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影视大亨邵逸夫

影视大亨邵逸夫

作者:伍宏 著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06-01
开本: 16开 页数: 239
本类榜单:传记销量榜
中 图 价:¥15.4(5.5折) 定价  ¥2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影视大亨邵逸夫 版权信息

  • ISBN:9787802144491
  • 条形码:9787802144491 ; 978-7-80214-449-1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影视大亨邵逸夫 本书特色

解读“东方好莱坞”的辉煌历程,讲述邵逸夫一百余年的人生传奇。
一部邵氏电影王国和TVB的发展史,一位关注教育民生的大慈善家六叔。
出生颜料世家的邵逸夫在家排行第六,后来被人称“六叔”即源于此,邵氏兄弟几人踏入电影业,一路几经沉浮,终将邵氏电影王国打造成“东方好莱坞”,风头一时无两,其旗下的TVB即香港无线电视台也是众多出色香港电视人事业平台的所在,一个无线艺员训练班,更是造就了周润发、周星驰、梁朝伟和刘德华等华语世界的巨星。散尽干金济众生的六叔也是一位慈善大家,他非常关注教育和民生,更是设立了“邵逸夫奖”,此奖被人誉为“东方诺贝尔奖”。
邵逸夫,这个名字的背后是一个还在继续的传奇!

影视大亨邵逸夫 内容简介

邵逸夫,一位101岁的老人,被后辈尊称“六叔”,他的英文名叫Run Run Srlaw,真是人如其名,他的一生都在不断前进,积极入世中度过。
这是一本记录邵氏电影王国和TVB发展史的书。邵逸夫不仅亲历了中国电影自1920年代以来的整个发展过程,更以其睿智与先见之明,始终站在华语影视业发展的*前沿,并*终打造出了邵氏电影王国这一“东方好莱坞”。
在他的带动下,香港邵氏兄弟影业公司成为1950—1980年代中国电影制片业的巨头,同时他也审时度势,及时投身电视业,成为TVB*大的股东之一。
在全力投身影视业的同时,还热心公益事业,在内地捐资助学;祖国大地,遍地都是“逸夫楼”。
在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邵逸夫先生生财有道、造福社会的经营理念与实践,值得华语电影人认真研究与学习。
邵逸夫是具有典型儒家气质的商人,他勤奋、进取,讲究生财有道,同时也造福社会,回报社会。邵逸夫先生已经活到了后辈们难以企及的人生境界。
六叔,这位长寿的智者,依然还在续写着自己的人生传奇。

影视大亨邵逸夫 目录

**章 出身商贾之家 一门四位豪杰
第二章 天一横空出世 引来六合围剿
第三章 无奈转战南洋 却得柳暗花明
第四章 海外艰辛考察 立志拍有声片
第五章 《白金龙》打响 天一港厂扎根
第六章 惨遭两次火灾 醉翁退出江湖
第七章 南洋影片公司 在烽火中求生
第八章 邵氏父子吝财 艰难招架电懋
第九章 邵氏兄弟成立 百废待兴筑影城
第十章 逸夫广纳贤才 邵氏展翅起飞
第十一章 邵氏后来居上 抛电懋于身后
第十二章 《貂蝉》一炮而红 黄梅电影兴起
第十三章 首次登陆戛纳 电影《倩女幽魂》
第十四章 《后门》横扫影展 邵氏拿奖手软
第十五章 黄梅电影神话 《梁山伯与祝英台》
第十六章 不甘替人打工 李导离开邵氏
第十七章 多灾之年1964 经历大喜大悲
第十八章 十年黄梅电影 终是功成身退
第十九章 新武侠打斗片 高潮迭起年代
第二十章 《独臂刀》问世 从摸索到成功
第二十一章 方逸华进邵氏 文怀另起炉灶
第二十二章 李导回归邵氏 《大军阀》出场
第二十三章 电影业不景气 唯有拍风月片
第二十四章 无奈淡出影坛 期待下次盛宴
第二十五章 邵逸夫接管TVB 精彩电视王国
第二十六章 爱情同样传奇 演绎人间真情
第二十七章 热衷公益事业 散尽千金为民
第二十八章 精通养生之道 人老心却不老
第二十九章 电影梦永不灭 邵氏重现江湖
第三十章 齐贺百岁大寿 笑看传奇人生
附表一 邵氏大事记
附表二 香港邵氏公司出品影片
附表三 天一电影公司主要制作片目
展开全部

影视大亨邵逸夫 节选

**章 出身商贾之家 一门四位豪杰
出身自商贾之家
1907年10月4日,宁波镇海朱家桥老邵村一个富商家庭,随着一阵清脆响亮的婴儿啼哭声,一个小生命诞生了!他就是邵逸夫!原名叫邵仁愣。当时肯定没有人想到,这个小婴孩的一生会跟一个新兴的产业——电影紧紧联系在一起!他见证了中国电影百年传奇,而他个人本身也是一个传奇。
从20世纪一直到现在,浙商一直活跃在华人商界。在当代中国,人均资源全国倒数第三的浙江,人均GDP多年稳居**。不经意间,浙江以其民营经济成了新的标杆,而超级活跃的浙商更是民营经济的**推动力。浙商成为全国人数*多、比例*高、分布*广、影响*大的投资者经营者群体。浙商厉害的,他们的厉害主要不是叱咤风云的名人大家,而是深厚的民间基础和庞大的群体阵容。发达前十之八九是农民,白手起家,从“草根”长成“大树”。
宁波更是浙商的领头羊。20世纪40年代末大批宁波籍人士由上海等地辗转到香港,他们在香港继续谋求发展。到60年代,众多的宁波商人在香港各个领域显示出力量,涌现出王宽诚、董浩云、包玉刚、邵逸夫、董建华、曹光彪、陈廷骅、李达三、厉树雄等,有力地推动着香港经济与社会发展。尤其在香港回归祖国过程中更是起到特殊作用。 “九七”以后,宁波帮深入实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为香港繁荣继续做出应有的贡献。
邵氏世代也以商为业。19世纪末,邵逸夫的父亲邵玉轩与当时成千上万的宁波人一样,前往日趋繁华大都会——上海“淘金”,并于1901年设立一家颇具规模的“锦泰昌”颜料号。邵玉轩不仅经营有方,生意红火!
邵玉轩还是一个开明人士,同情并支持新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活动,在当时的上海工商界颇为活跃。l920年他病逝上海时,康有为、虞洽卿及曾任苏浙总督的卢永祥、民国元老谭延阁等晚清与民国风云人物纷纷为其题词致哀。
邵玉轩有八名子女,三个千金很早就出嫁,这里就不作介绍,五位公子分别是:老大仁杰,老二仁棣,老三仁枚,老六仁愣,老八仁葆。
新式教育、新的思维
到了读书的年纪后,邵逸夫被思想开明的父亲送到了上海的一所美国人开办的学校“青年会中学”读书,远离了当时陈旧僵化的私塾教育。在青年会中学,邵逸夫接触到了新的思想、新的理念、新的思维方式,并操就了一口流利的英语,这为他以后海外考察学习先进的电影技术与理念,提供了良好的语言工具!而在当时,上海十里洋场,娱乐事业已经相当蓬勃。耳濡目染之下,少年邵逸夫也对电影娱乐行业产生了浓厚兴趣!
也许是觉得“愣”字不好听,一日邵逸夫和大哥几个兄弟商量改名,原来几个兄弟都有改名的想法,几个人一拍而合。但是在旧社会,改名字是不孝的表现,几个兄弟商议后,决定保留原来的名字,而各自取一个别号。于是老大号醉翁,老二号邨人,老三号山客,老六号逸夫。从此兄弟四人便以别号闯荡世界,本名几乎被人忘却。
有人曾经问邵逸夫当初为什么要改名叫邵逸夫,邵逸夫这样答: “意在安安逸逸度过一生。”虽然这样说,可是邵逸夫一生也是坎坷的,在战乱的年代,也是几经沉浮。
兄弟连心,共闯天下
邵逸夫与大哥邵醉翁、二哥邵邮人、三哥邵仁枚四兄弟志趣相投,感情非常好!在邵氏电影王国的前身上海天一影片公司,老大邵醉翁是制片兼导演,老二邵邮人擅长编剧,老三邵仁枚精于发行,而邵逸夫则擅长摄影。创业之初,他们分工合作,完成一切工作,公司犹如家庭式作坊。俗话说,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在四兄弟的通力合作下,天一公司推出的**部电影《立地成佛》放映后,即深受上海市民欢迎,旗开得胜!邵氏兄弟们为之欢欣鼓舞,信心百倍,从此一个电影公司用它的起起伏伏折射了中国电影百年传奇,逐步成长为一个影视帝国!
第二章 天一横空出世 引来六合围剿
父亲带领进入电影圈
20世纪初,电影传人了中国,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吸引了很多有远见有头脑的商人投资这一领域。邵逸夫的父亲邵玉轩好像就和电影有缘,有一次他与朋友出去游玩,一起看了场电影,立刻被电影吸引住了。当时电影刚刚进入中国,虽然还是无声电影,但对老百姓来说,还是特别新奇。谁都搞不清楚,那么一块白布上,怎么会出现山水树木、活人畜牲!但邵玉轩与众不同,他在惊叹之余,马上去打听电影的知识,而且把它当做一个有利可图的行当!当别人还在竞相议论电影这个新鲜事物,还在为电影做口头义务宣传的时候,邵玉轩已经捷足先登,打起了电影的主意。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商业嗅觉,也许邵氏一家都有这种商业嗅觉,才能在以后的经营中不断发掘新的市场需求,一步一步建立了邵氏电影王国。
在邵逸夫兄弟长大成人后,由于接触到很多新的事物,特别是电影娱乐业,让他们倍感新奇,虽然父亲邵玉轩有意让自己的儿子接手自己的生意,可是看见自己的孩子兴趣并不在自己的生意上,也没有强加限制,任由孩子们发展。子不承父业,在邵家倒是一种传统,当若干年后邵逸夫想退隐时,自己的儿子也不愿意接手,邵逸夫也终于体会到当年父亲的无奈了。
1920年,上海一家“小舞台”剧院的老板把“小舞台”抵押出卖,邵玉轩便派当律师的长子邵醉翁接收了“小舞台”,并改名为“笑舞台”,不久就经营起电影片子的进出口生意,开创了邵氏家族电影事业的先河。邵逸夫兄弟后来纷纷投身电影事业,无疑也是受到了父亲的影响。
破釜沉舟,成立天一电影公司
在接手“笑舞台”之后,邵醉翁走通俗路线,一时大受群众欢迎。邵醉翁还十分喜爱戏剧艺术,常常自己写个剧本,让人排演。在经营戏院成功后,邵醉翁看到了电影的巨大市场前景。1923年,邵家的生意已慢慢难做,所有家业中只剩下一幢房子和“笑舞台”一家剧院。邵氏兄弟毅然卖掉房子,举家搬进“笑舞台”,破釜沉舟,成败在此一举。于是在1924年,邵醉翁在上海成立了“天一电影公司”,开始拍制电影。
取名“天一”,顾名思义,就是天下**的意思,看得出来,邵氏兄弟时雄心勃勃,有句广告语说得好,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正是邵氏兄弟有了这份雄心,才有了日后的电影王国。邵醉翁认为:在商场上不敢为人先,不想争天下**,就不会成为一个好商人。
“天一”在成立初期,就向外界宣称自己的拍片宗旨是:注重旧道德、旧伦理,发扬中华文明,力避欧化。这个口号符合当时的国情,当时列强相继瓜分中国,能弘扬中华文明,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在民众间引起共鸣。
《立地成佛》是“天一”拍摄的**部无声影片。《立地成佛》讲述的是一个军人,经过自己的拼搏变成了大军阀,而且无恶不作。后来自己的女儿战死沙场,对他打击很大,思索了很多以后,于是大彻大悟,遣散妻妾,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削发人山,终于修成正果。当时的“天一”刚刚进入电影圈,没有多少实力请大牌明星,所以《立地成佛》的演出者均是“笑舞台”的一些演员。由于影片题材新颖,情节曲折感人,《立地成佛》上映后,受到了上海市民的欢迎,票房火暴, “天一”掘得**桶金。
**炮打响,邵醉翁更是信心百倍,但由他一个人操心着“天一”里里外外的事情,也感觉分身乏术,于是他把邵邨人、山客、逸夫三兄弟召集来,一起打造“天一”。邵醉翁根据三个弟弟的个性特点,扬长避短,各尽其材。就这样,邵邨人任会计,邵山客任发行,邵逸夫学做编剧,邵醉翁自己担任公司的总经理,这样,一个好汉三个帮,四兄弟同心协力,艰苦创业。
随后,又相继拍摄了由胡蝶主演的《梁祝痛史》、《珍珠塔》、《孟姜女》等几部影片。借此几部影片, “天一”站稳了脚跟,与当时的“明星”、 “大中华百合”影片公司三足鼎立于上海滩。
“天一”由1926年起拍摄的古装片,多数取材自民间故事和古典小说,公开标榜: “注重旧道德、旧伦理,发扬中华文明,力避欧化”,虽在内容上有不少值得商榷的地方,艺术上也比较粗糙,可是由于故事情节家喻户晓,加上浩大的宣传声势,颇受南洋华侨欢迎。1928年进一步拍摄《混世魔王》、《乾隆游江南》(9集,1928~1931)等神怪武侠片,掀起了所谓“古装片浪潮”。随后的几年中, “天一”共投拍了超过100部影片,其中一半以上取材于“水浒”、 “三国”、“西游”、“施公案”、“三言二拍”,以及其他取之不尽
的乡村野史、民间稗闻。比如江南地区广为流传的《珍珠塔》、《白蛇传》都拍了3集,风靡一时;《乾隆游江南》更是拍了7集之多。
之后的竞争日趋激烈,挖角的事情也开始发生了! “天一”台柱胡蝶被“明星”挖走,大哥邵醉翁发现陈玉梅朴素随和,便以巨资捧她成为中国电影皇后,陈玉梅成了他的夫人,其他电影公司也永远不能将她挖走了。于是“天一”成立之初,清一色的家庭班:老大邵醉翁,是制片兼导演;老二邵邨人,擅长编剧;老三邵仁枚,善搞发行;邵逸夫摄影。“天一”创业初期,都是由他们分工合作,完成一切工作,为了省钱,很多电影都是由大嫂陈玉梅领衔主演。这样一个家庭班搞电影,不必求助于外人,成本少,容易坚持下去。
小公司、大锻炼
邵逸夫因当时还小,才中学毕业,父亲希望他能考大学,但他被兄长们的拍片搞得也坐不住了,只想往片场中觅得一个“伙计”之职,干起了杂活。哥哥们也并没有让他当小老板,而是把他当成普通员工,分配他到基层干活。公司基层的事很难搞,除了打扫卫生,管理演员的道具,还要随时打杂。摄影师和演员总是派头很大,把后勤人员支使得团团转。有时为了借一件道具,邵逸夫要跑几十里路,弄得不好还要挨哥哥的骂。后来,哥哥又把他派去放映组,专跑片源。那时的戏院还有加映新闻片的业务,若有突发性的事件,邵逸夫便扛着摄影机到处抢拍,每次出去,总是全身湿透,但邵逸夫始终没有怨言,因为他爱上了电影事业。两年以后,邵逸夫几乎跑遍了天一公司的所有部门。他做过编剧,学过摄影,学过演戏,学了当导演。
1925年,电影《珍珠塔》上映,邵逸夫初生牛犊,一鸣惊人,他的名字出现在了银幕上。这部片子由邵醉翁导演,胡蝶主演,邵逸夫在这部戏担任摄影。
正是这种全面的基本训练,使他后来主持电影公司大局时,什么问题都已经不在话下了,遇到困难总能迎刃而解!
六合围剿,陷入危机
随着电影公司数量的增加和影片产量的提高,中国电影业的商业竞争在20世纪20年代后半期开始显露头角。自1925年以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明星”、“大中华百合”、“天一”三家电影公司在市场上呈三足鼎立之势,其中又以资格*老的“明星”公司为老大。但是,在“天一”公司掀起古装片风潮之后, “明星”的地位日益受到挑战。于是从1927年开始,“明星”公司组织了一场被称为“六合围剿”的惨烈商战。
中国电影的**场商战
电影真不愧是大工业的产物,成长非常迅速。
早期的中国影坛虽然说电影公司众多,但是由于国内残酷的竞争和好莱坞影片的入侵,能真正站稳脚跟的却少之又少,其中有很多都是惨淡经营勉强维持者,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当时的“天一”可以说尚处于婴儿期,处于真正称霸影坛的只有“明星”公司一家。到1926年, “明星”电影公司设在华北、华中、华南三个地区都设立了经理处,分区经营影戏院租片放映的业务,“明星”公司的电影几乎覆盖了大半个中国,而无论是在制作队伍还是经营方面来看, “明星”都是数一数二的。
然而“天一”公司的迅速崛起改变了“明星”一枝独秀的好景。“天一”成立之后,出品快而且多,并渐渐在南洋有了一定的市场。后来“天一”又率先拍摄古装片,由于多取材老百姓都耳熟能详的故事,虽然电影的质量和艺术性在当今看来并不高,可是在当时电影作为一个新兴事物,尚在成长期,整体的拍摄水平都差不多,老百姓的欣赏水平也不见得多高,所以“天一”名噪一时,拥有了很多“观众缘儿”。邵氏的古装片经营策略,由于回报快。使得各小公司一窝蜂地效仿,并掀起了一股古装片热,粗制滥造古装片,且美其名日薄利多销,这使得“明星”公司失去了不少地盘。
“明星”公司当时财雄势大,当然不会任由一群小公司搅乱整个市场。俗话说“时势造英雄”,中国电影史上**次大规模的商战就在“明星”公司和“天一”之间拉开了帷幕。
“明星”公司的周剑云,“天一”公司的邵醉翁,这两个颇有侠气的名字开始交锋。
周剑云可是中国电影史上一个重要的人物。周剑云乃安徽合肥人,早年就读于尚贤堂及江南制造局兵工中学。曾任上海爱俪园藏书楼主任、新民图书馆编辑。“明星”15年的历史曾经几番风雨,几度曲折,它得以闯过一个个险关,与周剑云运筹周旋、长袖善舞的才能是分不开的。
1923年,面临经济困难的“明星”公司倾力拍摄《孤儿救祖记》,新婚不久的周剑云献出了新娘首饰作为资金。1927年,“明星”出现了年度大幅亏蚀,亦有被挤垮危险时,周剑云联合郑正秋在电影专刊上撰文痛斥制作低劣的古装片,并且提出“以毒攻毒”,摄制高质量的古装片抵制小公司的投机行为,这才有了《火烧红莲寺》的诞生。
“明星”扭亏为盈后,周剑云更希望图借助“明星”与“大中华百合”、 “民新”等其他几个公司组成的发行机构“六合影片营业公司”挤垮“天一”和其他小公司,建立自家公司的垄断地位。
六合影片营业公司是1926年夏,由明星、上海、神州、大中华百合、民新5家电影公司发起创办的影片发行联营机构,后又有其他公司相继加入。其创办初衷是为了抵御外片的侵蚀、控制国外市场、沟通海外贸易。周剑云一直担任该机构的总代表。为了打压“天一”的崛起,掌握“六合”实权的周剑云制定了一条规定:任何发行商如与“六合”签了合同,就绝对不准购买“天一”出品的影片,史称“六合围剿”。
“六合围剿”给刚刚有起色的“天一”打击无疑是沉重的。此举一出,“天一”马上损失了在上海的部分市场,市场萎缩,顿时陷入了困境。然而“天一”的首脑邵醉翁兄弟却转而发展起南洋的发行网,虽然“六合”也给南洋的部分片商施加压力,但无奈鞭长莫及, “天一”转战南洋后却得柳暗花明,绝境逢生。
周剑云见状,又施一出双胞胎计策,即打探到“天一”正在拍摄的影片,马上动手拍摄同名影片,赶在“天一”之前面世。但是此行为不够光明磊落,反使“天一”得到观众同情。“围剿”了一年之后, “六合”的做法遭到了电影圈内外许多人的非议,内部也开始爆发矛盾,其他公司感到自己受到“明星”的利用。又由于正值武侠神怪片泛滥,众多小公司以低成本影片进入市场, “六合”遂逐渐失势。1929年6月“六合”解体。周剑云的双胞胎策略是吃力不讨好,可是在邵逸夫的手上,却大发神威,这是后话。
今天看来“六合围剿”是惊心动魄,对于“天一”公司,的确有如生死关头, “天一”确因粗制滥造不少古装片而受舆论指责,对于“六合”的“围剿”做法也只得暗吞苦果。不过失之东隅,收之桑榆,醉翁老先生回忆往事的时候或许还要感谢当时年轻气盛的周剑云,正是他的逼迫,才使得“天一”远赴南洋发现了一片新大陆,从而建立起“邵氏影业”这个东方电影帝国。
而客观上说, “天一”的观众群还是较低层次的,这也就限制了其长远的发展。但是邵氏兄弟具有职业商人的精明和远见,表面看来是受“明星”逼迫去南洋寻找出路,其实是考虑到了战争有从东北逐渐往南扩散之势,因而把公司的业务往南洋发展,为“天一”找到了“避难所”。而战火蔓延到上海的时候,“明星”等电影公司则遭到了重创,一蹶不振。
第三章 无奈转战南洋 却得柳暗花明
转战南洋
困难难不倒有头脑有想法的人,这时邵逸夫的三哥邵仁枚接管了天一公司的营业经理职务。他比大哥更多些经营头脑,首先想到的是为公司的产品找到销路。他对着地图苦苦思索,究竟该向什么地方去谋求发展呢?旁
边的人于是开玩笑地说:“你的手已经划到外国去了!”真是一句话惊醒梦中人,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这句话反而提醒了邵仁枚。他说:“外国怎么啦?外国人一样也要看电影!”他认真分析说,东南亚一带华人多,中华
文化影响也大,久离祖国的华侨思念家乡,也许那里正是国产影片的好市场呢!大哥邵醉翁也动心了,当即一拍桌子,说:“去!我们就是要打到国外去!”
兄弟三人商量后,决定派邵仁枚先到南洋扩张市场。这样决定不仅仅是当时“六合围剿”带来的危机,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东北的战火逐渐向南部蔓延,邵醉翁希望能在南洋站稳脚跟,万一以后战争开始了, “天一”还有南洋这样一个避难所。
南洋主要是指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南洋正处在英国殖民统治下,社会经济发展缓慢,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单调枯燥,缺少娱乐和消遣。而华人在南洋人口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南洋看的影片也有很多是从上海进口。这就成了邵氏兄弟决定在南洋开辟市场的重要原因,他们要把电影放映到南洋去,借此摆脱上海六合围剿带来的困境。
邵仁枚带上几部天一公司的影片,乘船去了新加坡。可是,新加坡的各个电影院却像约好了一样,都不接受他的影片,理由是从来没听说过这家公司。邵仁枚焦头烂额地回到旅馆,一筹莫展。幸亏后来有热心人把原因告诉了他,原来新加坡的华侨多数是广东、福建人,排斥其他地方的人。邵仁枚一听有了办法,他发现新加坡华英戏院老板孔先生是宁波口音,便与孔先生攀乡亲。孔先生终于答应把戏院租给邵仁枚放电影。为了打响**炮,邵仁枚煞费苦心,在影片上映之前大造舆论,使当地华侨都知道要放中国电影了,同时票价特别低廉,这果然吸引了大量观众,电影院所有座位爆满。散场之后,这些人回去一宣传,使更多的观众拥来,情况比邵仁枚预想的还要好!
邵仁枚忙得不可开交,只得拍电报回国,要六弟来当帮手。
这一年,邵逸夫中学毕业,准备升读大学。逸夫考虑再三后决定放弃学业,接受邀请。从此,邵逸夫开始涉足电影业,这一重要转折注定了他一生的传奇。邵仁枚对弟弟抓得很紧,不是要他到报社去登演出广告,就是让他到街上去贴海报,尽量扩大天一公司的影响,招揽观众。
老爷罗厘驶出了个电影王国
20世纪20年代的东南亚,只有大城市才有戏院,而在大城市里,人生地不熟,邵逸夫要站稳脚跟,非常困难。兄弟俩在租到的简陋的房间里,整理片子,制作海报。当时六合围剿对远在南洋的邵仁枚和邵逸夫兄弟俩也产生了影响,一些南洋片商也对兄弟俩进行打压。在城里拓展事业困难重重,兄弟俩看到农村因为交通不便,人们很少有机会进城看电影,了解到这个情况,邵氏兄弟俩决定从农村突破,走“农村包围城市之路”,把电影放到农村去。白天,他们把放映机、影片及放映所需其他对象搬上一辆租来的老爷罗厘(一种马车)上,自己坐上去,穿梭于马来群岛的各市镇,甚至乡村、园林、矿场,饱受颠簸之苦。晚上,就在露天,顶着星星、冒着露水放映电影。这是*使邵逸夫终生难忘的,有时遇到路不好走的时候,他们像苦力一样,扛着电影机和影片,在烈日下长途跋涉,深入到华侨众多的农场去放露天电影。那时的放映设备还很落后,要用手工一格格地摇片子,一场电影放下来,放映人都累得腰酸手痛。更要命的是蚊虫叮咬,奇痒难过,出生并成长在富裕家庭和大都市的邵氏兄弟很多次都想不干了,但是他们*终战胜了艰苦,坚持了下来,*终走遍了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大小乡镇。
Runrun5haW
这样跑来跑去,邵逸夫有了个幽默风趣的英文名字,叫RunrunShaw。为什么取这个名字?有人说,邵逸夫当时经常要当跑腿,干这个干那个,于是就取了这个名字。对于此,邵逸夫却有自己的解释,他说他的本名叫仁愣,不论是国语还是粤语,发音都和Runrun相似,所以取名RunrunShaw。
不管什么解释,里面都有一个对事业坚定追求之心,可以这么说,RunrunShaw,Run出个电影王国。
几十年之后,邵逸夫回忆起那段日子,感慨地说: “……在那样的生活中,我学到了许多东西,这些东西让我一辈子受益。如果我不经历这一段生活,不会有今天。现在青年人,心很高,学问也很深,但是不能够吃苦,是一大缺陷。”
……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