现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上海昆剧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上海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第九至十二届上海市人大代表。1954年进上海市戏曲学校首届昆曲班,1961年毕业,习小生,工巾生,师承艺术大师俞振飞、沈传芷,表演潇洒倜傥,风格素雅清新,富蕴“俞派”艺术特有的温润书卷气质和儒雅风度,有“中国昆剧第一女小生”之美誉。在《司马相如》、《牡丹亭》、《玉簪记》、《占花魁》、《墙头马上》、《狮吼记》等剧中塑造了风格迥异、各具魅力的艺术形象。其主演的《司马相如》获全国电视戏曲片“飞天奖”一等奖;《陈妙常和潘必正》获全国电视戏曲艺术片奖。曾赴英国、美国、新加坡、丹麦、瑞典等国家及港、台地区演出;数次在美国、台湾、香港讲学,弘扬了民族艺术,博得了国际声誉,2002年被美国纽约林肯中心授予“亚洲杰出艺术奖”。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