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中国通史(全二卷)

中国通史(全二卷)(中国学生成长必读书)

作者:纪江红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出版时间:2005-09-01
开本: 16开 页数: 446
本类榜单:少儿销量榜
中 图 价:¥26.0(7.3折) 定价  ¥35.6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微信公众号

中国通史(全二卷) 版权信息

  • ISBN:7200061379
  • 条形码:9787200061376 ; 978-7-200-06137-6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中国通史(全二卷) 目录

**卷 约170万年前~公元907年
**章 文明的曙光
史前时期约170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
史前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所占时间*长、发展速度*慢的
时期,但是,中华民族的一切文明都是从这一时期孕育、发展而来的。
旧石器时代的中国16
元谋人16
蓝田人16
北京人16
火的发现和应用17
山顶洞人17
新石器时代的中国18
农业与畜牧业的发展18
手工业的进步18
仰韶文化19
河姆渡文化19
原始社会的生活20
母系氏族公社20
原始宗教20
父系氏族公社21
家庭结构的出现和演变21
文明的曙光22
原始城堡的初现22
粮食的加工22
中华始祖黄帝23
尧舜时代23
第二章 奴隶制初建
夏公元前21~前17世纪
夏朝是中国进入文明社会后的**个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
**个奴隶制王朝,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了崭新的时代。
夏朝的建立26
大禹治水26
涂山之会26
禹都26
禹伐三苗27
皋陶作刑27
夏启立国27
夏朝的治与乱28
甘之战28
设官分职28
五十而贡29
少康中兴29
夏桀亡国29
第三章 青铜器的辉煌
商公元前17~前11世纪
商朝创造了中国高度发达的青铜时代文明,这一时期也
诞生了中国*早的文字——甲骨文。
商王朝的勃兴32
商的兴起32
成汤建商32
盘庚迁殷33
武丁中兴33
商朝的制度34
宗法制度的形成34
贡纳制35
周祭制出现35
商王朝的军事35
商朝的衰亡36
纣王暴政36
酒池肉林36
牧野之战37
周边的方国37
商朝的经济和文化38
神道设教38
甲骨文39
商的农业生产技术39
青铜文化的繁荣39
大学的建立39
第四章 礼乐时代
周朝的建立42
西周的建立42
周王朝统治的巩固42
成康之治43
穆王西征43
西周的政治及军事44
周朝的官制44
西周的军事制度44
周礼的形成45
西周的宗庙祭祀45
西周的经济46
西周的农业生产46
西周的畜牧业46
西周的建筑47
西周的工商业47
西周的衰亡48
国人暴动48
共和行政48
宣王中兴49
西周时期的周边少数民族49
烽火戏诸侯与西周灭亡49
西周的文化艺术50
文字的发展——金文50
早期的诗歌与《诗经》50
西周的教育51
《周易》51
完整的礼乐制度51
《周髀算经》51
第五章 动荡与变革
东周王朝的建立54
平王东迁54
王室的衰落54
周郑交恶55
王子带叛乱55
秦国立国55
春秋争霸56
齐桓公首霸56
晋文公称霸57
秦穆公称霸西戎57
吴越的仇杀57
春秋时期的社会经济58
井田制的瓦解58
铁器时代的来临58
封建生产关系的萌芽59
手工业的发展59
商人阶层的诞生59
春秋时期的文化60
春秋时期的教育制度60
“清静无为”的道家60
“克己复礼”的儒家60
私家撰史的风行61
新乐的兴起61
春秋末期的制度变革62
封建君臣关系的雏形62
奴隶制的瓦解62
兵役制的改革63
世兵制的设立63
战车时代的*后辉煌63
封建社会的萌芽64
国野制度的消亡64
重民思想的产生64
人才的大流动65
地主阶级的夺权斗争65
战国变法时代66
李悝变法66
魏行武卒制67
冲击旧贵族的吴起改革67
商鞅变法67
战国七雄争霸时代68
魏国独霸中原68
齐魏共主天下68
马陵之战69
合纵连横69
五国相王69
秦并巴蜀70
楚三战而衰70
齐、秦称帝70
燕昭王招贤71
乐毅破齐71
白起拔郢71
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72
老庄之道72
孔孟之道72
兼爱的墨家73
务实的法家73
战国中后期的军事改革74
骑兵的诞生74
职业军人队伍的壮大74
军队管理体制的完善75
日趋精良的铁兵器75
防御装备的改进75
混合兵种的时代75
秦国崛起76
秦赵长平之战76
秦灭二周76
秦置东郡77
六国覆灭77
战国中后期的文化与科技78
《吕氏春秋》78
屈原与楚辞78
韩非与《韩非子》78
李冰与都江堰79
神医扁鹊79
第六章 天下一统
大一统的秦朝82
帝制初创——“始皇帝”
郡县体制的建立82
秦中央机构的设立82
统一货币83
统一度量衡83
统一文字83
秦始皇巩固统治84
迁徙豪富84
焚书84
坑儒84
南戌五岭85
北拒匈奴与修建万里长城85
始皇出巡85
秦朝的暴政86
沉重的徭役86
“世界第八大奇迹”86
沙丘之变87
秦二世酷政87
赵高专权87
秦末农民起义88
陈胜、吴广起义88
巨鹿之战88
刘邦入关中88
楚汉争霸战争89
第七章 大汉雄风
汉朝初建92
汉朝的建立92
异姓诸侯王的分封92
高祖恢复社会经济92
高祖抑商93
礼法的建立93
汉律的制定93
汉初经济的恢复94
“与民休息”的政策94
农具的推广和改进94
汉初奖励生育95
“文景之冶”95
定都长安95
富庶的王朝95
翦除诸侯和七国之乱96
诛韩信等异姓王侯96
诸吕之变96
七国之乱及平定97
西汉盛世的到来97
西汉中前期的边疆政策98
稳定南疆98
南疆的再次稳定98
统一西南疆域99
东越之乱99
西汉和匈奴的和战100
冒顿单于统一匈奴100
白登之围100
反击匈奴战争的开始100
汉匈大决战101
张骞通西域101
李广利降匈奴102
苏武出使匈奴102
汉匈两族的民族融合102
长城体系的完善103
西汉中期的和亲103
西域都护之设103
西汉的工商业104
西汉冶铁业104
西汉的冶铜业104
西汉纺织业105
汉朝的漆器制造业105
城市的兴起105
西汉的商业105
西汉中央集权的加强106
推恩令的颁行106
酎金夺爵106
刺史监察制度和察举制度的建立107
中央军的设置107
西汉的衰败108
巫蛊之祸108
武帝轮台之诏108
霍光辅政109
昭宣中兴109
西汉后期社会矛盾的加剧109
新朝与各地起义110
新朝的建立110
王莽改制110
王莽对匈奴的战争111
绿林军起义111
赤眉军起义111
西汉的文化112
皇帝倡导下的音乐变革112
西汉百戏112
设立太学113
汉赋兴起113
**部通史著作诞生113
第八章 外戚宦官政治
东汉的建立和巩固116
东汉王朝的建立116
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116
尚书台权力的加强117
完善监察制度117
取消都试117
东汉初期经济的恢复与发展118
光武中兴118
豪族地主势力的发展119
王景兴水利119
杜诗制水排119
东汉的边疆外交政策120
窦固征匈奴120
班超使西域120
窦宪击匈奴121
佛教正式传人中国121
东汉与罗马正式建交121
外戚和宦官擅权122
外戚专权122
宦官封侯123
党锢之祸123
何进、袁绍诛宦官123
东汉农民起义与封建割据124
黄巾起义124
董卓专权124
群雄讨董卓125
李榷、郭汜之乱125
张鲁起义125
东汉的科技文化126
造纸术的改进126
张衡发明地动仪126
王充与《论衡》127
《九章 算术》127
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127
班固与《汉书》127
第九章 分裂下的统一
曹操崛起130
献帝迁许130
官渡之战130
曹操统一北方131
唯才是举131
魏国的兴衰132
魏国的建立132
赤壁之战132
魏蜀之间的战争132
魏国的屯田制度133
魏国的选士制度133
高平陵之变133
蜀汉始末134
蜀汉政权的建立134
夷陵之战134
诸葛亮治蜀134
蜀国的民族政策135
蜀汉灭亡135
吴国的兴亡136
世袭领兵制136
吴国的经济与手工业136
开拓岭南137
吴国的造船业和海上交通137
孙吴灭亡137
三国时期的科技和文化138
魏初的医学与神医华佗138
马钧的发明138
建安文学139
竹林七贤139
刘徽与《九章算术注》139
第十章 门阀士族的强盛
西晋兴衰142
西晋的建立142
西晋统一全国142
西晋分封142
太康之治143
八王之乱143
五胡纷起144
刘渊平阳称帝144
永嘉之乱144
流民起义144
五胡十六国纷立145
东晋初建146
刘琨守晋阳146
东晋王朝的建立146
祖逖北伐147
侨置州郡县147
士族统治下的东晋148
王敦之乱148
庾亮辅政148
桓温北伐149
北府兵的建立149
东晋后期的战事和佛教的兴起150
淝水之战150
桓玄之乱150
刘裕北伐151
法显西行取经151
两晋的文化152
向秀、郭象注《庄子》152
陈寿与《三国志》152
陶渊明与田园诗152
从篆隶到楷书153
士大夫的绘画艺术153
第十一章 民族大融合
北魏兴起156
拓跋部内迁156
北魏建国156
北朝伊始157
北魏孝文帝改革157
南朝的建立158
刘裕代晋158
元嘉之治158
宋魏大战159
典签之设159
竞陵王之乱159
齐梁陈的更迭160
萧齐代宋160
梁夺齐权160
梁初的统治160
侯景之乱161
霸先建陈161
北魏的衰亡与分裂162
宗主督护制的崩溃162
六镇起事162
河北流民起义162
河阴之变163
北魏的分裂163
高洋称帝163
北周的勃兴164
北周代西魏164
府兵制的改革164
北周武帝灭佛165
北周统一北方165
南北朝的结束165
北方民族大融合165
南北朝的经济与科技166
农业生产的革新166
经济重心的南移166
精密的数学体制167
郦道元作《水经注》167
南北朝的文化168
山水诗勃兴168
沈约与“四声八病”168
钟嵘与《诗品》168
范晔与《后汉书》169
刘勰与《文心雕龙》169
范缜与《神灭论》169
杨广暴政176
杨广夺政176
炀帝改制176
炀帝的暴政177
大运河的开通177
杨玄感起义177
隋末农民起义与隋朝灭亡178
隋末农民大起义178
李渊晋阳起兵179
隋朝覆灭179
隋朝的周边和外交关系180
吐谷浑扰境180
大陆与台湾联系增强180
隋炀帝征高丽181
炀帝雁门被围181
日本遣隋使来华181
隋朝的科技文化182
音韵学的统一182
医学的重大发展182
天文历法的发展182
高超的桥梁建筑技术183
发达的地图编绘技术183
造船技术的进步183
第十二章 盛世的前奏
隋公元581~618年
中国的再次统一172
隋朝的建立172
兴建大兴城172
渡江灭陈172
江南之乱173
开皇之治173
隋朝的制度改革174
官制的改革174
均田制的推行175
户籍制度的完善175
法律制度的改革175
军事制度的改革175
第十三章 帝国的辉煌
唐朝初建186
李唐建国186
李世民西征186
唐郑相争187
李建成东征187
玄武门之变187
贞观之治188
房谋杜断188
魏徵直谏188
奖励法吏189
冯盎归唐189
太子之争189
唐初的制度改革190
权力均衡的中央政体190
监察制度的发立190
精简有效的地方体制191
科举制的盛行191
法律的法典化191
武后称制192
武周革命192
武周用人制度的突破192
徐敬业讨周193
宗室反周193
五王政变193
唐玄宗即位与改革194
韦后乱政194
睿宗再立194
平定太平公主叛乱194
玄宗改革与开元盛世195
天宝危机与安史之乱196
李林甫专权196
大行聚敛之风196
杨国忠擅权197
安史之乱197
郭子仪与李光弼平定叛乱197
唐朝的衰亡198
藩镇割据兴起198
裴度平准西之乱198
宦官擅权198
朋党之争199
唐末农民大起义199
唐朝灭亡199
唐朝的建筑和交通200
规模宏大的长安城200
四通八达的国内交通200
海上“丝绸之路”201
江河航运的发展201
唐朝的农业202
均田制的推行202
耕作技术推陈出新202
农田水利的发展203
全面开发耕地203
唐朝的手工业204
“南青北白”的制瓷业204
唐朝的官营手工业204
兴盛的造船业204
发达的造纸业205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205
冶炼业的发展205
唐朝的商业206
活跃的对外贸易206
繁荣的市场贸易206
乡村集市的普及207
完善的市场管理制度207
南方工商业继起207
唐朝的赋税与财政改革208
唐初的赋税制度208
赋税制度的重大改革208
钱帛兼行的货币政策209
兑汇制度的诞生209
唐朝的军事210
兵农合一的府兵制210
募兵制的兴起211
轻骑兵的出现211
军事理论专著的兴起211
唐朝的佛教和道教212
佛教的狂热212
佛教雕塑艺术的鼎盛212
宪宗礼佛213’
道教的鼎盛213
武宗崇道213
唐和突厥的关系214
渭水之盟214
东突厥的灭亡214
征服西突厥215
唐和吐蕃及周边其他民族的关系216
党项归附216
文成公主人藏216
唐蕃会盟217
渤海受封217
回纥和亲217
南诏归附217
唐与周边国家的关系218
太宗高宗征高丽218
玄奘西行218
大师义净访印度219
日本遣唐使朝华219
鉴真东渡219
唐朝的科技和艺术220
孙思邈与《千金方》220
僧一行测量子午线220
原始火药的发明220
绘画的发展221
高度发展的书法艺术221
唐朝的史学与文学222
刘知几与《史通》222
典章 制度专史的问世222
诗歌的黄金时代223
古文运动223
传奇小说的兴起223


第二卷 公元907~1911年
第十四章 封建割据的时代
梁唐兴替12
朱温建后粱12
洛阳兵变12
晋王灭燕13
后唐建立13
邺都之乱13
晋汉周继起14
石敬塘建后晋14
契丹灭晋14
后汉建立15
郭威建后周15
周世宗的改革15
世宗征伐15
十国纷立16
王建建蜀16
吴越建国16
马殷建楚16
孟知祥建后蜀17
李知诰建南唐17
刘崇建北汉17
五代十国的经济文化18
后唐均田税18
南方农业的大发展18
手工业的繁荣18
李煜与词19
商业兴盛的南方大都市19
山水画艺术的鼎盛19
第十五章 重文轻武的时代
北宋代周22
北宋的建立22
李重进之乱22
假道取荆23
宋灭南唐23
吴越归宋23
太宗灭北汉23
相权的削弱和对文人的优待24
削弱宰相权力24
重文轻武的治国理念25
优待士大夫25
军权的集中26
杯酒释兵权26
更戍法26
宫宴罢节镇27
加强禁军27
养兵弥乱27
宋初的制度改革28
律令的统一28
地方官制的改革28
财权的集中29
科举制度的完善29
宋初的赋税制度29
宋辽战争30
高梁河之战30
雍熙北伐30
御辽之争31
辽国大举攻宋31
澶渊之盟31
北宋与西夏的和战32
六谷部抗夏32
宋夏三川口之战32
宋夏好水川之战33
范仲淹筑大顺城33
庆历和议33
北宋中前期的治乱34
“五鬼用事”34
北宋并三司34
恩荫制度盛行34
庆历新政35
武举考试的复置35
北宋的农民起义和周边关系36
川蜀地区的农民起义36
交陆内附36
大理入贡37
侬智高反宋37
区希范起义37
王安石变法38
制置三司条例司38
农田水利法的实施38
募役制度的实施38
置方田均税法39
市易法的出台39
置将法的实施39
北宋的农业40
耕地面积的扩大40
水利工程的兴修40
农业工具的改善40
粮食作物的多样化41
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41
北宋的工商业42
丝织业的发展42
制瓷业的新突破42
发达的矿冶业42
造船业的进步43
海外贸易的兴盛43
纸币的出现43
北宋的衰亡44
蔡京擅权44
宋江起义44
方腊起义44
徽宗内禅45
东京保卫战45
靖康之变45
北宋的科技46
沈括和《梦溪笔谈》46
官修《本草》46
苏颂与《新仪象法要》46
李诫与《营造法式》47
火药火器的发展47
印刷术的发展47
北宋的文化艺术48
宋词的兴盛48
四大类书的编纂48
《资治通鉴》的编纂49
理学的产生49
发达的_书画艺术49
第十六章 积弱与偷安
宋朝南迁52
南宋的建立52
黄汪坏政53
维扬之变53
钟相、杨幺起义53
定都临安53
南宋初期抗金54
黄天荡大捷54
岳飞建康之战54
张浚经略川陕54
邓州之战55
郾城之战55
顺昌大捷55
南宋与金的和议56
绍兴和议56
岳飞蒙冤57
隆兴和议57
开禧北伐57
南宋中后期的乱政58
光宗执政58
绍熙内禅58
韩侂胄专权59
史弥远专权59
南宋后期与金、蒙古的战争60
枣阳之战60
金牛镇之战60
联蒙灭金60
江陵之战61
钓鱼城之战61
襄樊陷落61
南宋灭亡62
贾似道擅权62
张世杰守郢州62
贾似道丧师芜湖62
李庭芝守扬州63
南宋覆灭63
南宋的商业和民俗64
繁荣的南宋商业64
南宋纸币的推广和滥用64
行会组织的发展65
市民阶层的形成65
南宋的赋税和土地政策66
兼并土地的狂潮66
佃客身份的降低66
南宋的苛捐杂税67
南宋地租制67
南宋的儒学和宗教68
南宋书院的复兴68
朱熹集理学之大成68
陆九渊创心学68
禅宗盛行69
宋代宗教的大融合69
南宋的农业和手工业70
农作物种植范围的扩大70
水田细作体系形成70
南宋官窑与瓷器70
宋代的丝织品及服饰71
宋代金属工艺71
宋代的玻璃制造业71
南宋的科技72
南宋的数学成就72
黄裳编《天文图》72
传统医学的发展72
法医学的发展73
南宋的桥梁技术73
南宋的文化艺术74
南宋的绘画艺术74
南宋爱国词的兴盛75
南戏形成75
私人减书的兴盛75
第十七章 草原的崛起
契丹崛起78
古八部统治78
阿保机建国78
阿保机建制79
辽建东丹国79
辽与周边民族的和战80
太宗克唐80
辽周交战80
兴宗征西夏81
辽国五京尽失81
耶律大石建西辽81
辽朝的改革和制度82
胡汉分冶82
景宗中兴82
圣宗改革83
兴宗施政83
辽代的兵制83
辽朝的经济文化84
发达的畜牧业84
颇具民族特色的陶瓷业84
辽代的金属工艺84
二税户纳税85
辽代佛教85
第十八章 夹缝中的政权
党项建国88
拓跋归宋88
继捧入朝88
西平建都88
德明归宋89
元吴改制89
西夏建立89
西夏与宋辽金蒙的和战90
联辽抗宋90
灵州之战90
五路御敌91
援辽抗金91
中兴府之战91
西夏的制度、文化92
西夏的官制92
西夏的军事制度92
西夏文字的创造93
西夏尚儒93
西夏兴佛93
第十九章 女真的勃兴
金国初建96
女真族的演变96
函普订约96
乌古乃结盟97
阿骨打建金97
金初的行政制度97
金与辽夏宋的征战98
太祖伐辽98
燕云取弃98
太宗灭辽99
金灭北宋99
宗浩北伐99
金朝前期的制度改革和文字100
沿用南北官制100
天眷新制100
金世宗改革101
女真文字创立1O1
金朝中后期的治乱与衰亡102
海陵王政变102
迁都燕京102
东京兵变102
金朝盛世103
章 宗文治103
金代币制改革103
金朝灭亡103
第二十章 盛世天骄
成吉思汗建立蒙古106
蒙古的起源106
铁木真灭塔塔儿部106
灭克烈部107
蒙古汗国建立107
六征西夏107
窝阔台与蒙哥时代108
拔都西征108
拖雷监国108
蒙哥继位109
吐蕃、大理归附109
旭烈兀西征109
忽必烈建元110
忽必烈称帝110
征服西藏110
元大都的兴建111
元统一中国111
元朝的政治和民族制度112
耶律楚材定制112
元朝的中央机构112
元朝的地方机构112
元朝的军事制度113
元朝的户籍制度113
元朝的民族压迫政策113
元朝中后期的危机与改革114
英宗新政114
元朝后期的皇位更迭114
文宗文治115
元朝中后期的社会危机115
伯颜擅权115
脱脱更化115
元朝的灭亡116
元末的阶级矛盾116
韩山童、刘福通起义116
张士诚起义117
陈友谅称帝建汉117
朱元璋建政权揽儒生117
元朝灭亡117
元朝的经济制度与交通118
元朝的土地制度118
丁亡朝的赋税制度118
元朝的交通运输119
元代驿站体系的建立119
统一纸币的发行119
元朝的对外关系120
元朝的对外贸易120
元朝对日本的战争121
马可·波罗柬华121
天主教传人中国121
元朝对爪哇的战争121
元朝的科技122
元朝的纺织业122
元朝的医学与医疗机构122
元朝的天文学成就123
王祯著《农书》123
元朝的宗教与艺术124
基督教盛行124
藏传佛教的必起124
元曲的盛行124
元朝的书法艺术125
第二十一章 极权下的统治
明朝建立128
朱元璋称帝128
徐达北伐129
分封诸王129
设置辽东都司129
明初的中央集权制度130
明初的军事制度130
科举制度的发展130
法律制度的完善130
三司的设立131
丞相制度的废除131
初行内阁制度131
特务机构的初现131
明初的边疆民族政策132
明对西藏的管理132
茶马贸易132
改土归流133
东北边疆统治的加强133
永乐称制134
建文帝登基134
建文削藩134
靖难之役134
永乐北伐135
明初繁荣的外交136
赵秩出使日本136
口本对马捕倭136
郑和下西洋137
傅安使西域137
明朝与东南亚关系的加强137
明朝中前期的改革138
仁宣之治138
明英宗即位138
票拟制度的形成139
弘冶中兴139
明朝与蒙古的关系140
蒙古贵族建立北元140
也先统一蒙古140
土木堡之变141
俺答汗受封141
明朝的军事建设142
朱元璋建立卫所142
土木堡之变后立团营142
大规模重修长城143
九边的设立143
热兵器的兴盛143
明朝中前期的宦官专权144
东厂的设置144
王振擅权144
曹石乱政144
西厂的设置145
汪直、刘瑾擅权145
明朝中期的混乱统治146
邓茂七起义146
荆襄流民起义146
武宗乱政146
严嵩檀权147
庚戌之变147
西方势力渗入中国148
葡萄牙势力渗入中国148
外国传教上入华148
明末西学东渐148
万历南京教案149
荷兰窃据台湾149
明中后期抗倭150
倭寇兴起150
英宗禁海150
朱纨抗倭150
戚继光、俞大猷闽粤平倭151
中日朝鲜之战151
明与后金的和战152
后金计取抚顺152
萨尔浒大战152
熊廷弼抗金153
袁崇焕督师蓟辽153
边防危机的加深153
孙承宗抗金153
明末的衰败154
万历三大征154
加派三饷154
明末三人案155
魏忠贤乱政155
复社之兴155
明朝的灭亡156
高迎祥起义156
李自成攻克洛阳156
大西政权建立157
大顺政权的建立157
明朝覆灭157
明朝的建设和交通158
紫禁城的改建158
明十三陵的兴建158
先进的海上交通158
漕运的兴起159
刘大夏治河159
潘季驯冶河159
明朝的手工业160
发达的冶铁业和印刷业160
宣德年间的制瓷业160
纺织业的兴盛160
私营手工业的兴起161
资本主义萌芽161
江南市镇的发展161
明朝的商业162
海禁政策162
立开中盐法162
整饬茶马法163
立纲盐法163
晋商的兴起163
徽商兴起163
明朝的赋税和户籍制度164
均工夫役164
编订黄册164
班匠制度的完善165
一条鞭法165
矿监、税使的出现165
明朝的科技166
中医药学的里程碑166
徐光启与《农政全书》166
宋应星与《天工开物》166
徐霞客与地理学167
国家资料库的建立167
天文学的发展167
明朝的文化艺术168
长篇小说的繁荣168
汤显祖和《牡丹亭》168
“心学”的兴起168
李贽反理学169
史书的编纂169
《永乐大典》成书169
第二十二章 没落与新生
女真再度崛起172
建州女真统一172
后金建国172
开铁之战173
宁远大捷173
辽沈之役173
皇太极时期的民族政策
和官制174
皇太极即位174
八旗官制的设立174
江都之盟175
皇太极改革官制175
漠北蒙古臣服175
削弱三大贝勒的权力175
清军入关176
建号大清国176
松山之战176
顺治继位176
满洲入关177
迁都北京177
清朝初步统一中国178
大顺军反清失败178
大西军抗清败亡178
清初圈地运动179
剃发令的实施179
制定大清律179
册封达赖179
顺治时期的改革180
顺治亲政180
四大臣议政180
清初官制的改革180
编审人丁181
康熙之治182
康熙亲政182
内阁带1J的恢复182
汉官地位的提高182
设置南书房183
平定三藩183
郑成功收复台湾183
统一台湾183
康熙时期的政治制度建设184
沿用六部184
宫廷机构的完善184
地方官制的确立184
渐趋完备的司法制度185
翰林院的恢复185
封建统治制度的确立185
清初的赋税和土地政策186
顺治颁布垦田令186
康熙奖励垦荒186
废除匠籍186
更名田187
滋生人丁,永不加赋187
摊丁入南187
康熙时期民族边疆的治理和
对外战争188
反击沙俄的侵略188
东北地区的经营189
平定葛尔丹叛乱189
多伦会盟189
对西藏统治的建立189
清初的思想文化和文字狱190
明清之际思想界的争鸣190
考据学的兴起190
理学的提倡191
庄廷■案191
《南山集》案191
雍正时期的吏治192
禁抑宗藩192
年羹尧之狱192
整顿吏治193
军机处的设立193
雍正乾隆时期的边疆治理194
划分北疆194
平定西藏战乱194
大小金川之战194
平定大小和卓木叛乱195
土尔扈特部回归195
清朝前中期的经济196
封建经济的衰落196
农业雇佣关系的发展196
土地兼并加剧196
清初工商业的发展197
对外贸易的管理197
清朝中后期的社会矛盾198
文字狱再起198
禁毁书籍198
吏冶的腐败198
沉重的地租199
手工业工人的反抗斗争199
禁门之役199
鸦片战争200
鸦片的输入200
虎门销烟200
鸦片战争201
第二次鸭片战争201
维新思想的兴起202
西学东渐202
龚自珍鼓吹维新202
魏源与《海国图志》202
徐继畲与《瀛环志略》203
郑观应203
王韬203
太平天国运动204
金田起义204
定都天京204
太平军北伐和西征205
湘军、准军镇压起义205
天京陷落205
洋务运动206
总理衙门206
江南制造总局创办206
兴办近代通讯207
建立船政207
改革军队207
中法战争与甲午战争208
中法战争208
清廷设置台湾巡抚209
中日甲午战争209
《马关条约》209
清朝后期民族资本主义的
发展210
自然经济的衰落210
中国无产阶级的出现21O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21O
张謇与新式农业211
“实业救国论”的提出211
戊戌变法212
公车上书212
强学会成立212
保国会创立212
百日维新213
变法失败213
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214
义和团运动兴起214
义和团大战廊坊214
义和团进驻北京215
袁世凯镇压义和团215
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天津215
《辛丑条约》的签订215
列强瓜分中国216
赫德把持中国海关216
日本侵占琉球、台湾216
德国强占山东216
沙俄吞并中国西北东北217
外国在华投资路矿银行217
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217
资产阶级革命和清朝的灭亡218
兴中会成立218
同盟会成立218
黄花岗起义219
保路运动219
武昌起义219
清朝灭亡219
清代的建筑220
布达拉宫和外八庙的建造220
清初改造故宫220
避暑山庄的建成221
三山五园陆续修建221
颐和园建成221
清朝的文学和艺术222
朱耷与扬州八怪222
《桃花扇》与《长生殿》222
《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222
《红楼梦》223
《四库全书》的编纂223
京剧的兴起213
展开全部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